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粤曲作为岭南传统文化瑰宝,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佛山市南海区自2013年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以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探索出南海曲艺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持续擦亮“中国曲艺之乡”文化名片。本文立足于南海区在曲艺创作、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系统探讨其在曲艺艺术保护、传承及现代化探索中的现实路径及成效,致力于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南海曲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国曲艺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海曲艺;艺术传承;现代化探索;岭南文化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粤曲作为岭南传统文化瑰宝,兼具丰富的艺术内涵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佛山市南海区作为“中国曲艺之乡”,一直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和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为擦亮“中国曲艺之乡”文化名片贡献了显著力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海曲艺的传承模式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南海区通过教育普及、艺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多种方式,让南海曲艺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从南海曲艺的传承策略与现代化探索两方面入手,剖析其实践经验与成效,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南海曲艺的艺术传承方向
(一)汲取和外推的相互结合
南海曲艺注重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同时积极探索文化“外推”的创新路径。通过线上展播和线下互动的结合,南海区实现了曲艺传播的广覆盖和深层次,促进曲艺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例如,2020年通过录制28个节目并上传至学习强国佛山学习平台,展示了南海曲艺的发展成果,浏览量达50000人次;2021年起,南海区红色文艺轻骑兵曲艺小分队深入基层,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在古祠堂、田间地头、大榕树下、幸福院等公共空间进行曲艺展演,一面旗帜一个音箱轻装上阵,将高品质节目送到最需要文化活动的基层群众身边。随后将该模式推广至各镇街,2021和2022两年时间,区、镇两级的曲艺轻骑兵送文化进村居至少80场,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彰显出文化振兴乡村的强大精神动力。2022年区文化馆举办曲艺名家讲坛,1场为线下课程,2场为录制课程在网上展播。里水镇常年开展“粤韵绕古祠”粤曲交流活动,每年都带动10个左右的私伙局到当地古祠唱响粤韵;并用活文化阵地,开展730“查笃撑”曲艺剧场。每年全区超100场的曲艺活动,形成一镇一品特色,每年受惠群众20000人次以上。2022年,南海区充分挖掘丹灶镇仙岗村古村落文化底蕴和岭南广府金箔木雕古戏台特色,在守一艺术馆开展“活力南海·韵扬古村”岭南曲艺大舞台演出。演出团队包含省、市、区戏曲名家以及南海少儿戏曲精品节目,打造小而精、接地气的精品文艺剧场,以观摩式、讲座式、体验式、展览式、培训式的系列运营项目,吸引市民对广府文化、曲艺文化的关注,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这些均为南海曲艺汲取精华和外推文化相互结合的成果,这些实践不仅巩固了传统曲艺的文化根基,也彰显了其服务社会的广阔功能。
(二)场馆与团队的相互组合
粤曲南海区文化馆传承基地位于南海区桂城街道的南海区文化馆,有馆址大楼、艺术创作园及桂园青少年艺术培训基地三大部分。2014年8月,被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馆址大楼各场室设备配套齐全,内分设有美术展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小剧场、舞蹈室、群众休闲电子阅览室、琴房、书法美术室、730剧场、录音棚、曲艺厅等。在文化公园内的南海文化馆艺术创作园是为南海骨干艺术家、国内外艺术名家进行艺术创作、交流之用。南海文化馆积极开展粤曲相关的传承与培训活动,积极参加各类表演活动,使粤曲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而南海区曲艺队作为区属艺术团队之一,长年坚持每周在南海区文化馆曲艺厅常规排练,根据社区群众需求到基层开展粤韵身段操、唱腔、曲艺舞台妆容化妆、广东音乐演奏、粤曲写作基本句格入门等活动,为南海区做更多的粤曲艺术宣传。这些措施既充实了曲艺传承的人才储备,也为南海曲艺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文化与品牌的相互融合
粤剧粤曲是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是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的文艺品种之一[2]。
南海区作为“中国曲艺之乡”,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推动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比如,2024年,南海区曲艺家协会和南海区曲艺队远赴马来西亚,合作开展一场意义非凡的“建交50载·粤剧曲艺文化交流”活动。马来西亚南海总会与南海区曲艺家协会携手,共同演绎了原创曲目《家·南海》,通过悠扬的歌声传递对家乡南海的深深眷恋与自豪,激发了在场海内外华人的共鸣。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南海区的曲艺家带来了更多来自故乡南海的传统乐器曲目。这类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南海区积极推动“中国曲艺之乡”品牌建设的又一次重要展示。南海区自201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以来,持续致力于传统曲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次“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扩大其品牌影响力。通过粤曲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演绎,传递出粤曲的悠悠乡音,南海区不仅传播了富有岭南韵味的粤曲艺术形式,更彰显了“中国曲艺之乡”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影响力[3]。
二、南海曲艺的现代化探索路径
(一)传唱原创曲艺,群众文化铸成效
