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9 月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黄金期、非认知能力养成的敏感期,相关监测也显示,我国青少年随着年级升高,科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培育不足。因此,科学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目前教学过程中研究的重点方向。
天文学对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之后,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课后3 点半到5 点,是学生进行课后学习的黄金时间,也是天文课程加入小学教育中的机遇。但同时,也遇到师资、课程、教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本项目在减少师资依赖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中小学的天文课程和教材,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主要研究问题
根据研究目标,项目组经过调研与讨论,梳理出了几个主要研究问题,并针对问题做了相应的开发设计。
小学天文课程的课程标准
天文学是科学的一个方面,小学虽然没有针对天文学的课程标准,但有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项目组在参考《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基础上,制订了课程设计的总体建设核心目标:建立初步的科学观念;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提升对天文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设计合适的天文课程内容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接受知识的水平有限,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他们更加着重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天文课程教学设计上要多使用图片、视频、模型等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多安排一些需要动手实践的内容,例如望远镜的组装、观测,开发一些天文小游戏,比如星图连线之类的内容。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
天文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主要是在课程的内容安排里,添加交叉部分,例如在讲月球时,可以加入关于月亮的古诗文,让学生猜想诗文中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月相;在讲太阳系时,可以涉及一些数学中圆的知识等。
课程设计方案
在课程与教材的建设过程中,采用探索性课程设计方案,从提出问题出发,经过探索研究与讨论分析,最后进行总结与归纳。
提出问题
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在课堂,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生活的,必须与学生的现有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该从生活出发,通过观测日常生活现象、自然规律,探索生活中的天文,这也是由实践主体——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所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思考。
首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现象背后原因进行思考。比如,太阳东升西落,是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它为什么会东升西落而不是西升东落?它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它的运动轨迹会随着季节变化吗?它的运动速度有多快呢?能否测量一下呢?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能够回答出来是由于地球自转。通过从熟悉的、简单的内容出发,先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再逐步深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引导其对现象背后的理论进行探索。
其次,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小学天文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天文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比如,黑洞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白洞?有没有地外文明?有没有外星人?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受到《星际穿越》等影视作品的影响,对这些内容就更加好奇了。在课程中,从这些问题出发,更加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进行探索。
第三,还可以从一些天文方面的新闻事件和重要天象出发。例如,2022 年7 月的“超级月亮”,2022 年11 月的月全食,还有每年的流星雨等。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晚上进行实地观测,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视频、照片等进行欣赏,探索天象背后的天文内容。什么是超级月亮?为什么会有超级月亮?它的出现有什么规律?这些都是可以引发学生讨论的内容。
探索研究
课堂的教学主体不再是教师,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主体已经由教师变为学生,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不同的教材内容,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
对于课程期间就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在上课时直接进行观测。天文课程一般安排在“课后1 小时”,时间大概是下午3—4 点,在这个时间段内,能够观测到的天体主要是太阳,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变化,也可以使用简单的太阳眼镜直接观测太阳光球和太阳黑子,还可以通过小孔成像的方式观察太阳的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使用带减光装置的望远镜、日珥镜等设备,观察或者拍摄太阳的像。
对于只有在课后才可以观察的现象,可以在课程结束时,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下次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比如,月亮相位的变化、太阳在1 天内高度的变化、物体影子在1 天内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进行观察的,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探索。
对于不适合进行观察的内容,可以采用模型演示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比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天体角色,演示天象形成的过程。再比如中国空间站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手工制作或者拼插简单的空间站模型,了解空间站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对于一些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搜集、查找一些课程的相关知识介绍,在下一次的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表达素养创造了有利条件。课堂上,可以采用先小组讨论,再当堂展示的形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科学就是在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理论,推翻旧的体系的一个过程,讨论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科学的方式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测量月亮的像的大小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10 多种寻找月亮的像的中心、测量其半径的方法,而在教案上只提到了3 ~ 5种方法。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常常能够打破旧的知识的束缚,提出创新性的见解,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
