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乡村,田园诗般的秀丽风景离不开细密水道的点缀。这些河道同岸边小路一起,构成英国人乡村生活的背景。虽然随着陆运的日益发达,河运的地位不断被削弱,但当地人没有完全遗忘过去的河运生活。在安静的河道上,“马拉船”向游客讲述着以往的河运历史,以及人们过去生活的点滴。
在英国,“马拉船”已经成为时尚的旅游交通工具。英国“马拉船”的运营公司不少,一般从三四月至 9月底全天运行。体验“马拉船”一般需要提前预订,但如有空余座位,也可现场买票上船。根据旅客需要,船的航行时间不一,一般往返需要2~3小时。乘船去、坐车回的单程之旅很受欢迎。
记者体验“马拉船”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过闸门。约4.8公里的旅程中,一共过了4道闸门。有的水道更夸张:一条3.2公里长的河道上,分布着约30道闸门;闸门如阶梯般上升,闸门之间的水面可被抬高几十米。
通过闸门之前需要检测水面高度,确保船按要求进入。船进去后,工作人员会关闭两侧闸门,然后开始注水,使水面逐渐升高。待水位升高到一定高度,工作人员就会打开另一侧的闸门。此时,船就可以离开,驶入下一段更高的水道。
向导告诉记者,过隧道时,为防止船与洞壁发生碰撞或剐蹭,会有两名“隧道脚夫”头对头躺在船首甲板上,头朝里,脚向外,双脚紧蹬洞壁,使船平稳驶过隧道。
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为进一步扩大贸易,向乡村地区运送货物,英国开启了长时间的运河挖掘工作。由此,英国乡村地区出现了一条条细密的水道。这些水道大多宽不过几米,却四通八达,与全国的运河连成一片,形成巨大的水上网络。
在柴油发动机问世之前,在英国水道上航行的船只,先是人拉,后改为马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船是由人在岸上拉着前进的—一条宽约10厘米的布带套在纤夫胸前,后端与系在船桅杆上的拖绳相连。纤夫双手抱胸,略微弯腰低头,双脚一步一步向前迈。
早年,英国的乡间小道高低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后来英国建造了平行于水道的专用马道,供马匹牵拉船只前行,人们拉船的压力才有所减轻。
“马拉船”在河上移动时,摩擦力比较小。借助水的浮力,一匹马可以拉动总重达30吨的货船,远超一辆马车的运载能力,因此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降低了成本。“马拉船”的速度一般约为每小时7公里。平静无浪的水道保证了运输质量,让精细易碎的陶瓷、玻璃等产品在抵达目的地后依然完好无损。
为防止牵引绳在马通过隧道或桥下时发生缠绕、影响行进,人们会在岸上专门修一条小路,方便马儿从桥下等处通过。为方便“马拉船”掉头,人们还会在桥两头各修一个斜坡,这样马儿通过上桥和下桥就可以顺利完成掉头。
拉纤的马品种特殊,一般为夏尔马。这种马体形高大,四肢强壮,单匹就可轻易拉动一条满载的货船。马匹“上班”前,主人会给它戴好马具,“梳妆打扮一番”,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依赖水运的人家来说,夏尔马不只是工作伙伴,更是家族成员。
20世纪末,在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后面,一个专门展示伦敦内河水道的伦敦运河博物馆对外开放。博物馆外就是码头,停泊着许多船只。博物馆内展示了精心制作的等比例船只模型以及等比例夏尔马模型等,向人们讲述伦敦“马拉船”的故事。
进入21世纪后,英国在埃尔斯米尔港的国家水道博物馆内设立了“马拉船”协会。这是英国专门为“马拉船”成立的全国性组织,旨在宣传、展示和守护英国的“马拉船”。国家水道博物馆里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其中有专门介绍“马拉船”的内容。
随着铁路的出现,“马拉船”的货运功能大为减弱,如今只在一些旅游景点作为游览船继续存在。据报道,2008年开始,“玛丽娅”“埃兰”等古老的“马拉船”恢复在运河行驶运载客人,成为喜欢怀旧的英国人的度假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