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清,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激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的前沿研发,是参与产业经济战略与决策咨询、基础教育改革咨询、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设计等多领域战略专家,也是上海市最为活跃的科技创新教育专家之一。
前一讲,我们已经深入地透视了非科学逻辑的基本特征、特性及其深度机理,总体上概述了其形成和产生的方式。这一讲,我们更多地讨论一下怎样更好地产生非逻辑思维(相信这里的讨论对于我们新时期培养杰出创新人才或者说杰出英才非常有启发和触动意义,也对于当前的教育如何扭转青少年杰出英才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有更多的思维推动)。
我们先概述一下形成和产生非逻辑思维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我们不能形成所谓的禁锢非逻辑思维的“思维牢笼”(如图1,思维牢笼当然也不仅仅限于禁锢非逻辑思维)和价值观社会氛围。类似于“牢笼”,对很多可能的思维进行禁锢,思维牢笼就会让个人乃至人们的思维逐渐趋向于单薄、单向、整齐、单一、固化、僵化等,这与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为了不形成思维牢笼,并形成和产生非逻辑思维,首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必须先建立一种客观而普遍的认识氛围和社会环境,在其中能够很好地承认、包容非逻辑思维,认可、鼓励乃至高度提倡在范围内的人们勇于、敢于提出与应用非逻辑思维。其次,我们要在过程中更多接纳、吸收和嵌入非逻辑思维,并将这样的思维结果融入、体现于可能的过程和结果中,形成并让大家看到非逻辑思维带来的良好结果,尤其是创新突破的突出成效。第三,还必须形成更多的助推,让大家在过程中自觉和主动地追求一定程度上的非逻辑思维的形成和产生,哪怕是追求的结果最终失败了,也仍然鼓励并驱动大家继续朝着这样的方面努力尝试,高度地容忍失败。这实际上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对于新时期任何一个欲脱颖而出的机构或单位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文化内容之一(对于新时期的创新发展而言,社会的鼓励创新是基础要求,我国的社会文化在这一方面实际上还有较深刻的不足)。
然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有效地推进非逻辑思维的创生、尝试与成功实践。我们需要在此过程中经常性地带动有效形成非逻辑思维的方法论的研究、学习、实践和推广,其中可以包括对已经实现的非逻辑思维成功案例的解剖、研习,也可以包括相关方法论的培训,还可以展开相关的结合实际工作的项目化学习、交流和分享。长此以往,相关的人们一定可以更好地建构起来非逻辑思维形成的思维习惯和特质。
那么,回过头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更尤其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学生尽可能小的时候,就不让他们被教成一种“只会接受他人思维和按要求思维”的结果,甚至是被僵化了缺乏思维个性的“学习复印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模式、标准应该更加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已经历经了近40 年的应试化教学在这一方面走出了一条更不利于未来创新人才的发展之路。其中,拘泥于教育大纲内容本身、考试试卷要求的“标准化答案”的学习与检验模式(如图2 所寓意),已经逐渐走到了越来越“极端”的地步,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变得趋同化、标准化,而且越来越“磨”掉了有不同思维演化可能的学生及其思维发展(应试化知识学习在知识扫盲上的贡献当然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对于新时期的创新人才培养却是不适应的和不正确的。所以,时代发展了,情形变化了,我们绝不能再以完全肯定的态度认识和坚持已有的应试化教育模式)。可以说,非逻辑思维的最大敌人之一就是标准答案。
在教育学生发展思维的实际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从实际出发,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管控问题。因为人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决定于人的心理习惯和思维习惯。如果采用不当的行为习惯管控教育方式,有非常大的可能会反过来严重影响孩子的思维成长和发展。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孩子的行为习惯,科学化引导孩子既守必要的规矩,又发展有效的独到个性化(见图3 寓意),把该管的要管住,对不该管的绝不要瞎管、乱管、硬管、死管,要注意给孩子留空间、留余地、留可能、留机会。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孩子成长的历史和已有教育过程中,更多情况下是要求孩子必须“听话”“见贤思齐——向优秀的孩子看齐”“守纪律”等,这本身没有错,这样的文化也具有多方面的优点甚至优势,但却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就在于很多教师、家长和权威都没有很好把握这个度的意识,没有管控的整体和系统思维。所以在传统中国文化的概念中,我们还是多了一些把孩子“约束”在相对“保守”范畴的成分。比如,对孩子的活泼好动、放任不羁、调皮捣蛋、别出心裁、稀奇古怪、奇装异服、花样别出、离经叛道、挑战权威等,我们通常都难以接受或者不予赞同,从小就从言语上、行为动作上制止、抑制,甚至过分打压、勒令改除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系统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包容、协和乃至一定程度的接受。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更有可能实现社会层面的、集体规模的非逻辑思维的形成、发生乃至有效发展。总之,不能让孩子的思维从小就被禁锢于有限的少数几种对世界的认识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还有更多认识世界的可能和结果,更要让他们认识到还有新的认识可能,以及这个世界还并没有完全被认识。如此,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有一些奇异思维、胡思乱想,常常有一种异想天开的尝试,敢于想象,敢于幻想,敢于突破,敢于求新。
这里特别提出讨论发展学生或者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独立思考,意为个人自身的自主、自我、单独的思考,首先指的是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结果的强调个人性。严格意义上,这是每一个独立个体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点。如果不谈人的社会性和共同性,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就是人的根本特征和最终本质。每一个人的先天发育不同、后天环境不同、后天境遇不同、后天教育不同,就一定具有思维的基本不同。所以,基于人的本质和本性,我们这个世界应该保留更多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本质生存发展要求。
要想获得独立思考,就必须少以其他个人的、已有社会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的思维“框住”和“约束”个人的初始和原本思维。尽管这个世界存在着更为准确的、已有高度规律性认知的结果和思维方式,但是完全让个体局限在这些之中,世界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样貌,也就更不可能演变出创新的结果。
明确地说,独立思考有不受他人更多影响的特质,这也构成了非逻辑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沃土”。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特别是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一定要经常性地在学生和孩子学习已有科学知识、权威结论、专家观点的过程中,时常暗示、提醒甚至指明:“你们还可以思考更多”“你们还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完全对”“专家权威的认识可能还没有达成最好的结果”等;甚至是引导他们分析和挑战权威:“他们这样的认识有什么不对?”“他们把这样的几种事情联系起来好像不完全妥当”“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联系上和连接好?”“你能不能有更好的解释?”“这件事情你认为还和什么事情相关?”等;也还可以进一步助推:“或许还有什么别的关联法认识这几件事情”“现在只看到了这样一层关系,会不会还有别的关系?”“这件事情和那件事情会不会还有别的关联性?”“你可以打破一些认识吗?”“事情一定要这样考虑吗?如果别出心裁,可以怎样考虑?”“要不我们去掉必然关联和常见逻辑,瞎联系一下这几件事情”“你别管别人怎么想”等。总之,推动学生或者孩子不受其他影响、不受他人影响地更多思考,鼓励他们获得自己的思考结果,并形成更多的比较和借鉴,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方法。这样做可以带来非逻辑思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发展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