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20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钢琴家之一,古尔德以其独特的演奏理念颠覆了传统的钢琴演奏观,其大胆革新演奏方式,突破常规限制,以追求纯粹音乐为核心,深刻探索音乐思想的多维度交融。在对位法的精湛诠释中,古尔德成功拓展了音韵的层次,超越了以技巧为中心的表演形式,将音乐的表现力提升至精神高度。从演奏理念、乐思交融、对位诠释、精神境界及音乐秩序重构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古尔德钢琴演奏观的核心内涵,揭示其深层次的音乐哲学与艺术实践。
[关 键 词] 古尔德;钢琴演奏观;对位法;超越;建构
古尔德不仅以精湛的钢琴技艺闻名于世,更以其独到的音乐哲学对20世纪的音乐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思想内涵的艺术家,古尔德不仅是卓越的演奏者,更是音乐思想的先行者。他重新审视并解读了巴赫、贝多芬等古典大师的经典作品,赋予这些传统曲目全新的表现形式。在古尔德的演奏观中,音乐是一种独立的思想载体,承载着对灵魂的深刻探寻。他凭借对对位法的巧妙运用,将音乐中的冲突、张力演绎得极具哲理性,构建了一个融合理性与感性、形式与思想的复杂音乐世界。
一、打破常规,革新演奏理念
古尔德作为20世纪极具个性化的钢琴家,以其标新立异的演奏理念打破了传统钢琴演奏的既定框架。在传统观念中,演奏者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互动被视为音乐表达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场表演的即时性更是演奏魅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古尔德毅然决然地选择退出舞台,专注于录音艺术,这一举动在当时的音乐界引发了巨大争议,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音乐演奏的传统认知。古尔德认为,录音不仅能消弭瞬间表演的偶然性,还可以赋予音乐更高的可控性,因而录音比现场表演更能精确表达艺术家对作品的深度思考。在这种模式下,他不断完善每个细节,精准地控制音色、节奏与力度,使音乐的诠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钢琴家都专注于研究他们心中最简单、最纯粹的音乐,以贴近作曲家,与作曲家进行心灵沟通[1]。借助录音,古尔德得以超越传统的即时性演奏模式,使音乐不再局限于某一时刻的现场表现,而是进入了一种“永恒的状态”。这在当时的音乐界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反叛,彻底改变了音乐演奏的本质。古尔德的录音哲学为后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用录音重新定义了音乐的表现方式,将音乐由一时一地的表演形式转化为可以反复聆听、不断品味的艺术形态。
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古尔德还强调演奏者应拥有更多的诠释自由。他认为,钢琴演奏不应被束缚在既有的框架内,演奏者应通过对乐谱的深刻理解,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在此过程中,他并不追求取悦听众的表面效果,而是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内在逻辑。这种超脱世俗的演奏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风格显得冷静且富有哲思,但正是这种冷静,使得他的音乐呈现出极高的思想性。更为重要的是,古尔德革新演奏理念的核心在于他对“聆听”本质的重新审视。他提出,音乐并非仅为感官服务,而是思想的外化。正因如此,他在演奏中强调作品的内在逻辑与对位关系,而非单纯追求感性的表达。古尔德的演奏总是带有高度的理性分析,综合精确的音色控制与层次分明的对位诠释,使听众可以从中体会到音乐的深层结构。与此同时,古尔德不再将自己视作单纯的“诠释者”,而是将自己定位为“创造者”。他借助录音技术,将音乐作品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主张演奏者应当参与到作品的构建之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古尔德以超越常规的方式,引领了20世纪钢琴演奏的革新潮流,开辟了钢琴演奏的新纪元。
二、追求纯粹,深化乐思交融
与众多钢琴家不同,古尔德并不依赖夸张的情感表达或炫技式的技巧,而是试图从音乐本质中挖掘出纯净的音律。在他看来,音乐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思想的凝聚与理性的展现。因此,古尔德的演奏风格充满抽象性,强调对音乐结构的精准把控,力求忠实呈现作曲家的原始创作意图,而不刻意加入个人情感的修饰。在他的演奏中,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冷静且有序的理性美学。值得一提的是,古尔德对巴赫的演绎摆脱了惯常的情感化处理,取而代之的是对结构的精密把握和对声音的高度控制。古尔德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各声部的旋律清晰分离,却又在整体中使其浑然一体,从而打破了以往演奏者简化复杂对位结构的习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演奏深度。与注重情感张力的浪漫主义演奏家不同,古尔德将巴赫的对位结构拆解得极为清晰,力求每一条旋律线条都独立存在并与其他声部有机结合。在他演绎《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赋格曲》时,听众能够感受到的不再是浪漫主义中常见的情感宣泄,而是作品内部多声部之间的理性对话。他将音乐中的思想与情感交融并置于精微的结构之中,超越了传统的演奏风格,将音乐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思想层次。
