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以Web前端设计课程为例,探索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改革路径。研究采用项目式开发流程,基于前期调研和行业企业需求分析,构建“基础+可选”模块化课程体系,凝练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思政和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实践结果表明,该开发模式能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推动专业群建设,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Web前端开发岗位人才。
关键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程思政;Web前端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34-0144-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双高计划是主动适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其中专业群是“双高”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群建设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桥梁和载体,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指向和效果最终将由课程来实现。因此,研究如何优化专业课开发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专业课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与产业链发展不匹配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到来,现有课程特别是工学类专业课程存在与产业链发展不匹配,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的情况。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Web前端设计课程为例,新的工具、框架和技术不断涌现,当前Web前端设计课程内容仍以原有的HTML、CSS、JavaScript为主,与实际生产脱节,跟不上产业发展变化,缺少如jQuery、Bootstrap、Vue、React等流行框架,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
1.2专业课未考虑专业群建设要求
专业群建设背景下,专业课不再只面向单一专业,既要满足专业群的培养需求,又要兼具各个专业特色,达到“普适+特性”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面向专业群人才培养要求,重新开发专业课,重新修订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改革教学评价。
1.3课程思政育人主线欠缺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思政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专业群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应该面向专业群培养需求,组建思政教育资源库,并且在思政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应面向专业群对应的产业链[2]。
1.4考核评价方法还需改进
教学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较单一。专业群的建群逻辑起点是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点全方位融合[3]。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应以行业企业标准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当前专业课未能引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仍主要以课堂评价或期末考试评价等传统手段为主,缺少对学生学习及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
2专业课开发路径与方法
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专业课需要进行重新开发,以专业群建设中的共享专业课为切入点研究教学改革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共享专业课具备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兼具不同专业的特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一环。
2.1确定课程开发模式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课程开发方式涌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策略包含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CBE)[4]、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开发模式(MES)、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模式、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开发模式与基于项目的课程开发模式等[5-6]。CBE课程开发模式及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开发模式更适用于较低生产力水平或终端产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模式和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开发模式更适应产业快速发展,与项目式开发模式相结合,更加适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
项目式课程开发是通过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组织教学,通过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模块化的分解,从而带动学生渐进性地完成全部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项目式课程开发流程主要分为前期调查分析、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实施与改革三大步骤。
前期调查分析主要是对产业链上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开展学情调研,确定学习领域,深入了解产业链中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技能要求、职业素养。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学生学习面临的困境,确定面向的工作领域及工作技能。
编制课程标准是根据对应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职业素养要求确定,再根据课程目标反向设计课程项目案例,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可选”模块原则制定。基础模块一般是每个专业中此课程的必备内容,是各专业中此课程的基本要求,可选模块一般是针对某个特定专业,体现专业间的不同培养要求。项目案例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实践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构建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程教学实施与改革主要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教学资源开发涉及教材、在线课、视频教程、案例库等,资源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教学环境设计主要通过在线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虚拟实训平台等方面打造立体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构建支架式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教学评价改革方面主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同时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
2.2确定典型生产项目,凝练核心素养
项目式课程以项目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内容重构,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项目任务,教师主要作为指导者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制定项目计划、解决项目难题、评估项目成果,因此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尤为重要。教学团队协同企业开发典型项目,规避同质化。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学情与学习特点,企业专家基于对行业发展与技术技能的把握,共同设计凝练岗位核心能力、基于真实生产过程的典型项目。项目要选择真实项目,能激发学习者主动性,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群中的共享专业课——Web前端设计,根据专业特点可以选择电商项目、视频网站项目、企业官网项目等。确定项目后,基于工作流程凝聚典型工作任务,如当当网电商项目可以分解为轮播图、导航菜单、侧边栏、放大镜等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组织构建递进式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3“基础+可选”组建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在专业群中的地位,面向专业群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课程内容重构原则为“基础+可选”,其中,基础模块是每个专业的基础内容,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可选模块则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专业间的不同培养要求。以Web前端设计为例,基础模块主要包括HTML+CSS和JavaScript两大核心技能。HTML+CSS是Web前端开发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HTML标签的使用、CSS样式的编写以及页面布局的技巧。JavaScript则赋予了Web页面动态交互的能力,学生需要学习JavaScript的基础语法、DOM操作、事件处理等内容。可选模块包括Vue、React、jQuery、Bootstrap等当前流行的Web前端框架和库,这些模块面向的岗位能力不同,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选择1至2个模块开展教学,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可以选择Re⁃act和Vue模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可以选择Boot⁃strap和jQuery模块,这些模块将帮助学生掌握更高级的前端开发技能。
2.4以项目为主线实施课程思政
当前专业课教学中思政融入未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要求,在项目式课程中,以项目为主线组织开展课程思政,能有效实现显性和隐性相统一。首先,项目式课程最终有产品和成果,确定了项目即确定了主题,如以当当网电商项目为例,培养学生科技服务社会意识,同时在项目完成中让学生了解工作过程,有机融入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探寻真实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并能举一反三完成类似电商项目。其次,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能有效融入行业企业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行业组织发布的《计算机专业人士职业道德规范》《信息安全测评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确定课程的情怀内涵、技术内涵、文化内涵和法律内涵。第三,在教学实施方面,结合项目教学流程确定实施主线,有助于系统化构建“点线面”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学情采用“唤醒、内化、践行”思政实施路径与教学主线双线互融。
2.5多种手段组织教学实施
首先,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类型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文本、案例等,为后续探索式学习、自主学习、启发式学习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校企教师共同参与,根据课程目标细化教学内容,挖掘典型工作任务及案例。其次,构建立体化学习环境。线上,建设教学案例库,通过在线课程及虚拟化实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线下,采用全景式教学模式,通过虚实结合、理实一体、交流研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企业实践相融合构建立体化学习环境,让工作流程真实还原。第三,开展项目式全过程教学评价。项目式课程应使用项目式评价,通过学生参与完成具体项目的整个过程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线上线下及多种信息化工具和平台对学习行为进行收集、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引入多元化评价指标,从平台、教师、学生三方主体,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四个维度,从老师教、学生学、平时表现等多个视角,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安全意识、行为规范、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
3结论与展望
随着国家及各省市地区深入推进“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了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工作,专业群的“大学科容量、宽学科口径”特点使得课程改革需要兼顾不同专业特点的同时具备特色,因此对当前的专业课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开发首先要根据专业群特点及课程类型确定开发模式,以项目式课程结合工作过程的开发模式适用于高职工科类专业课。以项目式课程开发为主,通过前期调查分析、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实施与改革等开发流程,探索当前新形势下面向产业链的课程改革模式,以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本文以项目为主线对课程内容重构,结合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多种手段组织教学实施,运用项目式、多元化及全过程学习评价等手段,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了专业群建设,为市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双高计划”的推进,职业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专业课改革是必需的一环,共享专业课的改革为后续其他专业课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后续计划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其他专业课教学改革,重点关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如何以专业为整体建立课程思政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培养,让专业群更好地对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李冬昱,吴悦,程于玲.基于专业群和学分制建设的高职环境专业课程改革:以“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1,11(5):44-50.
[2]刘杰.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9(2):115-119.
[3]刘继伟,王月英,王璐“.双高计划”背景下“都市蔬菜生产”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4,38(2):69-76.
[4]谢莉花.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回顾与审思[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5):41-50.
[5]李佳能.中职学校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104-105.
[6]王娇娇.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研究综述[J].青春岁月,2018(21):130.
【通联编辑:张薇】
基金项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JY03);西安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科研一般项目(2023Y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