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西溪南,坐落于黄山南麓、丰乐河畔。这是一处原生态的乡村,隐匿在成片的枫杨林内,绿树成荫,溪泉环绕,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相较于城市,乡村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其生产生活布局与自然生态的相互适应。这一关系在这里得以集中体现。
近年来,西溪南生态基地在西溪南古村开展环境主题研学,依托具有徽州特色的乡土景观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传统村落的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方法。这个保持着传统村庄肌理和徽州当地风情民俗的村庄,逐渐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西溪南生态营地。
2021 年6 月,西溪南生态营地成为安徽省唯一上榜的首批国家青少年环境教育绿色营地。
乡土景观,特色课程——做实环境教育
黄山山泉流下,绵延不绝汇聚于古村周围,使这里有了蜿蜒曲折的溪流、植被茂盛的湖区、鸟儿驻足的河床、深浅不一的坑塘和湿地。它们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是诗意环境的生态基底。学生可以在湿地徒步、记录自然笔记、制作植物标本,也可以结合生态实验室的设备,在专业学科教师带领下开展水、湿地等主题的自然科学课程。
与乡土景观相融合的环境教育,天然多了很多烟火气。为此,西溪南生态营地挖掘在地自然元素,设计了一系列融合了自然、人文、农耕等文化的课程,让公众在西溪南体验不一样的环境教育。
村庄水智慧
丰乐河绕西溪南村而过,水流清澈,自宋朝起便兴建起多条农田水利设施,被誉为“江南小都江堰”。3 条古堨穿行村中,像毛细血管一样渗入村庄,融入村落生活的点滴。在西溪南村生活的人们如今依然保留着明清时代的用水习惯:通过坝、堰、堨的水利设施将自然河流引入村中,保证村庄免受洪涝灾害的同时,供人畜饮用、农田灌溉、农产加工和生活浣洗,即便如今饮用水源已全部优化为自来水,当地居民依然保留着在水埠清洗衣物和果蔬的习惯。
2024 年9 月3 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5 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4 年(第11 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徽州堨坝成功入选。徽州堨坝主体段位于西溪南,是以堨坝为核心工程,修建包括山塘、圳渠水口、水街、水井等构成顺应自然、精巧完善的水利灌溉工程体系,直接灌溉全镇中部和东部沿丰乐河两岸近万亩良田。
通过认知构成古代小型水利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功能与分布,了解其不同时段的运作方式及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动手制作雷堨的模型制作模拟全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与改造自然,使之为我们所用。这种智慧流传千年,依然在使用,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悟。
村庄水地图
通过带领学生调查村庄内河和一级、二级水渠支流的走向、连接方式、与道路的关系等形式,在原始地图上绘制村庄水地图,分组进行关于居民生活活动24 小时的资料收集,可以生动地了解河流不同时段的运用方式及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厘清人类生产生活与水利用之间的关系。
在一系列自然调查体验活动中,学生学习徽州常见的河流与村落、水渠与街道的各种连接方式;通过探寻村庄水足迹,在给定的原始地图上描出水渠走向、水渠连接处、入水口、出水口、水埠等要素的位置和大小,绘制完整的村庄水地图;根据对村庄的初步认知,制订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运用问卷和非结构性访谈对当地村民进行调查,提炼村庄用水法则,寻找与宗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古徽州的二十四节气
西溪南村东皆为水田,有良田万顷,修筑灌渠以绕之,形成了“溪南八景”之一的“东畴绿绕”与农田景观。水田、旱田阡陌相连,学生可以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农作辨识,带着竹篓体验采茶,感受土地的丰产之美,更可在徽菜大师的指导下,将采回的食材做一桌美食,感受乡味。“古徽州的二十四节气”系列课程,让每个时节来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理解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村落生态的。
湿地探索家
湿地探索家是为枫杨林量身定做的湿地课程,结合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相关知识的铺垫、游戏活动、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枫杨林内物种种类、分布、数量等信息进行统计学习,开展湿地物种多样性调查,学习物种入侵等相关知识,提升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感知力和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缺失乡愁的一代。西溪南生态营地让学生融入在地文化的乡村,在自然生态、村落生态、文化生态的立体化课程构建中,找回故乡的家教村风民俗,唤醒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悟。
扎根研究,赓续传承——做厚环境教育
面向公众开展的环境教育要持续有特色,必须有在地的深入研究。受各种因素限制,大多数乡村很难吸引专业研究人员常驻,要解决研究的问题,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引入项目,让人才聚集。
西溪南生态营地秉承“保育本底、植入激活”的理念,充分利用村里的生态遗产景观,提供教学平台,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大地,向古村落取经,研习乡土建筑、民间水利、丰产景观和乡村建设实践。2016 年至今,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南加州大学、布法罗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师生络绎不绝,来这里开展工作坊和研究性学习,并将这里挂牌设为学生实践基地。
2016 年起,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西溪南开设“乡村与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生课程,北大学生来村里针对西溪南村、石桥村、竦塘村等村落进行详细调研,详细考察丰乐河沿线水利水文化遗产现状,调研工业时代下农田、水系统和村庄的生产生活关系及污染状况,针对农业景观、水文情况尤其是典型塘系统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记录典型流域的特征,形成了关于村庄和自然现状的翔实数据。