不仅如此,古尔德在追求纯粹的过程中,更为精妙地展现了乐思之间的相互交融。在他的演奏中,每一个乐段之间都被赋予了明确的意义,形成了清晰的内在逻辑。例如,在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演绎中,古尔德巧妙地处理了变奏中每一层的递进关系,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展开,更能够洞悉每一变奏所带来的新的思想维度。古尔德坦言,蜻蜓点水式的泛泛欣赏并不可取,想要真正听懂这首庞大、深刻的作品,最便捷也最本质的方法就是要贴近“生发的根本”[2]。他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超越语言的思想载体,演奏时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使音乐思维在每一个层次上递进并交融。他注重通过理性控制和严谨的节奏组织,确保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都服务于整体的乐思逻辑,而不是仅仅追求情感的宣泄。基于对乐思的精准把握,古尔德能够在复杂的对位与变奏中梳理出井然有序的音乐脉络,将音乐中的多层次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在他的演绎中,听众不仅能享受到纯粹的旋律之美,还能体会到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思考。这种纯粹与乐思交融的高度追求,赋予古尔德的演奏一种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令他的诠释在不同时代的听众心中引发深刻共鸣。
三、诠释对位,拓展音韵层次
对位法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重要作曲技法,以独立旋律之间的复杂互动为基础,强调各个声部在旋律、节奏、音色上的高度独立与有机联系。巴赫的作品无疑是对位法发展到巅峰的典范,而古尔德对巴赫的演绎堪称经典。古尔德极其重视旋律线条的独立性与互动性,通过对每个声部的精确控制,使其在复杂的音乐织体中既彼此呼应又独立存在。这种对对位的清晰诠释,不仅凸显了作品的结构美感,也可以让听众感受到音乐中极为鲜明的层次感。古尔德经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巴赫作品中对位的精髓,在演奏中拓展了音乐的纵深,让作品的多维性更加鲜明可感。在此基础上,古尔德并非机械地呈现对位法的严格结构,还在诠释过程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理解。依托对速度、力度、音色等细节的灵活处理,古尔德赋予对位法新的生命力[3]。对位本质上是一种冲突与平衡的艺术,而古尔德以精妙的方式处理各个声部之间的动态关系,使其既能保持对位法固有的严谨性,又能展现出极富表现力的音乐张力,使得音乐中的对立与和谐共存,从而赋予作品更深的哲理意味。
此外,古尔德的对位诠释并不限于巴赫的作品,他对贝多芬、勋伯格等作曲家作品的诠释同样展现了对多声部结构的深刻把握。以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改编曲为例,古尔德对每个声部进行了独到处理,使旋律间的对话更具立体感,并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对比性。在他的演奏下,各声部之间的对话更加清晰,旋律的独立性与平衡感完美结合,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不仅如此,古尔德对勋伯格作品的诠释也展示了其对现代音色处理的深刻理解。在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中,他通过精确的声部控制,使不同音色和旋律线条之间形成复杂且有机的互动,极大地拓展了音乐在音韵层次上的表现空间。复杂的多声部结构不再仅仅是旋律的叠加,在古尔德的演奏中成为思想的对话、情感的碰撞以及艺术表现的多重交汇点。基于对对位法的深入诠释,古尔德使每个声部的旋律在他手中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全新境界,贝多芬的多声部音乐在戏剧性上被重新塑造,勋伯格的现代音响也经由他的音色控制获得了独特的表现力。他对多声部结构的精准把握,将对位法从传统框架中抽离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艺术手段。这种对对位法的深刻理解与细腻表达,已成为古尔德演奏风格中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使他的演奏在深度与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四、超越技巧,构筑精神视野
古尔德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几乎是无人能及的, 他像极了一名清教徒——深居简出,终身未娶[4]。对于古尔德而言,技巧不是音乐的终极目标,而是通向精神高度的桥梁。他对技巧的掌控不局限于外在的技术炫耀,而是将其作为表达音乐内在思想的手段。他主张通过演奏,将作品背后的哲学和情感层次呈现出来,赋予听众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换言之,古尔德不单单依赖技巧表现形式,而是通过精确的技术细节,将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行高度升华。对于他来说,技巧不仅仅是演奏的必要条件,更是打开音乐深层思想之门的钥匙。在古尔德的演奏中,技巧始终服务于对音乐内在逻辑的表达。他擅长以严谨的逻辑性诠释复杂的音乐作品,尤其在巴赫的赋格、贝多芬的奏鸣曲以及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中,这种理性处理方式尤为突出。他将音乐视为思想的象征,在演奏中探讨作品的精神内涵,凭借技巧超越纯粹的声响层面,将音乐提升到精神领域。
