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空城泪 一盛一衰冷月声

2024-12-15 00:00:00龙永忠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4年11期

扬州慢

〔宋〕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③名都,竹西④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⑤,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⑦,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②维扬:扬州的别称。③淮左:宋置淮南东路与淮南西路,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首府,故称淮左名都。④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⑤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⑥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⑦红药:指芍药花。

赏析

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年少时孤苦贫困,多次应试却未能中第,一生未曾入仕,辗转于江湖之间。

词前小序就像电影序幕一样,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及动机: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大雪初晴,姜夔初次到访扬州。扬州城内“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昔日繁华不复存在,作者怀着悲痛的心情“自度此曲”。“千岩老人”,即南宋诗人萧德藻,对这首《扬州慢》极为赞赏,认为它有黍离的悲凉意蕴。“黍离”,即《诗经·王风·黍离》。据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见宫室毁坏,尽为禾黍,于是作此诗表达自己的忧伤。后以“黍离”代指亡国之痛或吊古伤今的感慨。

上阕,“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展现出了扬州曾经的富庶繁华。杜牧在《赠别》诗中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曾经的扬州长街,车水马龙,富丽豪华,气派非凡;如今却是“荠麦青青”,一片荒芜。“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多年过去,战争的残痕依然可见。就连那些“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更别说词人了。“黄昏”“清角吹寒”“空城”等意象组合,尽显凄清、悲凉之感。

下阕,“杜郎”,即杜牧,他曾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词人想象着若是杜郎再次来到扬州,定会震惊不已。就算他昔日能写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名句,面对此情此景,也“难赋深情”。杜牧曾吟咏:“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今,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桥下也仍是水波荡漾,但清冷的月光下热闹不再,冷冷清清。这一特写镜头,俯仰结合,今昔对比,催人泪下。那不知亡国恨的桥边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但又有谁会有心思去欣赏它们呢?

整首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善用典故、对比强烈,写出了战争给扬州城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令人悲愤扼腕。

纸上旅行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名副其实的烟柳繁华之地,享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句,诸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等。

让我们一起出发吧,登上竹西亭,畅游红药桥!

第一站,坐落于扬州市邗江区的竹西公园。该公园是根据竹西亭的典故命名的。竹西亭乃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打卡地”,留下不少诗作,如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还有欧阳修的“十里楼台歌吹繁,扬州无复似当年”。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那古老悠扬的歌声和音乐之声。

第二站,扬州的代表性景点——瘦西湖。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园林之盛,甲于天下”。湖中的二十四桥更是扬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别误解,不是真的有二十四座桥,而是一座名为“二十四桥”的桥。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看到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飘落在一座小石桥上,吹奏出舒缓柔美的旋律。二十四桥的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漫步桥上,大家可以数一数。

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前往著名的大明寺走走,登上栖灵塔,俯瞰扬州城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