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和使用

2024-12-15 00:00:00余强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34期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规范化管理疾控中心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策略。文章指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疾控中心应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全面掌握疾病特征与传播规律;通过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数据的应用效能;并通过规范化建设管理、数据化归档及智能化分析预测,拓宽档案的利用领域。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疾控中心更高效地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全面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智能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34-0070-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大数据技术引发了当代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不应仅限于纸质档案的延伸和备份,而应顺应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加快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通过获取海量数据、挖掘潜在信息、应用数据预测等手段,探索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新路径,以更好地支撑疫情防控工作[1]。

1获取海量数据,扩充档案信息容量

目前,疾控中心的纸质档案信息及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虽然看似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但实际上还只是“海量”数据中的“一滴水”。21世纪初,全球数字存储的信息仅占全球数据量的1/4,其余3/4的信息仍存储在报纸、胶片、盒式磁带等模拟媒介中。然而,到2007年,所有数据中仅有7%仍存储于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全部转化为数字数据。到2013年,非数字数据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不到2%。

特别是,随着谷歌公司将书籍数据化构建数字图书馆,GPS将地理方位数据化发明全球定位系统,微信、QQ将人类沟通交流数据化构建新型社交网络,数字化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如今,数字、文字、图片,甚至方位、沟通、情感等都已经或即将被数据化。可以说,每个用户个体都成为一个“海量信息数据库”。

面对这些海量数据,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引入“大数据”理念,积极研究创新管理手段,以适应时代需求(如图1)。

1.1扩大获取数据范围

为了全面收集个体疾病的海量数据并确保其覆盖全域全维,疾控中心需要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扩大数据的获取范围。这不仅意味着要全面收集各种疾病类型的数据,还需要详细记录每次疾病处置的效果。同时,对于个体信息,如个人体质、感染程度和抗病能力等,也须进行细致地收集[2]。

在疾病数据方面,疾控中心应注意鉴别由病毒或细菌变异亚种引起的疾病,如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并记录每次疾病应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最终效果,包括评估治疗方案、预防措施、隔离政策等的实施效果,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将有助于疾控中心在未来采取更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在个体信息方面,疾控中心需整合个人体质、感染状况和免疫力等数据。这些数据可通过对接健康码、行程码及医疗健康档案等获取。同时,与保健机构和大健康产业的协作也将助力收集更多健康和疾病风险信息。

拓宽疾病数据采集范围,疾控中心能够更深入理解疾病特性和传播趋势,进而制定精准的防治策略。同时,详尽的个体信息有助于识别疾病差异,实现医疗服务的个性化。这将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和效果,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3]。

1.2拓宽获取数据途径

为了丰富疾控中心的数据来源并提高数据质量,疾控中心应与医疗机构和疫情防控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仅能有效收集基础数据,还能通过协同工作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合作,疾控中心能获取个体体质、疾病预防、发病风险和可控性等关键信息,对疾病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此策略不仅提升了信息化水平,还增强了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多元化的数据获取手段使疾控中心能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支持疫情防控。

疾控中心还应与相关单位建立定期交流和数据共享机制,以及紧急事件快速响应机制,以便疫情发生时迅速交换信息。如利用健康码、行程码和医疗健康档案等数据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提升收集效率。同时,与保健机构和大健康产业紧密合作,共建健康信息平台,服务公共卫生。

最后,疾控中心应广泛覆盖医疗保健机构、大数据平台的健康检测信息、媒体网络信息等领域,进行综合分析和数据验证。这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跨部门、跨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4]。

1.3设定获取数据时限

为确保疾控中心能够全面并及时地获取档案信息,设立数据获取时限至关重要。此举有助于疾控中心在紧张的工作中保持秩序,同时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设立时限的目的是确保档案信息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考虑到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实现数据的实时、全时获取存在一定困难。通过设定上报周期,如每月、每季、每半年或每年,疾控中心能够有序地收集和更新数据,实时掌握疫情动态和防控进展。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制定数据收集时间表,明确不同上报周期;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准备数据;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确保其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数据上报至档案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审核归档;利用最新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更新档案,指导疫情防控。在疫情处置前后,疾控中心需采取灵活、及时的策略收集和更新数据,包括通过监测预警系统收集疫情前信息;启动紧急收集程序,实时追踪疫情;疫情控制后总结评估,优化防控策略。

