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省与自爱间找到平衡

2024-12-15 00:00:00陈嘉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4年11期

如果你有话想说:

由于我是转学生,班里有几个同学经常有意无意地欺负我。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却总是跟我说:“他们欺负你是因为你的成绩不够好,只要你成绩好了,他们就不敢欺负你了。”我努力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但他们欺负得更厉害了:经过我的课桌的时候,会故意把我的书本碰掉;出操的时候,会故意把我往墙壁上撞……我继续向爸爸妈妈反馈情况,他们却说:“那你想想,你自己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受父母的影响,我总是盯着自己,常常自省,但有时候我明明是受害者,为什么需要反省的还是我?我不想改变自己了,我真的累了……

——暗 夜

或许我们心有灵犀: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受到社会、老师、父母的教导,要学会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能推卸责任。《论语》中也教导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自省的确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可把自省放到人际关系中就会复杂很多,因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而非单纯一方的原因。你的父母可能是出于好意,想要激励你通过努力提升自己来避免一些困扰,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你造成的心理压力和伤害。记住,每个人的价值不仅仅由成绩来衡量,你的善良、勇气、坚持和独特性都是无比宝贵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父母总要求我们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反思自己的问题呢?在这里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和父母沟通,可以使用健康沟通的四要素。

第一步是观察,坦诚地跟父母讲述事情的原委和你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你的主观感受;第二步是感受,表达你在这个事件中真实的感受,比如感到受挫、沮丧等;第三步是需求,表明你在面对这个矛盾时遇到的困惑和你的需求;第四步是解决方案,和父母一起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探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专注点放在如何化解这个矛盾上,而不能把关注点聚焦于纠察个人内在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课题分离。奥地利著名心理治疗师阿德勒在讲个体心理学时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人际关系的烦恼,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这件事。”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区分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是指自己的态度、言行。别人的课题是指别人的态度、言行等。所以说,别人怎么看待你是别人的课题,自己怎么回应别人的看待才是自己的课题。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课题做好,同时不必去干涉别人的课题。这样就会减轻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压力,同时减少生活中其他不必要的烦恼。

当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我们还要学会建立坚定的沟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际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且被尊重的,尊重对方,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需要为了维护和谐的关系而牺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果是顺从式的沟通模式,会选择回避冲突,通过顺从的方式来取悦对方;而在强势的沟通模式中,一方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顺从和强势的沟通模式都是不平等的沟通模式,只有在坚定的沟通模式中双方才是平等的,并且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静子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写道:“没有一种批评比自我批评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当人专注于在关系中纠察自己的问题时,会给自己带来过多的不必要的压力。静子想对所有习惯批判自己的同学说:“你应该先学会爱自己、肯定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