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建博物馆

2024-12-16 00:00付洁瑶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10期

活动背景

乡村地区的科学教育资源较为有限,科普场馆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能够有效补充乡村学校的科教资源,因此,深化馆校合作,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提高科普场馆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社会整体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开发利用,对于提升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国家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号召,重庆市人民小学与重庆市奉节县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通过派出驻校帮扶队伍等一系列举措助力奉节县教育质量提升。本活动基于该教育帮扶行动,在奉节县夔州小学开展。

活动目标

学生通过参与围绕奉节县地质资源、夔州文化资源、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开设的系列科学课程及科普活动,参与建设校园博物空间,丰富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发展,加深对家乡的了解,涵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城乡教师的科学专业素养,教学教研能力及科技活动策划实施能力,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形成;基于对本土资源的考察挖掘,形成一系列具有示范价值的馆校合作课程及活动案例;通过中心城区学校深度帮扶乡村学校,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探索馆校合作深化机制,推动城乡科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活动内容

本项目依托重庆市人民小学赴奉节夔州小学驻校帮扶项目,整合重庆主城及奉节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基地资源,围绕奉节本土特色,学生通过采集岩石制作颜料并举行画展、考察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并进行科普宣传、设计制作具有奉节特色的花灯并举行工程设计展览等一系列跨学科学习活动,创设形成由地质空间、自然空间、工程空间等构成的校园博物馆。

活动对象与组织形式

活动由科学探究、水墨工笔等社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我们家乡的植物”“夔州岩色”“我们的夔龙灯会”等跨学科项目式课程学习,并利用课程成果、案例等进行校园博物空间的创设,比如鉴别分类后的岩石、植物标本、自然笔记、花灯,以及设计手稿等过程性学习资料。科技节期间,校园博物空间、展览及博物馆进校园科普讲座等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活动资源

场馆资源

本活动依托帮扶校与被帮扶校与多个科普基地的馆校合作,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场馆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场馆对项目的支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普课程及活动联合开发,相关科普活动组织开展,对校园博物馆设计进行指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指导;提供活动场地及标本等相关学习材料。本活动涉及的主要场馆包括夔州博物馆、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和重庆自然博物馆。

场地资源

奉节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以山地地貌为主,有少量平缓河谷平坝,境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7 个矿种,同时拥有一些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比如金雕、金猫、云豹、川金丝猴、银杏、水杉等。多种多样的岩石与矿产、丰富的地质结构和地貌,以及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为科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本土资源。项目中植物多样性探究的室外观察在距离学校不到1 千米的长江流域一级支流——朱衣河流域的三峡库区消落带进行,政府在这里规划建设了滨水的台阶和安全围栏,可保障学生在进行自然观察时的安全。岩石探究在奉节29 个乡镇的自然场所进行,学生利用假期,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各自的老家采集岩石、土壤和矿物,并将样本带到学校进行观察。

教师及专家团队

教师团队由赴奉节进行教育帮扶的重庆市人民小学教师团队及被帮扶校夔州小学的教师团队共同组成。通过馆校合作,邀请博物馆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校园开展专家进校园科普讲座、课程活动指导、馆校共教研等,在合作方案研讨、活动与课程策划阶段即深入参与,并提供专业支持。

活动1. 地质空间——“夔州岩色”岩石与矿物探究

第一阶段

2024 年1 月, 寒假期间, 学生采集奉节各个乡镇的岩石和土壤,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同时运用在线场馆资源云游博物馆,初步了解研究岩石和矿物对认识家乡自然资源和地质变迁过程的重要意义。学生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初步整理、装袋,做好标记并带回学校,准备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

2024 年2 月,开学返校后,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清洗岩石样本,利用放大镜和其他仪器观察、描述各种岩石的外观特征、质地和颜色等,对岩石进行仔细分析,学习鉴别不同岩石类型的技巧,并进行编号、分类和标注,形成岩石和矿物标本。

第三阶段

2024 年3 月, 学生认识岩石颜料,欣赏壁画作品、岩彩作品,了解岩彩在原始壁画、敦煌壁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了解岩彩的材料特性;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讨论岩石颜料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明确活动任务及所需的材料、工具;选择易碎且色相明确的岩石作为原料,去除杂质、晾干后将岩石敲碎,分步骤研磨至合适的粗细并过筛,制作成为“夔彩”系列岩石颜料。

第四阶段

2024 年5 月,用自制的岩石颜料绘制心中的家乡画卷,用岩石和矿物标本、岩彩绘画作品进行地质空间——“夔州岩色”岩石与矿物探究展览的布展,并举办线上画展。

活动2. 自然空间——“家乡的植物”生物多样性探究

第一阶段

2023 年10 月,学生利用科学课认识植物多样性,学习观察植物的方法,并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认识奉节的本土植物,以及植物对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第二阶段

2023 年11—12 月,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比如学校附近朱衣河流域消落带植物多样性调查、奉节脐橙不同品种的表现、奉节珍稀保护植物生存现状、哪些植物更适合在长江边生长等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集样本、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主题进行分组探究,并形成结论。

第三阶段

2024 年3—4 月, 学生利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植物标本、自然笔记等作品,创设学校的自然空间——“我们家乡的植物”生物多样性探究展,并进行科普宣传。

活动3. 工程空间——“夔龙灯会”工程设计活动

活动概况

以跨学科问题解决作为突破口,学生在完成用综合材料制作夔龙灯及策划统筹夔龙灯会项目的过程中,规划制作日程,研究夔龙灯结构,设计夔龙外形,测试材料特性。同时,学习科学与美术知识,建立学科联系,学习各种技能,合作探究,理解工程与艺术在生活与文化中的作用,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第一阶段

2023 年11 月,线上云游夔州博物馆,基于夔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夔龙纹玉饰件提出活动的驱动性问题:“如何使用身边的常见材料,结合夔龙元素,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奉节特色的花灯,并举办夔龙灯会进行展示?”学生借助夔龙纹玉饰件结构图,分析讨论夔龙玉的主体结构为头、身、尾,此外还包括足、羽、冠。学生通过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满田鱼灯”模型,从外形、结构角度分析鱼灯的特点,借鉴鱼灯的制作方法,设计夔龙灯的制作流程,并进行小组分工和项目进度规划。

第二阶段

2023 年12 月—2024 年1 月,学生结合夔龙元素设计夔龙灯外形和骨架,选择中国传统纹样中适合夔龙形象的纹样进行图案设计,同时进行颜色设计。在绘制夔龙灯设计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设计图的复杂程度及可行性。

完成设计图第一稿后,学生运用“夔龙灯外形设计自评表”对设计图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修改;基于外形设计图将夔龙结构分割成多个部分,并计算整体的大小及各部分结构的大小,记录各部分骨架结构数据,确定夔龙灯结构的固定方式;根据夔龙灯的大小、形状,选择合适的骨架材料和表面包覆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骨架材料和包覆材料的实验,探索适合制作骨架和裱糊外形的材料特性;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生活中常见的适合制作夔龙灯的材料——快递打包带、胶带、宣纸;上色干透后,安装灯带,完成制作。

第三阶段

2024 年3—5 月, 学生进行夔龙灯会的策展工作,携带自制的夔龙灯到夔州博物馆参加“龙形百态”研学活动,运用夔龙灯作品进行工程空间创设,在夔州博物馆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举办的到校恐龙博物展中,举办“我们的夔龙灯会”工程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果展览。

活动评价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表1),为每个学习小组建立评价档案,以评价促进学生自主监控学习过程,学生的评价材料也是校园博物空间展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获得第38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