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演绎

2024-12-17 00:00:00雷箐华
艺术大观 2024年3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在当今跨媒介的时代浪潮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介形式层出不穷,这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以“诗画中国”节目为例,从跨媒介视角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演绎。

关键词:跨媒介视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演绎

《诗画中国》节目以独特的跨媒介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演绎,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融合诗词、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诗画中国》赋予古老的诗画作品新的生命力,使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诗画中国》对传统文化现代性演绎的方式

(一)抓住“诗画相生”的文化传统

《诗画中国》从近千件艺术珍品中精心筛选出60余幅画作和近百首诗文。在如今传统文化节目市场竞争激烈且同质化现象初显的情况下[1],该节目另辟蹊径,开创出文化节目新类型,如以《忆江南》为创作原点,打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中国》,节目在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的理念下,通过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对中国名画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与演绎。节目中,观众可以欣赏到清代钱维城的《牡丹二十四种图》卷展现的牡丹自然生机,赵孟頫等作的《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的素雅笔墨之美,以及明代蓝瑛的《白云红树图》轴中丰富色彩堆染出的丘壑树石姿态等,这些以前甚少被关注的古画在节目中焕发出新的魅力,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古画中各具特色的美。

诗与画的相生关系在《诗画中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启发着观众的情感与思考。从《墨梅图》卷中,观众能读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尚人格;在《竹石图》轴中,能感受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品格;从《五牛图》卷中,能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牛之精神。一幅幅画作与一首首诗词,以至美的东方韵味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故事,展现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节目用至美的镜头、现代化的表达、亲切的语言,带领观众回望民族历史、文化与精神,让观众在欣赏古画之美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文化自信[2]。

(二)以艺术与技术诠释诗画意境

在《诗画中国》节目中,“入卷”环节无疑是一大亮点,这一环节通过创意演绎,让一幅幅典藏画作的一山一石、一字一句“跃然屏上”,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世界。节目会围绕每一幅画作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充分利用CG、AR等前沿科技,综合影视化拍摄、外景拍摄等手法,运用舞剧、歌剧、话剧等形式来多角度展现经典画作的美学意义和历史价值。例如,在演绎《溪山行旅图》轴时,演员化身“山间行者”,与舞者扮演的驮队商旅一同“穿越”进立体的山水中。巨峰耸矗,瀑布飞流,老树挺立,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观众所看到的不仅是平面的画作,更是画者眼中千百年前的鲜活世界,感受到的是画者激昂丰沛的内心思考。而在《杂花图》卷中,画作变幻成跃动的水墨音符,环绕在钢琴家身边“翩翩起舞”,泼墨成乐,韵成天然,尽显画者的疏狂本色。当平面的画作经技术再现成为生动立体的“真实空间”,观众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3]。

《诗画中国》更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诗画与众艺的和鸣。节目以飒爽的剑器舞还原《公孙大娘舞剑图》轴中“一舞剑器动四方”的风采,以非遗茶百戏演示《林榭煎茶图》卷的温润笔触,借昆曲戏歌再现《月曼清游图》册之“踏雪寻诗”中的古代仕女雅兴,用曼妙的舞蹈描绘《捣练图》卷中生机勃勃的大唐风情。文艺荟萃连接起传统与现代的共通审美,打造出意象与具象的水乳交融。

节目还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展现古代画作中的万物灵韵,如在展示《兽谱》之“象图”时,演员用木偶剧讲述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短鼻象家族”的故事,再现了大象的神态与动作,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雪梅双鹤图》表演中,舞蹈演员用优雅的肩上芭蕾,生动演绎出双鹤的娴雅神韵和灵动体态,将传统画作中的东方气韵用别样的艺术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精彩的演绎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容,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4]。

二、《诗画中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融合多种要素,呈现中华文化壮美图景

《诗画中国》作为一档大型文化节目,通过融合多种要素,为观众呈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壮美图景,《诗画中国》紧紧抓住“国风”这一名片,将国风音乐、舞蹈等要素融入节目中,让经典诗画作品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在节目中,歌手将歌声与评弹艺术相结合,重现明代画家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中的江南秋色;演员通过VR眼镜“穿越”进古画《货郎图》,引领观众探寻旧事民俗;优秀舞者以水下舞蹈的形式,再现南宋画家马远《水图》中的十二种水形。此外,节目还以歌入画,歌为《早发白帝城》原诗谱曲,于《蜀川图》卷绘就的巴山蜀水间,唱出北宋画家李公麟寄情山水的旷达,体会诗人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演员“化身”明代仕女,以戏腔带观众“进入”《江汉揽胜图》轴,还原昔日武汉三镇的繁荣胜景;演员一人分饰李白、苏轼、沈周三角,深度呈现《庐山高图》轴创作背后高山仰止的文心与艺心,这些精彩的演绎可以将国风音乐、舞蹈等要素与诗画作品完美融合,让一幅幅单薄的诗画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诗画中国》通过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构建起了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5]。在开卷环节,以精彩的开场引入本期的经典诗画,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观众开启诗画之旅;入卷环节则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画中,感受诗画所传达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例如,在演绎《溪山行旅图》轴时,演员化身“山间行者”,与舞者扮演的驮队商旅一同“穿越”进立体的山水中,让观众感受到画者激昂丰沛的内心思考。在品卷环节,可以邀请美术界与各艺术门类专业人士进行内涵深邃的诗词“注释”,以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而在合卷环节则对本期节目进行总结,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节目第二季中,围绕“江河万古流”这一主题,通过这四个环节来探寻中华文明奔流不息的源泉和脉络,展开了一部中华文明的重要图像志。

