“非遗”技艺传承视域下的印花产品创新

2024-12-17 00:00:00王文藜
艺术大观 2024年3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设计

摘要:本文以传统手工印花技艺的创新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印花工艺发展与非遗技艺传承的关系,并围绕传统印花产品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展开相关论述,分别从传统工艺产品时尚转变、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文化品牌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探究传统印花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非遗传承;印花工艺;创新设计

一、研究背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非遗”这一概念形成于21世纪初,它被定义为“人们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1],活态性、地域性、民族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我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约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遗的概念、分类做了相应的界定和说明[2]。传统意义上的印花工艺,是一种手工技艺,即手工印花,属于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技艺门类,它源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世代相传,且历史悠久。例如,以蓝印花布制作为代表的印染技艺,依然被广泛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深受民众喜爱,历经数千年传承和创新,至今仍在纺织品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印花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通过新工艺、新产品、新路径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不只是某一传统技艺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印花工艺发展中的非遗传承

印花是一种将染料、颜料或油墨以特定的技术手段和工艺,在纺织品、纸张、皮革或其他材料表面制作的具有审美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装饰艺术;它融合了艺术、技术和工艺,旨在通过图案、色彩和构图的巧妙运用,丰富材料的视觉效果,提升其审美价值。狭义的印花产品设计是利用特定的工艺和技术,在纺织品上印制出具有装饰性和美观性的图案的过程;广义上的印花设计,则是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关注印花图案的视觉效果,还会考虑工艺选择、色彩搭配、材质运用以及产品的整体效果和应用领域。

(一)传统手工印花技艺的传承意义

传统手工印花,其本身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技艺,一般通过口传心授和具体的实践来传承,这种方式使其能够随时代变迁尽可能保持原貌。中国传统手工印花工艺通常有画绘、凸印、夹缬、绞缬、蜡缬等类型,这些古老的技艺大多比较繁复,基本靠匠人手工制作完成,且技术难度较高[3];即便如此,手工印花并没有因为工业技术发展和大众消费需求的提升而退出历史舞台,至今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究其原因,离不开深藏于其中的文化基因的作用。文化基因,是指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表现在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形成的信念、习惯、价值观等。非遗中的文化基因以多种形式存在,如传统手工艺中的技艺传承、口头传统中的故事讲述、表演艺术中的动作和唱腔等。这些文化基因是非遗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核心所在[4]。

受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会出现地方特有的传统印花技艺,例如,江南地区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云贵地区的蜡染工艺、新疆模戳印花工艺都是我国传统印花技艺的典型,它们的制作工艺、图案及艺术风格也因地域和文化差异各具特色,传统印花技艺的多样性使人类文化生态系统更加丰富,这一点也是它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价值体现。

(二)现代印花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印花工艺已经演变为一种多元化的工艺领域,并在纺织、制造、设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印花工艺是在传统印花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和创意设计而形成的新工艺,它涵盖了传统的手工印花工艺和众多借助现代科技实现的印花方法。现代手工印花与传统手工印花在工艺特点、应用及发展趋势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彼此又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

现代手工印花的发展不断从传统技艺中汲取灵感和元素;传统技艺中的印花技术、图案设计、色彩运用为现代印花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从生产工艺看,传统手工印花主要包括防染印花、直接印花和转移印花等类型,大多依赖手工操作,例如,凸版印花是在木板等板材上刻出图案,然后涂刷印染材料后拓印到织物上;镂空版印花则是使用镂刻的型版,在织物上刮涂上色。现代手工印花是在传统直接印花和转移印花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先进的技法和创新元素;现代手工印花可以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图案设计,再结合手工操作完成印花制作,使得生产工艺更加精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从使用的材料看,传统手工印花多采用棉、麻、丝和一些植物染料,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依赖和尊重。现代手工印花不再局限于天然材料,为了实现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合成纤维、化学染料等现代材料被广泛应用。受技术、材料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传统手工印花和现代手工印花在艺术风格上也会有所不同,传统手工印花风格更显民族气质和艺术个性。受中国传统吉祥观念的影响,图案多是寓意深刻的吉祥纹样。现代手工印花则更重视时尚与个性的表达,图形富有创意,风格和样式更加多元,但是这并不妨碍现代工艺对传统题材的再现。传统手工印花与现代手工印花虽然在技术、材料、风格上有所不同,两者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关系,现代手工印花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丝网印、数码印、热转印、植绒印、发泡印等现代科技印花手段虽然与传统印花截然不同,但仍然可以通过新的表达方式延续传统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三、传统印花的现代转化与创新

非遗的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如果完全复刻传统样式,盲目追求原汁原味,会使传统印花技艺缺少活力而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文化是随着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发展的,在给予非遗应有的保护并促进其有效传承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内在文化,创新其表现形式,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路径也体现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时代诉求。

(一)传统产品的时尚演变

传统印花产品具备独特的古典气质,为了满足大众消费和市场需求,它可以通过材料、工艺和纹样的改变与创新实现产品的时尚升级,这也是传统工艺在非遗传承中较为直接的现代转化方式。

