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探究

2024-12-16 00:00徐春艳
考试周刊 2024年42期

作者简介:徐春艳(1985~),女,汉族,江苏太仓人,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生低年级阅读。

摘 要:文字是跳动的脉搏,低年级阅读教学可以从品味文字语言内涵,挖掘认识盲点,感受文章情思流动,想象角色形象,拓展说话仿写等方面挖掘细节,把学生、作者、教师三者融合,营造美好的境界,使学生深入阅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补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2-0043-04

语文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语文学习中,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纯真的语言味道,很容易陷入混乱。语文是门包罗万象的深邃艺术,正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其个性化的见解。

“一语天然万古新”,新课标所倡导的大语文观,擦亮了语文教育工作者混沌的双眸,能够理性地静心探索语文的本真,细嗅语文的芬芳。而在具体理念落实中,不免使人在重重碰壁中面临困惑。低年级的阅读教材不似高年级的冗长繁琐,过目一览,有些不过寥寥数行,字词数个,似乎“易于操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若只停留在浅表,不细细挖掘,未免就蹉跎了孩子打基础的黄金岁月。因此,紧扣低年级教材中的各个细微处,进行“补白”润色,使课堂教学变得丰盈立体,就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通过五方面进行概述,浅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补白”艺术的一点看法。

一、品味,推敲“显点”的语言内涵——紧扣“中心词句”进行“补白”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抓住这关键的“一发”,施以“四两拨千斤”的“一顿”“一提”“一拉”“一领”,使其“全身皆动”“百毛皆顺”,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以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咏华山》一课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去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浏览通篇,不难发现,无论是文还是诗,都是围绕赞美华山的高而展开。因此,文中第二自然段那两句“啊!华山真高哇!”便成为一个可以提挈全文的“显点”。

在授课前,教师可以先对五岳的情况做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华山有一点初步的了解。进行授课时,适时出示关键句:“啊!华山真高啊!”继而问学生:“华山有2200多米高,差不多有6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走走停停,爬了两千多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着这座山,你忍不住会说些什么?”待学生回答完毕,紧接着再次出示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指导齐读。

接下来,再让学生边读边圈在华山上看到的景色,引导他们进行品词析句,并运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直观感知。例如,讲授“远远近近的山”一处时,便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谈谈感受,以及该怎样画。教师相机进行板画,并小结:“这远远近近的山,一座连一座,高高低低,可真多呀!”指导理解词句后再引导学生质疑:“这么多的山,怎么都跑到脚下去了呢?”学生不难说出是因为华山太高了。课件再次出示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学生便能有感而发朗诵到位。接下去的几处景物描写同样以这样的方式展开,在每处结束时出示中心句,层层递进、循环往复,学生们便能自然而然、融情融境地体会到华山的高。之后,再进行诗文对照学习,便容易许多。

因此,教师若能捕捉文章的“显点”,即文中关键词句,扣住细微处进行补白润色,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紧扣文章中心词句进行“补白”时,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使孩子欲罢不能;要有普适性,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参与的兴趣与收获。

二、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紧扣“认识盲点”进行“补白”

小学教材文本细节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东西之外,还有些隐藏的细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其背后的丰富意蕴。低年级的教材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性记叙文为主,比较容易从中挖掘出能触摸学生“兴奋点”的教学内容,而最难解读的就是一些人物类传记类作品。一来这样的传记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距离较远,二来不易找到学生情感共鸣点。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排除教材中的“盲区”,挖掘显现教材中的“隐点”,帮助其弄清时代背景、引导其走进文本情境,就显得十分必要。

例如,教学《孔繁森》一课时,学生对那个时代的环境与故事背景十分陌生,单凭扣住文本品词析句,很难实现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处理这样的文章,就需要细心挖掘文本中的各个“隐点”,或是背景介绍,或是情境渲染,或是想象说话,从而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

(一)介绍背景

教授学生陌生的人物传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寻找相关资料,以拉近其与文本人物的距离。低年级的学生查找能力还不强,教师也可以利用晨会或课前一分钟,给孩子讲述人物的其他故事,以丰满角色形象,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一个情感铺垫。

(二)音乐渲染

“音乐是无声的语言。”课始、课末或是情到浓处,配以合适的音乐伴奏,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受到一种情绪感染,也能加深他们对文字品读的感受。或是能加深阅读期待,或是增强理解感悟,效果都十分不错。

