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彦丽(1978~),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五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项目式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文章将深入探讨项目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项目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2-0069-03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项目式教学的意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创新而有效的教育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路径。首先,项目式教学以真实世界的问题或主题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更注重深度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整合、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构建起扎实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再次,项目式教学的跨学科特性,能使学生在解决项目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科学、数学、艺术等,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团队合作是项目式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学会沟通协调、分工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可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最后,项目式教学还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如通过动手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项目式教学策略
(一)确定项目主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式教学首先需确定一个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项目主题。以《四季之美》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季节探究主题,结合课文设计一次跨季节的探索之旅,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创作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感受和表达四季变化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将被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季节——春、夏、秋、冬,他们需要通过实地观察、阅读文学作品、收集民间故事、创作诗歌或短文等形式,深入了解自己负责季节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文化内涵。为了增加项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不同季节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比如,春天赏花、夏天听蝉鸣、秋天拾落叶、冬天堆雪人,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四季变换的奇妙之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每个季节的文化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包括创作的诗歌、绘画、手工艺品或是拍摄的照片,以此展现四季之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设定项目目标
教师要明确项目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如了解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技能目标(如提高写作或演讲技巧)以及情感态度目标(如培养对文化的尊重)。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设置项目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中这一重要事件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深远影响。同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的塑造。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将系统学习圆明园的辉煌历史与建筑艺术,了解其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在中国园林史上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圆明园被毁的原因、过程及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途径,学生将构建起对圆明园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技能目标方面,教师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技巧上。学生将被指导如何收集、分析和整理历史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多媒体展示,以此锻炼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意思维。同时,通过组织“圆明园历史论坛”,鼓励学生就圆明园的过去与现在展开讨论,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技巧。此外,创作关于圆明园的小说、诗歌或绘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受,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教师致力于通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通过对圆明园从辉煌到毁灭的历程的回顾,学生将深切体会到文化损失的痛楚,学会珍惜和保护现有文化遗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通过参观重建的圆明园遗址、参与文物保护的公益活动,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性,从而在心中种下对文化尊重和历史敬畏的种子。
(三)规划项目步骤
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项目的实施步骤,包括资料收集、分析讨论、创作展示等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指导和评估标准。以《盘古开天辟地》为例,围绕这一神话故事,教师的项目规划旨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思考与成长。项目分为资料收集、分析讨论、创作展示三个核心阶段,每个阶段都设有详细的指导流程和评估标准,确保学习效果最大化。
在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将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版本、相关文献、学术研究以及民间传说,这既包括古代典籍的记载,也涵盖现代学者的不同解读。学生将通过图书馆资源、互联网数据库、实地考察等方式,构建起对盘古神话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框架。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辨别信息来源、评估资料价值的基本方法,并设立“资料可信度”“信息完整性”两项评估指标,鼓励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在分析讨论阶段,项目的核心将转向深度解读与思维碰撞。学生将以小组形式,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盘古神话的主要情节、文化内涵及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神话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哲学思想。教师将设立“观点原创性”“逻辑连贯性”两项评估标准,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同时注重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创作展示阶段,学生将把所学知识与个人创意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如戏剧表演、动画制作、诗歌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等,重新诠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一阶段不仅考验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更要求他们将前期研究的成果融入作品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教师可设立“内容准确性”“艺术创新性”两项评估标准,前者强调作品需忠实于原始神话的精神实质,后者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新颖的艺术表达手法,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分组合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以“读书项目”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旨在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深化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个人责任意识。
在分组阶段,教师首先会组织一系列自我介绍与兴趣调查活动,让每位学生分享自己最喜爱的书籍类型、阅读习惯及在文学领域的专长,如是否擅长写作、是否热衷于文学分析、是否对图书设计有浓厚兴趣等。基于这些信息,教师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兴趣倾向,组成多元化的小组。例如,将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学生与热爱创意表达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或将细致入微的观察者与充满激情的演说家组合,这样的安排有助于促进思维碰撞与技能互补,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小组确定之后,教师将引导学生围绕“读书”这一主题,共同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与项目产出形式,可以是编撰一本班级阅读指南、举办一场读书心得分享会,也可以是创作一部反映阅读乐趣的短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每个小组将自主分配任务,比如,有的负责搜集整理经典书目推荐,有的专注于撰写读书笔记,还有的可能承担起策划活动流程的工作。这种分工合作模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还能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解决团队冲突,从而提升沟通协调与项目管理能力。
(五)引导探究学习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在以《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主题的探究学习项目中,教师可以先呈现《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启发式问题,如“如果你变成了树,你会选择生长在哪里?为什么?”“变成树后,你会有哪些特别的经历?”“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何会有如此奇特的愿望?”这些问题如同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促使他们从个人经历出发,结合故事情节,进行深度思考与联想。
其次,教师将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文学作品、自然生态知识、心理学理论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例如,通过阅读其他关于变形或幻想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描绘;通过研究树木的生命周期与生态功能,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故事中“变成树”的象征意义;借助心理学视角,学生可以探讨故事背后的愿望与梦想,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将组织多轮小组讨论与全班分享会,使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观点,甚至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此期间,教师的角色是倾听者、提问者与反馈者,要适时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的多重维度,如环保意识、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等。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项目将设置创意写作环节,鼓励学生以“我变成了一棵树”为题,创作故事或诗歌。教师将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技巧、人物刻画、情节构建等,同时强调创新思维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学生的作品将在班级内展示,接受同伴与教师的评价,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三、结论
项目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探索世界、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然而,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推广项目式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英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J].教育界,2024(15):89-91.
[2]陈雪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项目式教学开展路径[J].天津教育,2024(11):125-127.
[3]蔡鑫颖.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项目式教学开展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35):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