1.材料的更新与迭代

为了达到现代印花产品的设计要求,可以对其纺织面料、印染材料进行相应的更新。例如,人们熟悉的传统蓝印花布最初多使用全棉面料,随着时代的发展,棉麻混纺、丝绸等多样化的材料也被用于产品中,面料带来的不同质感和审美特征扩大了蓝印花布的应用范围;风格多样的蓝印花布也时常被用于家居软装和现代产品包装中。

2.工艺的改进与优化

从现代工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视角看,印花产品的制作工艺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码绘制等现代技术替代部分工艺流程,可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品质。例如,如果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复杂的印花纹样制作,其精细度难以控制,而图形的数字化使制作更加精准,有助于产品品质的把控;与此同时,数字图稿的可复制特性为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带来便利[5]。基于传统工艺原理的技术更新和使用,为印花产品在非遗活态传承过程增添了几分时代感。

3.图案的设计与创新

传统装饰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关于传统的印花图案设计创新,一种是沿袭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法则,运用于现代题材的艺术表现,侧重对图形纹样的再设计;另一种则运用现代图形构成手法对传统纹样元素进行重构,印花图案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纹样再造和图案创新,可以促使传统印花产品实现蜕变,更加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

(二)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

传统技艺在现代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创新、融合的趋势。传统印花产品通过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的结合,逐渐向现代实用产品转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时尚艺术融入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是对传承方式的创新。一方面,运用巧妙的创意构思为传统手工印花产品注入活力,能够促进非遗技艺的保护与活化;另一方面,与年轻人消费及审美观念相符的非遗文创产品为传统手工艺拓展了生存空间,非遗文创产品也因其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人们在生活化、时尚化的场景中通过文创产品来体验非遗,更容易获得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因此,可以根据非遗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文创产品设计与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1.灵活取用传统元素

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转化方式主要有直接提取具象元素和间接转化抽象元素。直接提取传统印花图案应用于文创产品,可以让受众直观感受到传统手工印花的风格特征和艺术魅力。例如,传统蓝印花布采用断刀刻法,实现笔断意连的效果,并能巧妙地利用线条的曲直、粗细、长短变化来描绘物象的质感,这种技法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在工艺上的智慧和创造力,与鲜明的蓝、白色彩对比共同构成蓝印花布的典型特征,将这些元素运用于现代服饰、包装、玩具等产品是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最直接的方式[6]。然而,元素的直接挪用会削弱产品的趣味性,非遗文创需要突破固有的图案和造型,将传统元素与产品功能、时代特征相融合,通过现代设计构成手法对传统技艺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人文内涵进行主观表达,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兼具实用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创意产品。

2.准确表达文化内涵

蕴藏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会通过具体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因此,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还需要思考如何表现文化内涵,通过创设巧妙的使用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器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将传统印花工艺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不可局限于产品的外观设计,而要恰到好处地将文化思想的表达融入产品及其使用方式的设计中。

3.传统与科创相融合

随着3D打印、虚拟现实(VR)、AI等各种科技手段在文创领域的应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可以通过科技赋能激发创意,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也能够获得更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传统手工印花的视觉肌理可以通过数码软件的特效处理生成具有秩序感和风格化的图案元素,并被应用于现代包装等产品设计中;AIGC辅助创意设计,能够根据人们对于传统印花特征的理解和表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快速生成颇具现代感的时尚纹样。

4.文化品牌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

“好的品牌不仅可以带给消费者深刻的直观感受,还能够促进产品在设计与生产中各方面工艺的可持续传承。”品牌是产品品质、特征和优势的体现,是行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品牌是对产品背后的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展示;对传统印花工艺所承载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打造优质的文化品牌,发挥品牌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助推作用,不仅可以实现产品潜在的非物质文化市场价值,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保护与传承。

四、结束语

传统非遗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印花技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加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符合非遗传承发展的规律,也有利于增强非遗传承的活力。因此,印花技艺的成果转化对其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不仅需要对非遗项目自身的价值进行发掘,更需要强化非遗成果转化的创意方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印花技艺的传承置于当代语境下,守正创新,不仅彰显出非遗技艺的时代魅力,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内涵,产品的不断创新与迭代也将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章.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非遗保护[N].文艺报,2020-05-29(005).

[2]陆岚.中国传统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J].湘南学院学报,2006,(03):74-76.

[3]张彰,臧国超.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4]金姚,孔庆夫.文化基因与非遗文化基因研究略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彭信宇.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艺术特征及其现代转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23.

[6]张志颖.非遗成果转化与合理利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1.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馆校合作机制下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苏州为例”(项目编号:2020SJAI520)阶段性研究成果;2.2022年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苏州区域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的统整与开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文藜(1981-),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艺术教育、文化创意研究。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创新设计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魅力中国(2017年51期)2018-01-27 09:45:58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职教论坛(2017年23期)2017-11-15 21:19:00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30:54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53:24
多功能床体构造设计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12:04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10:17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