通过时限设置与数据策略,疾控中心能够准确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促进科学决策,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挖掘潜在数据,萃取档案信息精华

获取疾控海量数据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需要根据疾控信息的不同需求,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并加以利用。例如,沃尔玛作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拥有超过2000万员工,年销售额约4500亿美元。2004年,沃尔玛对其历史交易记录这一庞大数据库进行了观察分析。该数据库不仅记录了每位顾客的购物清单及消费金额,还包括购物篮中的具体物品、购买时间,甚至购买当日的天气。他们发现,每当季节性飓风来临之前,不仅手电筒的销售量会增加,POP-Tarts蛋挞的销量也会显著上升。因此,在季节性风暴来临时,沃尔玛会将库存蛋挞放置在靠近飓风用品的位置,以方便顾客购买,从而增加销量。沃尔玛的成功在于发现了手电筒、蛋挞与飓风之间的潜在数据价值,并分析它们的关联性,将其转化为商业行为以获取利益。

同样,如何准确挖掘并利用疾控信息数据,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疫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是疾控中心的重点关注事项,同时也是用户关心的问题。疾控中心需要善于从看似毫不相关的杂乱、无序、重复的信息中找出关联性,挖掘出潜在价值(如图2)。

2.1数据深度挖掘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官方通告、内部资源以及开源信息,导致所收集的信息零散且缺乏深度。为了提升信息获取的效率与质量,拓宽信息特征并丰富搜索关键词至关重要,以捕获更有价值的信息。

传统的信息搜集手段过于依赖有限的信息源,例如政府公告、学术期刊和公共数据库。这些来源的信息可能存在更新延迟、涵盖范围有限以及缺乏深入分析的问题。此外,信息来源的单一性容易导致信息偏差和局限性。

为克服这些障碍,疾控中心需扩展信息维度并增加搜索关键词。这包括应用网络爬虫技术广泛收集互联网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入分析文本数据,以及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智能化分析。通过这些先进技术,疾控中心能够获取更广泛、更深入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精确性和效率。

此外,采用基于联盟链技术的档案系统及疾控电子档案模块,对于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尤为重要。联盟链技术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促进了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协作。而疾控电子档案模块则允许专业人员查阅和更新数据,同时由业务部门负责监督和确认数据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构建一个动态更新、全程记录、客观可信、全面监督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在物理上的分散与逻辑上的统一。

通过深度挖掘数据并采纳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疾控中心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获取的挑战,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疾控中心的工作效率,也能增强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5]。

2.2实现信息资源交互共享

在疾病防控工作中,各业务系统往往局限于特定领域,形成了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这些系统普遍缺乏数据共享和智能分析的机制。为破解这一难题,采用联盟链技术促进信息共享与分析显得尤为关键。

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意味着系统间独立运作,数据共享与整合困难重重。系统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数据交换与整合手段,进而引发数据隔离,影响了综合分析和决策的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联盟链技术能够分布式整合不同业务系统。作为一种多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联盟链支持多个组织共同维护账本,确保数据安全、高效地共享与协作。通过公私密钥机制和访问控制,联盟链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此基础上,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为不同部门设置公私密钥,以保障数据的维护与监管。这些工具能够跨越层级和部门界限,促进数据的交互、共建和共享,有效打破信息障碍。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工具能够深入挖掘数据间的复杂关联,提供全面而精确的决策支持,进一步增强疾控中心的专业能力。

利用联盟链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疾控中心能够实现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分析。这种集成式数据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疾控中心的决策能力和疾病防控成效,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此外,信息共享还能够提升公共卫生系统的运作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运用数据预测,拓宽档案利用领域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几周前,互联网巨头谷歌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论文,解释了谷歌为何能够预测冬季流感传播,并且可以具体到特定地区。谷歌公司将5000万条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词条与美国疾控中心在2003年到2008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处理4.5亿个不同数学模型,并将结果与2007年、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比对后,谷歌找到了一组包含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将这些词条用于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后,谷歌的预测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预测结果非常准确且及时。这充分展示了“大数据”在流感传播预测中的强大能力。