天文学科交叉性的特点赋予了它更多的表达交流形式。PPT 展示、资料分享、问题研讨、互动答辩、海报制作、科学表演等,都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方式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与进步,称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总结评价
整个课程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之外,还需要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作出综合的、合理的总结与评价。天文学不是在小学课程体系内的科目,天文课程的意义更多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总结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整体评价,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方式,培养学生从科学角度解决问题的思想,鼓励其展示自己的勇气,而不完全着重对天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案例:天文望远镜的探索与实践
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观测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天文望远镜是“高大上”的设备,代表着尖端科技与神秘,本案例通过实际动手实验,为学生揭开天文望远镜的神秘面纱,课程时长2 学时。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天文望远镜,但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过天文望远镜的照片、视频等。
学生的兴趣:对于天文望远镜,学生有极大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多结合日常生活,便于学生了解相关概念。
核心素养
天文概念认识:天文望远镜的分类,伽利略与开普勒望远镜的基本结构与异同点,反射望远镜的原理。
实验探究:手工制作望远镜,通过实际观测,比较望远镜的异同点;观察光路,了解哪些形状的镜子可以用来制作天文望远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望远镜分类与折射、反射望远镜的结构。
教学难点:从实验探究得到的现象如何总结为理论。
教学过程
引入天文望远镜的概念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什么是天文望远镜?”“你们认识的天文望远镜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根据自身了解到的知识,在自己的知识与理解范畴内解释天文望远镜。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识角度激发他们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专注度,以问答形式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讲解不同类型的天文望远镜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望远镜的图片。
学生:听教师讲解,了解望远镜类型的不同。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学生都知道的望远镜图片,到学生有疑惑的,再到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打破学生对望远镜的固有认识,刺激学生对新知识的反应,增强其专注度。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联系到望远镜的种类划分,如从手机信号联系到射电天文望远镜,从红外摄像联系到红外天文望远镜,从太阳光联系到光学天文望远镜,从紫外线灭菌联系到紫外天文望远镜,从去医院看病拍片子联系到X 射线天文望远镜等。
学生: 听教师讲解,了解望远镜类型的不同。
设计意图:将望远镜的分类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方便学生联系与理解,加深印象。
伽利略式与开普勒式天文望远镜
教师:由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故事,引出伽利略式和开普勒式天文望远镜。
学生:听教师讲故事,了解两种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兴趣,提升其注意力。
教师:讲解伽利略式和开普勒式望远镜的制作方法,带领学生制作望远镜。
学生:动手制作天文望远镜。
设计意图:通过手工DIY 制作天文望远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其积极性。
教师:带领学生使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测远处的物体。
学生:使用自制望远镜进行观测,记录观测现象;分组讨论两种望远镜观测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光路实验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制作望远镜要使用凸透镜?其他镜子是否可以?”
学生:自行探索光线通过不同类型的镜子后,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分组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由实验结果“能够使光线汇聚的镜子适合用来做望远镜”,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即“凹面镜也可以使光线汇聚,是否也可以用来制作望远镜?”
反射望远镜
教师:讲解第一台牛顿反射望远镜的历史;带领学生组装牛顿式反射望远镜;设置比赛,分组使用组装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学生:听教师讲故事,动手组装牛顿反射式望远镜,使用望远镜观测教室黑板上的小字。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动手组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观测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施效果
在试点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和小故事等形式生动展示了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问题引导,加强学生思维发散性和课堂专注度,同时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手工制作、模型组装、室外观测,让学生自己探索与总结规律性知识内容。通过课后反馈可知,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方式比较满意,课上可以紧跟教师思路,并且有很多可以“玩”的内容;家长觉得孩子可以通过课程学到新的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也比较满意。
总结
目前,项目组已研发天文课程约20 节,以及相关教材,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总体简介:初识天文
太阳:走进太阳;太阳位置变化及应用(一)(二)
月球:认识月球;月相;日月食
空间探测:月球探测;中国空间站
四季星空:四季星空(春)(夏)(秋)(冬)
太阳系:太阳系概况;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一)(二)(三)
其他:古诗文中的天文现象
以上内容初步满足零基础初级天文课程的教学需要,为意欲开展天文课程而缺乏师资的学校提供了教学资源支持。未来还将根据需要设计出更多活页式实验手册,供拥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天文观测仪器的学校进行有选择性的授课。同时,项目开发团队将进行更多专题的开发,将更多新成果、新突破直接扩充至原有的活页式教材中,极大地丰富天文教育资源并保持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