在西溪南生态营地的其中一角,坐落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海绵国土实验室,由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领衔创立,一批经验丰富的博士后、博士生负责执行,开展“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学术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面临的城市病多发、乡村凋敝、洪涝风险增加及水体环境恶化等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目前,团队已发表以西溪南为案例地的硕士和博士论文7 篇,国内外期刊论文10 多篇。这些阅读大地而成的论文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西溪南生态营地也通过与研究者合作,甚至请北大博士担任自然导师,将这些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环境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会告诉大家,来到徽州,看到的每一棵树、每一口井,与村庄之间的关系。
西溪南湿地有适合鸟类栖息的生境,西溪南的鸟类观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繁殖季(每年3—7 月)及越冬季(当年10 月—次年3 月),尤其是越冬季会有很多的雁鸭类从寒冷的北方飞到丰乐河里度过冬季。每年4—8 月,西溪南的夏候鸟寿带鸟便在枫杨林和周边的林地树枝间求偶、筑巢、孵卵、育雏、飞行、捕食,很多鸟类爱好者长时间守候,就为一睹风采或拍到一张大片。
从2019 年起,来自黄山的一批观鸟爱好者开始有计划地对西溪南村的鸟类进行持续观察与记录,并发布《西溪南观鸟年报》。截至2021 年底,共记录到15 目47 科121 种野生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 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4 种。2020 年4 月,爱好者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黄胸鹀(俗名禾花雀)。
这些高校研究人员、观鸟爱好者的持续观测研究,使得西溪南开展环境教育具备了专业的基础,也为环境教育从业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面向不同人群开展自然科普——做广环境教育
作为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小镇”,西溪南每年迎来送往数十万名游客,其中很大部分是冲着枫杨林而来。如何利用好这片天然的教育场所,为公众提供类型多样的环境教育产品,西溪南生态营地做了不少尝试。
西溪南枫杨林湿地气候适宜、植被繁茂、水环境清新明亮,白天是鸟类的乐园,夜幕是昆虫的王国。生态营地在枫杨林开设观鸟与夜探的自然观察课程,带领学生体验自然之美,传递尊重生物生存权利的生态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学善学、珍惜生命的核心素养。
生态营地与村里的50 多家民宿合作,推出了为住店客人打造的自然体验课程。
清晨6 点多,客人们就开始跟着自然教师沿着丰乐河观鸟,从远观河中岛的候鸟、手工制作鸟巢、制作鸟类喂食器,到繁殖季节的鸟类保护与救助、制作幼鸟保护海报……一年四季围绕观鸟,西溪南生态营地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活动,让反复参加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体验。
晚饭后,装备整齐的亲子家庭跟着自然教师前往枫杨林,在漆黑夜色下提着手电筒,如同探险家一样,走进暗夜的世界,克服黑暗的恐惧,聆听草丛中的昆虫合唱;找寻萤火虫,创造属于一家人的童话式回忆。
“植物达人”种子博物学系列课程围绕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让公众全方位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在枫杨林对面的古建筑群中,有一方属于植物的诗意空间——植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来到这里,为徽派气息浓郁的古建筑带来了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温柔。创意十足的植物文创琳琅满目、参差错落,吸引了无数创意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前来,在植物的怀抱里点上一杯咖啡,或是在门口小花园里细品一壶花茶,参加治愈的手作活动,沉浸式体验自然花艺、植物装饰、植物穿戴、植物餐饮、轻量园艺的魅力。
到了寒暑假,西溪南更是变成了全国各地学生的自然营地,开设了一系列主题研学活动。“山村博物志·一山一村的生命之旅”以黄山风景区和徽州古村落为支点,把博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融入课程活动中,带领学生在黄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探索实践,利用独特的环境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价值的综合能力。而与“黄山途乐教育”合作的“‘共饮新安水’可持续发展”生态营(研学计划见表1),从西溪南出发,结合新安江上下游实地考察“新安江模式”的跨省流域保护和发展经验,调查访谈沿岸工厂及政府相关人员,引导学生给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策划提交一份《母亲河保护建言书》。
地处古徽州的黄金通道,使西溪南成为古徽州最富庶的地方,有“歙邑首富”之美誉。走南闯北的徽商云集,无数文人墨客往来,让西溪南最集中地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灵魂。除了户外自然课程,学生还可以在徽州最大的实景建筑搭建工坊搭建最古老的徽派建筑;通过刻、画、印制作属于自己的徽派版画;体验土与火的融合,做一款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换上戏装,学一曲地道的徽剧;走入望山生活文创基地,共同参与将古村里的灵感变成一款文创产品。基于古村落的博雅课程,通过故事线串联起地域文化生态,让孩子肆意玩耍的乡愁被屋顶的炊烟点燃。
除了各种类型面向公众的课程,西溪南还举办了一系列环境教育指导师培训活动。2021年,中国林学会全国环境教育师培训在西溪南生态营地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然指导师齐聚西溪南,学习如何引导公众感受和欣赏自然,开展以激发自我行动或参与保护意愿为目标的环境教育项目。
西溪南就是这样一个保持着传统村庄肌理和徽州当地风情民俗的村庄,它免于旅游开发之殇,保留了寻常乡村模样。如今,西溪南的村民和游客享受着自然带来的红利,对自然保护的意识也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候鸟驻足枫杨林,钓雪园书馆里的生态墙茁壮生长,丰乐河成了黄山夏季最适合戏水避暑的场所之一。
“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通过与人文地理相融合的环境教育活动,让公众通过自然了解徽州的文化地理概念,了解徽州村落的特点,了解徽州文化的内涵及代表,这是基于传统村落的环境教育目标,也是跳出传统研学旅行,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