南海曲艺的现代化探索需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作出适应当代社会的具有深刻主题和艺术价值的新作品。南海曲艺在现代化探索中强调原创作品的创作,通过紧扣时代主题、融合现代元素,推动曲艺内容的革新。比如,由南海区本土原创团队倾力打造的粤曲《醒狮扬国威》,展现了广东传统文化中醒狮精神的力量与气魄,作品融合了国家级非遗醒狮和省级非遗粤曲,以粤曲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由南海区文化馆与狮山镇文体旅游服务中心共同打造的南音新唱《菠萝义工verygood》,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该剧95%为狮山镇的本土演员,实现了“编、导、演”的全本土化,庞大的演员阵容通过朴素的语言和简单的唱腔,展现了狮山镇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对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本土人才的丰富性和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创作过程中,南海区文化馆与狮山镇文体旅游服务中心紧密合作,这种全本土化的创作模式与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地方色彩,也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凝聚力,为南海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原创作品不仅丰富了南海曲艺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二)线上线下结合,悠扬粤韵绕南海
南海作为“中国曲艺之乡”,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断开展南海“中国曲艺之乡”线上线下系列活动,才能不断营造浓厚的曲艺发展氛围,为新时代南海曲艺事业、群众文化事业添砖加瓦[4]。比如,南海区文化馆每年坚持举办曲艺精品下基层巡演至少4场,开展会演、比赛活动,传唱本土原创曲艺作品,为群众送去精彩的粤曲独唱、对唱、粤语相声。承办广东省少儿曲艺“小牡丹绽放”展演,搭建全省少儿曲艺节目展示平台;2020年举办三年一届的南海区戏剧曲艺大赛,打磨优秀作品冲刺省戏剧曲艺花会和全国舞台;2022年举办南海区广东音乐演奏大赛,进一步在民众中普及、推广广东音乐,挖掘新生演奏人员。在粤剧展示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之时,“岭南曲艺大舞台”也拉开帷幕。作为区镇联手打造的文旅融合发展精品项目,结合南海丹灶古村文化特色精心策划六大曲艺系列活动,包括名家会演、名家讲坛、曲艺科普课堂、曲艺主题展览等,线下为群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曲艺盛典。例如,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传人郭凤女携佛山市粤曲传承人郑艳芬、区级粤曲传承人郭俊琪、郑雪娴等曲艺唱家倾情演绎红派艺术经典剧目,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尽享视听盛宴。从桂城的新乐府大湾区创演中心到丹灶镇的“粮仓剧场”,各个“演艺新空间”如繁花般绽放,线下剧场邀请省、市、区戏曲名家以及南海少儿戏曲精品节目,以广府粤剧、曲艺为主,结合广府南音、龙舟说唱、粤语相声等独特演出形式,不断打造小而精、接地气的精品文艺剧场。除线下的粤韵活动外,线上开展的活动及佳作也不计其数。南海戏曲发展至今,不再是一个以老年人群体为受众的古老传统戏曲,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接触和喜欢粤剧等传统戏曲。南海区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戏曲传播模式,在坚持粤剧本质特点的前提下,挖掘时代题材,在这一过程中,以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沟通、互动和调整。比如,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拍摄粤剧励志短片、粤剧变装小视频等,吸引更多群众了解南海曲艺、接触南海曲艺、热爱南海曲艺。“粤雅曲坛”粤曲(剧)精品云展示活动以网络云展示的形式收集优秀的少儿、成人曲艺节目,在佛山电视台南海频道以及微信公众号上播出,陆续上传到学习强国佛山学习平台,让南海区曲艺文化发展成果由更多群众共享。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曲艺的影响力,也强化了文化传承的互动性与普及性。
(三)打造文化母本,粤韵资源大开发
在当今文化产业的语境下,IP(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母本,展现出了极强的延展性和多样性。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中,IP的开发与转化成为推动文化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5]。文化IP的源头可以是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等。这些元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成为文化IP的二次或多次开发的基础。南海曲艺通过IP化开发,进一步拓展了文化资源的应用边界。南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1300多年的建制史,素有“天下醒狮,皆出南海”“中国龙舟看广东,广东龙舟看南海”的美誉,区内有2196头醒狮、1018条龙舟,队伍屡获世界性奖项。南海作为醒狮发源地、中国龙舟之乡,可以实现新业态和旧IP的融合,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如以南海的粤剧、功夫、龙舟、南狮等特色IP为肌理,创作以赛龙舟、打渔、中国功夫为主题的新戏曲作品。比如,南海区原创粤曲作品《醒狮扬国威》融合了国家级非遗醒狮和省级非遗粤曲,融入了广东醒狮这一独特的民俗符号,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小粤剧《新愚公移山》改写并再现了传统的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不断推动岭南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这些作品都凭借文化的力量,传承了丰富的粤韵资源,实现了岭南曲艺文化的跨越式融合发展。
三、结束语
南海文化底蕴深厚,曲艺传承历史悠久,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后,正在不断激发曲艺活力,构建岭南广府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标识。比如,南海区桂城街道近年均举办“粤韵飘古祠”戏曲巡演,让百年祠堂焕发魅力。九江镇“粤韵儒乡”曲艺展演、狮山“弘扬孝道·崇尚美德”粤剧曲艺专场惠民晚会、丹灶“仙岗新粤曲·新生活”粤曲群声乐活动、大沥镇粤曲私伙局展演、西樵镇百场文艺进村居等,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创新型的传播方式和全方位的资源开发,南海曲艺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不仅擦亮了“中国曲艺之乡”的文化名片,也为粤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典范。未来,南海区将继续以文化创新为引擎,以现代化探索为路径,让南海曲艺走得更远、传得更广,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文慧.埋植于心灵深处的文化根系——岭南粤剧粤曲传统文化的传承[J].明日风尚,2022,(03):163-166.
[2]杨郡郡,谢紫柔.传承与发展:佛山地区粤剧粤曲进校园探究[J].戏剧之家,2023,(15):26-28.
[3]贾振鑫.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曲艺作品的传承与创新[J].曲艺,2024,(04):22-23.
[4]刘羽檬,李囝.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探索新时代曲艺创作的多元化表达[J].炫动漫,2024,(17):253-255.
[5]张志松.传承粤曲精粹,留住文化根脉——荔湾区传承粤剧粤曲传统文化探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07):111-112.
作者简介:郭俊琪(1987-),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副研究馆员,从事群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