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情最动人

2024-12-15 00:00:00朝颜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4年11期

我承认,在写这篇不足两千字的散文时,我数次泪湿了眼眶。提起笔来,我就想起一件件往事。陪伴孩子成长,快乐的时光当然很多,但真正刻骨铭心的,往往是那些倍感疼痛的细节。

记得一位文友说过,写文章,自己哭没用,要让别人哭才有用。的确,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很多时候,作者沉溺于某种情绪无法自拔,一再地絮叨自己的喜怒哀乐,却很难引领读者进入同样的情境。自我感动终究无效,打动他人才是目的。

可见,在写作中,是否融入真情只是基础,如何融入真情才是关键

首先,文章中所表达的真情一定要出自写作者的本心,来不得半点浮夸或虚张声势。例如,狼吃掉一只小羊后,狼挤出来的那滴眼泪感动不了任何人,但羊妈妈的眼泪却是谁看了都会动容。在《等待》一文中,女儿生病时的那一段描写,相信很多年轻妈妈都亲身经历过。因为太爱,所以太害怕失去,这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其次,在文章中融入真情,需要以细节来具体体现。没有细节的欢喜和悲伤都是没有力量的,就像一个人呼天抢地地干号,围观者并不知道他为何而哭,因此很难与之共情。而那些在号哭中加入了情由诉说的,就能够博得相应的同情。这里面的情由诉说,就相当于文章中的细节。《等待》一文中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比如站在校门外等待孩子放学时的心理描写、搜寻孩子身影时的动作描写等,都充分地展现出家长或急切或欣喜的心情。

文中还从一位母亲的视角延伸到教师的角色当中,表达了一个人爱屋及乌的绝妙感受。孩子的出生是我理解人世的一个分水岭,生孩子前我是一名教师,生完孩子后我很快离开教师岗位,不能不说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共情天下所有的母亲,毕竟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被他人爱着。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来自感同身受。

我不奢望一篇散文里融入的真情能触及所有人内心的柔软处,但我想,总有一些人,会在某一刻突然明白其中的泪点,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