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地球的绿色宝藏,人类的珍贵福祉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态活动都离不开植物。据统计,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因素,全球约21%的高等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而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进而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任海等,2022)。
植物园是指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Jackson,1999)。目前全球共有2 500 个植物园,栽培了600 多万株活体植物,代表了约80 000个分类群,在全球植物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和探索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除此之外,植物园还是很多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如植物分类学、物候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另外, 公众教育和园艺展示也是植物园的重要目标(Chen 等,2018)。依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otanicG a r d e n s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BGCI)对植物园的12 种分类,北京教学植物园应属于其中的主题植物园类(任海,段子渊,2017)。
北京教学植物园的教育理念
理念 1. 补足学校教育,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学校教育的标准化课程,植物园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快速调整教育内容,提供灵活的教育模式,及时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
植物园采用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解决了许多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和时长有限,给学生提供自然教育内容和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如学生可以在植物园中亲自动手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感性认知,弥补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从而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植物园还能快速响应新的社会热点与教育需求,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议题;植物园的相关专业教师通过组织研讨活动或专题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与社会挑战。
理念 2. 围绕活动与课程,供给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内容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习需求往往是多样化且个性化的。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仅需要接受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希望通过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与潜能。针对这一需求,北京教学植物园通过“课程+ 活动”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教育供给。
首先,通过设计并实施如自然观察、动手实验、文化体验等一系列灵动活泼的短期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些活动不仅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差异,也考虑到他们的能力差异,通过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活动设计,确保参与活动的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收获成长。
其次,为那些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系统化、长期性的兴趣小组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这些课程和项目不仅能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能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问题解决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未来做一名专家型人才作准备。
理念 3. 依托市级平台,实现示范引领与优质辐射的功能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市级校外教育单位,北京教学植物园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构建了多元协作、资源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支持。每年植物园都会组织全市性的教育活动,如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和“金蕊”自然笔记系列活动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全市数千所学校、近40 万名学生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植物栽培技能和自然观察能力的机会与平台。
此外,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北京教学植物园还组织了多个针对生物教师、科学教师和劳动教师的培训项目。同时,植物园还搭建了多个教师经验共享的平台,以此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回应广大中小学生的教育需求。
北京教学植物园的课程与活动类型
北京教学植物园的教育课程目前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初体验”“养兴趣”“深研究”和“乐旅行”。其中,“初体验”“养兴趣”“乐旅行”3 个类型的活动可以互相转化,普及性的课程发展成熟,可以转为连续多次的“养兴趣”课程,或作为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课程元素;“养兴趣”和“乐旅行”中的部分课程,经过调整之后,也可以转为“初体验”课程(见图1)。
具体而言,“初体验”为普及型课程,下有“四季课程”和“百花课程”2 个模块,目前建设有“植物大课堂”“自然观察”“绿色科技俱乐部”“自然笔记”“生态营建”“风雅中华”6 个系列课程;“养兴趣”为连续多次课程,其中“传统植物文化”“少儿农艺”为兴趣小组类课程,学制为4 学期,“寻古识草”“阳台种菜”和“自然有味道”为线上课程,课时为6 次课;“深研究”类型主要通过“蓓蕾计划”实现,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或参加赛事、活动,采取导师制、项目式的学习模式;“乐旅行”主要为研学旅行课程,既有一日营,如夜游植物园与一日冬令营,也有京郊或京外的多日营。
北京教学植物园依托市级平台优势,每年还会组织多项全市性的教育活动,既有面向学生的教育活动,也有面向教师的培训活动。规模较大的市级学生活动有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金蕊”自然笔记系列活动,以及“新春佳节爱传承,我为长辈献菜肴”等劳动实践活动。由于学生活动的质量水平与教师的指导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每项活动都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内容。通过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开设教师工作坊、开展职后教育等方式,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教师培训提升学生活动效果、学生活动带动教师培训需要的良性循环模式。
“少儿农艺”兴趣小组课程案例
课程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 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农耕文明悠久而繁荣,通过农业劳动教育,学生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在实践中领悟劳动的意义,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少儿农艺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理解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品质,最终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少儿农艺兴趣小组课程是由系列活动升级成为系统课程的典型案例。2020 年开展的“中华小农人”系列活动采取角色扮演和情景剧等形式导入,按照季节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4 个主题,在活动过程中融合劳动体验和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农谚、农时和传统仪式等。
课程理念
理念1. 少儿农艺课程核心为实践,强调学生在真实农业情境进行集体劳动,通过25e1e06bc74dc0a20ccd3aec09d61b5a61d1f14e37d165953e2fc01b04334d04实践掌握技能,培养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情感和价值观。
理念2. 突出跨学科融合,将农业知识与科学、艺术、文化、社会等领域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系统观念与创新意识。
理念3. 注重学生对自然的尊重与感悟,帮助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关注国家农粮政策,发扬家乡传统农事习俗,增强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
图2 展示的是少儿农艺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少儿农艺劳动课程特点,梳理出6 条课程素养(见表1),并且在课程过程中进行贯彻与融入,使学生得到全素养发展。
课程内容
农事劳动以年为周期,所以课程设计为2年4 个学期。面向小学3—5 年级学生招生,根据四季农时设置春、夏、秋、冬4 大任务群,每学期16 次课,每次课程时长90 分钟。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室内与室外结合的方式开展,并按照内容梳理成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设施农业、农业源与理、营养与健康6 大模块(见表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全面的农业劳动素养。
课程实施
活动对象 少儿农艺兴趣小组课程通过北京市少年宫统一面向社会招生,免试招收小学3—5 年级学员16 人,组成2 个班,并将不同年龄段学员交错组成4 个“生产队”(小组),之后的学习按小组进行集体活动。该学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能够理解并能安全地参与农事活动。
教师团队 少儿农艺兴趣小组课程由8 位来自农业、林业背景的教师团队设计并实施。通过查阅文献、走访农民和亲身参与农事活动,团队教师深入了解当地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内容。每节课的目标和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与讨论,确保课程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并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体验。
实施要点 ①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评估和反馈同步进行,通过实时观察和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需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②教师团队协同策略。第一学期全体教师团队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课后及时交流讨论,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每次课由主讲教师及助教共同负责完成教学活动和劳动过程。助教由下一节课的主讲教师担任,确保课程的连贯性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支持与保障 活动在北京市少年宫的专业教室和室外开心农场和农业温室等地方开展。室外场地节假日时由教师与园林养护师傅负责维护,以保障开展活动所需的场地与资源。
课程评价
少儿农艺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听课的认真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讨论的充分性、实地操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册“农书”的完成情况、植物种植与生长情况对学习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此外,每次课还会让学生分享或记录每次实践中的收获与心得体会。而小组互评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任海,文香英,廖景平,等,试论植物园功能变迁与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J].生物多样性,2022,30,197-207.
[2] Jackson PSW. Experimentation on a Large Scale- An Analysis of the Holdings and Resources of Botanic Gardens.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News ,3(3), December 1999.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3] Chen G, and Sun WB. The role of botanical gardensin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ervation, and citizenscience. Plant diversity , 2018, 40, 181-188.
[4] 任海,段子渊.科学植物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