(三)语言渲染

教师饱含情感的过渡语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品味一个又一个文字细微处。好的过渡语,可以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他们阅读期待,引领他们入情入境。

(四)想象说话

想象说话练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说话能力,也能够很好地补白文本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体验。例如,在学习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一处时,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课件出示:

当你生病时,爸爸会( )。每到星期天,爸爸会( )。

每到天冷的时候,爸爸会( )……

当曲尼生病发烧时,孔繁森会( )。到了星期天,孔繁森会( )。

贡桑晚上做噩梦了,孔繁森会( )。曲尼作业不会做,孔繁森就( )。

当( )孔繁森( )……

让学生先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回忆自己的父母怎样照顾自己,再进行想象说话,进行场景重现,体验孔繁森是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孤儿的,从而使学生不仅从字面上理解“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更能从情感上达到一种共鸣,加深了对人物的感性认识。

(五)课外阅读

《新补充读本》和练习册上都有关于孔繁森的事迹介绍,利用经典阅读课,老师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品读了几篇,通过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进一步加深了对孔繁森这位优秀援藏干部的理解,拉近学生与人物的距离。

通过一系列的“补白”“润色”,可以帮助学生扫清认知盲点,挖掘文本中“隐点”的潜在信息。这不仅能使师生得到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也能使语文双基得到有效落实,一举两得。

三、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紧扣“关键字词”进行“补白”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情感真挚细腻,语言的优美处比较容易捕捉,但如何引导学生捕捉这根情线,体会孩子对盲婆婆的关心,明白要关心照顾残疾人的道理,就需要教师抽丝剥茧,挖掘文本中的“情点”。

教学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场景画面,找出图画对应的段落,图文对照着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学生便不难理解第一自然段的“乐呵呵”“喜滋滋”两词,并能带上表情有感情朗读。继而发问:“小男孩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引导学生读读第二自然段,反复读读小男孩说的话,并提问:“什么是‘替我’?从这个‘替我’中,你明白了什么?”孩子们茅塞顿开,踊跃发言。(生1:“‘替我’说明在我不上学的时候,就经常会给盲婆婆唱歌。”生2:“说明我现在不能给盲婆q+pHce6kpSSIayD4pPdqBIyq6ZaSxbANzgk0nAvtkC4=婆唱歌了,但可以请这只蝈蝈来帮忙。”)老师继而过渡道:“盲婆婆什么都看不见,特别孤独。懂事的明明在放暑假的时候,每天去陪伴她,陪她说话,给她唱歌。现在快开学了,他不能陪盲婆婆了,心里是多么——”(生:难过、着急)“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一只绿色的蝈蝈,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好办法,于是他……(老师引读一、二自然段)”“现在,你明白明明为什么这么高兴了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让我们来夸夸他!”

学生饶有兴致地朗读了前两个自然段,一股浓浓的关爱流露于他们的朗读与神情之间。紧扣文章的“情点”,不放过一个值得挖掘的关键字词,在细微处进行情感的索引与补白,可以引导孩子在充满温情与语文味课堂的课堂中自由遨游。

四、想象,补充“空白”点的形象画面

文本中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无”空白之处,其实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有”,为学生的想象留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空白,“无中生有”,便能丰满文本角色的形象,使学生享受无疆思维的快乐。紧扣“角色感悟”进行补白,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比如,《小鹰学飞》全文以老鹰和小鹰的三次对话为主线,语言简明、结构清晰。笔者认为,单纯紧扣三次对话中的关键词体会角色内心,揣摩文章揭示的道理,固然可取,但若只停留在那个层面,就显得角色形象单薄,不易深刻体会文章的精髓。因此,根据这篇课文,老师可以挖掘三处文本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

环节(一):

师:“小鹰已经通过努力飞到大树的上面,可妈妈却觉得她不算会飞。小鹰觉得委屈了。他有个问题想问妈妈:

‘妈妈,昨天蝴蝶们比飞行,飞到这棵大树上面的那只蝴蝶,得了冠军呢!你怎么说我不算会飞呢?’”

生1:“孩子,蝴蝶翅膀小,力气小,所以飞不过我们。”

生2:“孩子,鹰是鸟类,蝴蝶是昆虫,鸟类天生比昆虫能飞。”

……

师加上动作小结:“是啊,孩子,我们鹰天生有着一双有力的翅膀。作为鹰,作为空中之王,蓝天才是我们的家。只有搏击长空、不断挑战自己,才能显现出真本领!”