要将“大数据”理念应用于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就需要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和利用领域(如图3)。

3.1规范化建设管理

规范化建设管理对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它涵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存储、查询和利用等多个环节。建立健全科学、严密、安全的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防止信息失真、确保档案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至关重要。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档案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在。对这些电子文件进行有效归档和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信息的长期保存和可追溯性。因此,疾控中心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涵盖文件的分类、命名、存储、备份、检索和销毁等方面。

其次,建立安全的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关键。这包括制定严格的档案数据集管理统一标准,对档案材料和其他信息资源的收集积累、归档验收、安全保密等环节进行规范。此外,还需建立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网络安全等,以防止档案数据被非法访问、篡改和泄露。

最后,扩大疾控电子档案的应用范围是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可以通过设置查阅权限,允许相关单位调阅电子档案,以便核实相关信息。这不仅能够解决当前与信息化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还能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从而提高疾控中心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规范化建设管理是确保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以及扩大电子档案的应用范围,疾控中心能够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提高疾病防控能力[6]。

3.2数据化归档建档

疾控中心的档案电子化和数据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这种转换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还能确保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原始性。通过构建电子档案与纸质材料的对应关系,疾控中心确保了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7]。

利用电子扫描技术,将纸质档案逐件转换为电子图片,建立电子档案与纸质材料的对应关系。这种转换既保留了档案的原貌,又便于存储和检索。转换后的电子档案按照统一的排序和标准格式进行存储,既保持了档案的原始性,又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

信息系统的使用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疾控中心通过信息技术从源头上规范化管理档案材料,例如将病症表现、疫情特点和防控要点等信息纳入信息系统,使档案在形成初期就实现数据化和信息化,有效避免了档案材料失实和信息不准确的问题。

通过数据化归档建档,疾控中心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还确保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为档案的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数据化归档建档也助力疾控中心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3.3智能化分析预测

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应全面且智能化。系统应包括组织机构信息、人员信息、档案目录、转递查询(借阅)、材料收集、整理记录、缺失登记和统计查询等功能。这样的设计将使疾控档案材料的管理和使用更加智能化。

通过标准化的管理软件,疾控中心能够快速查阅材料、统计数据、分析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并打印报表。这种功能设计有助于疾控中心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为疫情防控和预测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此外,标准化的管理软件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在疫情分析和预测方面,利用计算机永久保存疫情特征和病例的电子档案,为历史事实和未来情况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在工作调整时,留存电子档案以备查阅,并复制一份随纸质材料转递。这种方式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智能化分析预测是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使用标准化的管理软件和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够为疫情防控和预测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疾控中心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档案工作信息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疾控中心的工作涵盖海量数据处理任务,更应紧跟时代步伐。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密不可分,只有在大数据背景下做好疾病防控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识别归档和智能分析,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处理突发情况,预测未知风险,将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最前沿、做到根本[8]。

参考文献:

[1]张斌,杨文.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档案资料管理的思考[J].秘书工作,2020(2):23-24.

[2]王羽佳.基层单位档案收集精准化管控探析[J].北京档案,2020(2):23-25.

[3]田明.黑龙江省档案馆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DB/OL].(2020-02-12)[2023-02-20].http://www.chinaarchives.cn/home/category/detail/id/7374.html.

[4]叶修斌.江西省部署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建档工作[DB/OL].(2020-02-12)[2023-02-20].http://www.chinaarchives.cn/home/category/detail/id/15736.html.

[5]杨静.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收第一份抗疫档案资料[DB/OL].(2020-03-20)[2023-02-20].http://www.chinaarchives.cn/home/category/detail/id/6250.html.

[6]楼俐.H7N9禽流感文件材料的前端控制和过程管理[A].王茂法.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论文集:2013[C].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179-181.

[7]尚建芳.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以及改进思想[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1573.

[8]赵进华.疾控中心档案管理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1):83.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档案信息化规范化管理疾控中心
疾控中心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干预
疾控中心理化检验人员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
完善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
卷宗(2020年33期)2020-02-26 02:40:56
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效果分析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基础工作有效途径探析
解读互联网金融中的“庞氏骗局”或“跑路公司”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21:56:34
浅析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 09:28:09
档案信息化的思考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52:45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