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渐渐连成一片斑驳的影子,我抬头望向明月,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愁绪,想起自己的近况,心中的酸涩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父亲走了进来,拿起我书桌上的《苏东坡传》。这是他早几年买给我的,而我嫌它无趣,一直没认真看过。
夜,伴着清风;而父亲,伴着我。
父亲用低沉的声音给我讲述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从眉州烟雨中走出的少年,怀揣着远大的志向,阔步踏入大宋的繁华。东坡天资聪颖、胸怀远志,年幼时就立志成为范滂一样的人,却不幸半生都在目睹国之衰退。他一生中有金榜题名、声名远扬时,也有身先士卒、为民请命时,还有命悬一线、风雨飘摇时……从开封到杭州,从密州到徐州,他辗转各地,心中充满迷茫与无助。
我抬头看了看父亲,他专注读书的样子让我动容。父亲到底是在讲述东坡还是在讲述自己?作为家中的小女儿,我备受宠爱,也从长辈们的口中听到不少父亲的成长故事——故事里有我未曾经历的艰辛与挑战。在我的眼中,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老头,他的年龄比我同龄人的父亲大,而且他安慰我的方式总是那么直接而质朴。
失意的马车一路跑远,东坡在御史台前沉默不语。他的平生功业,留在了黄州、惠州、儋州。处于人生低谷时,他没有郁郁寡欢。被贬谪惠州时,他感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身处荒凉的儋州,他却把那里视为传播薪火的好机会,他让偏远之地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的书香之地。
恍惚之中,我看到了长辈们说起的父亲的样子。当大家固守一方田地时,父亲挨家挨户地筹集资金,却一次次遭遇闭门羹,甚至冷嘲热讽……但是他坚持了下来,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制衣厂。没人看好他,他买书学习,聘请人才,硬是把厂子的规模从十几人扩张到了几百人。厂子的规模大了,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他肩负着厂里几百号人的希望。虽然每天很忙很累,但他终日是笑呵呵的。
思绪回笼,我听到父亲说:“婷婷,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别看东坡先生一生豁达,但他也有迷茫之时,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勇敢面对。”
父亲走后,我拿起《苏东坡传》,默默地读了起来。书里的故事,似子瞻跨越近千年来到现世对我的开解。想到父亲,我不禁笑了笑,心中的愁绪散去。
重读《苏东坡传》,亦是重读父亲的人生。我相信,只要心胸豁达,不畏艰难,人生的旅途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坚实的。若心有乾坤,处处皆是安身立命之所。
(指导老师:余 超)
(本文系2023年“三友杯”全省中小学生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