(二)运用先进科技,重现传统艺术之美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诗画中国》节目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重现了传统艺术之美[6]。《诗画中国》节目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通过运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并结合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式,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

节目整体舞台以中国山水画为原型,探索数字新媒体技术在传统绘画题材上的应用。舞台构造的核心围绕着数控粒子山体展开,并结合真实的水面,形成出虚实相生、一动一静的装置效果。主舞台的布局以水中嘉宾区为中心,投射出若干直径的同心圆并利用同心圆特性,实现山峦桥体交织移动,8块开合大屏270°独立移动,构建出多层次的空间关系,为节目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让嘉宾体验到一步一景的沉浸式数字空间。

节目的开场别出心裁,先是进行了一段灯光秀,接着由CM560Z灯墙缓缓开启,展示“诗画中国”四个大字。通过层层递进的灯光效果,主持人和嘉宾的出场引人注目。STROBE3IP条形灯不仅照亮了舞台地板,还为人物背景和舞台营造出干净且有力量感的氛围,将“赏画”变成一种视听享受,虚实结合、古今交融,极大地发挥了诗画本身的美学,使更多年轻受众从古代诗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7]。

在节目中,通过将歌声与评弹艺术相结合,重现明代画家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中的江南秋色:“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他们精彩的演绎可以将明代画家笔下“秀峰如簇,川原苍莽”的江南秋色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杂花图》卷中,交响乐队共同奏出一曲数字水墨交响乐,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诗画中国》通过先进科技手段,让观众享受美的同时,重现了传统艺术之美。

(三)在守正创新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诗画中国》节目在策划之初,便致力于打造丰富立体的视听盛宴。一方面,节目聘请了专业的制作团队,从近千件经典诗画作品中精心筛选出佳作。团队认真梳理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多次召开研讨会,为节目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节目借助新兴的故事演绎模式,精准对标受众需求,如以“诗画笔墨互为”的方式,激发观众对中国式审美的期待,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美学特征和文化象征。同时,结合XR、CG、AR等科技手段,满足年轻观众追求新奇特的审美需求,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奇观”,并且可以利用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诗画中国》以一幅幅经典诗画为出发点,通过穿越古今的讲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节目分为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带领观众领略诗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从《墨梅图》中感悟高尚人格,从《竹石图》轴中体会坚韧品格,从《五牛图》卷中领会牛之精神。诗画作品通过镜头、表达手法和语言展现了东方韵味的美,使当代年轻人能够更清晰地看待当前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年轻人应将文化传承与发展付诸实际,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三、再媒介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

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多种物质或非物质的中介形式得以存在和传承。以甲骨文为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凭证,其连接了古今中华文化血脉,不仅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还见证了汉字的发展和时代风貌,为当代社会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视窗。这些文化中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记录历史变迁、承载精神内核,提升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搭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其次,媒介化是伴随人类活动的持续文明进程而产生的现象。在当下社会,媒介化已成为以媒介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工具,也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时空和价值观念。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媒介化生存的概念不断演变,媒介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核正在被重新定义和塑造。

最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核心逻辑是“再媒介化”,即巧用具象与联结、跨媒介融合、激发情感共鸣,从而打造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社会文化的交流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内容、技术、平台三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在内容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技术方面,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如数字化、多媒体化等,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在平台方面,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构建多元化的传播平台,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通过再媒介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结束语

在跨媒介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以融合现代创意,意在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最终实现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欣苗.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叙事的认同度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12):82-86.

[2]胡长得,陈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40-42.

[3]房斐,王嘉宁,尹少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的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J].中国考试,2022,(12):54-61.

[4]贾淑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逻辑及建构路径[J].理论建设,2022,38(06):10-19.

[5]朱雨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美育工作的路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06):74-78.

[6]李阳,苏燕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后勤保障建设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22,(33):13-15.

[7]许伟.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评《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研究》[J].语文建设,2022,(22):88.

作者简介:雷箐华(199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从事民族历史与民族政策等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50:29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45: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0:59:1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