(有了第一次的铺垫,老师可以在小鹰和老鹰第二次对话结束后进行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

环节(二):

师:“小鹰又觉得委屈了,问妈妈:‘妈妈,这可是一座大山啊!麻雀一辈子都没来过这里,你怎么还说我不算会飞呢?’”

(有了第一次的想象说话练习,第二次学生的回答明显丰满许多。)

生1:“孩子,我们是鹰,鹰是空中之王,是不能和麻雀比的。”

生2:“孩子,我们有一双有力的翅膀,就应该比麻雀飞得更高。”

生3:“孩子,作为雄鹰,蓝天才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飞得更高。”

师再次加动作小结:“孩子,我们鹰是空中之王,只有搏击长空、不断挑战自己,才能显现出真本领。”

环节(三):

师:“小鹰本想好好庆祝自己的胜利,好好休息一下,可是老鹰的话让他冷静了下来。于是小鹰重新振作起精神……现在我们一起来飞一飞。”

师:“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师生一起使劲挥动双臂)

师:“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

师:“继续飞呀……飞呀……”(生:“飞到了大山的上面。”)

师:“不要停,继续飞呀……飞呀……”(生:“大山也变得矮小了。”)

师:“不要放弃,继续往上飞……白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飞呀……飞呀……,我们总算飞到了……”(生:“白云的下面。”)

师:“想象一下,小鹰这次认为自己会飞了吗?他会怎么做?”

生:“他会继续不停地向上飞!”

经过三次想象补白练习,孩子们自然而然走进了角色的内心,读懂了小鹰的想法,感受到了小鹰学飞的辛苦以及鹰妈妈的良苦用心。虽没有明述,但孩子们已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应不断挑战自己的道理,为文末主旨的凸显起到了蓄势铺情的作用。总之,这三次想象补白,紧扣角色感悟展开,效果都不错。

五、延伸,扩大“拓点”的语文信息——紧扣“说话仿写”进行“补白”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人之局限,往往对文本的深刻含义理解不透,他们对阅读中的感受与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学生在“浅水湾”打转转,看见“鱼虾”便止步,或误把“鱼虾”当作“蛟龙”,那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做好延伸工作,不放过有价值的“拓点”,进行说话仿写“补白”,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这些“拓点”可以是简单的课文插图、易于模仿的诗文句式,也可以是精彩的故事结局拓展。以课文插图作为拓点为例:

(一)扣住课文插图拓展

苏教版二上课文《识字8》出现了一组形声字,并根据这些形声字汇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由于学生之前对形声字的构字法已经比较熟悉,加之短诗浅显易懂,所以这节课教授起来十分顺利,相对用时较少。但细细研读教材就可发现,课文存在一个比较好的“拓点”,就是文本插图。图上画着一个美丽的小池塘,两朵粉红的荷花苞从碧绿的荷叶间冒出来,水底还有两条小金鱼在游来游去吐泡泡,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很好的教材。为此,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池面、池水、荷叶、荷花、金鱼的顺序进行说话练习,并加上头尾,再进行写话训练。如此一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均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二)扣住诗文拓展

低年级教材中有不少朗朗上口易于模仿的诗文,如一年级下册中的《鲜花和星星》、二年级上册中的《乡下孩子》,就是不错的仿写范本。在授课接近尾声时,可以出示一些同样句式的填空练习,分层次、分难度进行说话练习,再引导学生及时将这些说话内容写下来,起到活学活用的作用。

(三)扣住故事结尾进行拓展

低年级教材中不乏一些童趣十足的故事性文章,可以给故事续写结尾,《小动物过冬》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在《补充习题》上,就有想象三个小动物过冬结束再次见面的场景想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扣住“第二年春天”“三个小动物的对话”两处进行拓展说话练习,引导他们细致描述第二年春天的景色、三个小动物的对话以及过冬方式等,进而再让他们动笔写一写,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续写就诞生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这句话阐明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低年级阅读教学若能适时适度地与写话教学相融,进行有意识地拓展“补白”,不仅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也能为中高年段的写话打下铺垫,一举两得。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再简单的文本,细细挖掘,也能折射出一个丰满的世界,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应拥有抓小放大的细节意识,做一个有心人,察微观细,及时捕捉,小心把握,用心“补白”,真正做到“于细微处见真精神”!

参考文献:

[1]邵军.语文课:当为学生的“成长”而教[J].辽宁教育,2012(2):13-15.

[2]郭惠宇.《我有一个梦想》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7(8):23-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