在演奏风格方面,古尔德拒绝情感的过度渲染,力求将演奏引向更高的精神层次。他摒弃了浪漫派钢琴演奏中常见的炽热情感,不愿被强烈的情绪波动所裹挟,转而选择冷静克制的处理方式。基于对音色、力度和节奏的精准控制,古尔德将作品的内在逻辑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古尔德摒弃了当时常见的戏剧化处理,而是以理性为导向,让作品在冷静的表现中展现出独特的哲学张力。与其说古尔德的演奏压抑了情感,不如说他通过一种冷静、理智的诠释方式,将音乐中的情感深度重新定义为一种更为哲学化的探讨,使听众在他的演奏中体验到一种超越感官愉悦的精神享受。此外,古尔德的精神视野贯穿于他对音乐本体的思考。他将音乐视为一种自我表达的媒介,并多次表示音乐是一种对世界的哲学式反思,而非简单的娱乐或表现形式。正是这种对音乐精神的执着追求,使古尔德的演奏超越了传统技巧的范畴,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他将技巧与精神深度结合,赋予音乐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并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在古尔德的音乐世界中,技巧与精神从未分离,而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哲学张力的艺术殿堂。
五、拒绝妥协,重构音乐秩序
古尔德的一生充满了与音乐世界既有规则的抗争,他以拒绝妥协的态度彻底重构了音乐秩序。作为一位标新立异的钢琴家,他从不顺应传统的表演习惯,也不迎合当时听众的主流口味,而是坚持追求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表达。对于古尔德而言,音乐是个性的表现,他毫不妥协地将自己的理念融入演奏,打破了主流音乐文化对“正确”演绎方式的既定定义,常常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解读经典作品。例如,他对贝多芬和莫扎特作品的独特演绎,往往不遵循标准的速度或表现规范,甚至公开批评莫扎特晚期作品缺乏对位性,这种对经典作品的不妥协态度使得他的演奏充满新意,也挑战了听众对传统演绎方式的固有认知。在音乐风格上,古尔德不迎合当时的主流音乐风格,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他对巴赫的作品大胆地进行重新诠释,采用了与当时流行诠释完全不同的节奏演奏《哥德堡变奏曲》。他的演绎冷静而理性,充满结构性思维,远离了传统演奏中感性、浪漫的元素。这种打破常规的表现方式,使得他重塑了音乐作品的表现秩序,将巴赫的作品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审美高度。
此外,古尔德拒绝向听众的期望妥协,从不为取悦大众或迎合市场而调整自己的演奏方式。在他看来,音乐的核心不在于博得掌声或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在于忠实传达作曲家的原始意图,并深入挖掘作品中隐藏的思想内涵。因此,古尔德始终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识,在演奏中坚持独立的音乐思考,拒绝盲目追随潮流或简单复制传统演绎方式。他以其独特的音乐逻辑,重新定义了演奏的意义,不依赖于情感的表层宣泄,而是致力于通过理性分析揭示作品的精神实质。古尔德的这一坚持,使其演奏脱离了感官娱乐的范畴,带领听众深入作品的思想层次。他重新审视音乐的结构,剖析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意图,进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解读体系。在他的演奏理念中,音乐不再是供感官愉悦的工具,而成为一种深刻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严谨的哲思与复杂的情感。他的演奏方式虽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批评他的演奏过于冷静、缺乏传统的情感共鸣,但这种不妥协的艺术探索无疑为音乐演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古尔德拒绝屈从于外界的期望和商业压力,开拓了音乐诠释的全新领域,使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
六、结束语
古尔德的钢琴演奏观代表了20世纪音乐界的一次重要革新,同时展现了他对音乐本质及其思想深度的独到见解。他打破了传统演奏的束缚,致力于纯粹音乐表达的追求,揭示了音乐作为独立思想载体的深邃力量。基于对位法的精湛演绎,古尔德拓宽了音乐的表现维度,并在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哲学张力的音乐世界。他的音乐哲学与演奏实践,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和仿效的典范,也激励了无数音乐家深入思考并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正是这种对音乐与思想的双重追求,使得古尔德的演奏观具有跨越时代的恒久生命力,并在音乐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参考文献:
[1]张文瑾.试析古尔德1981版《哥德堡变奏曲》[J].当代音乐,2022(12):105-107.
[2]马小童.音乐家谈音乐:读《古尔德读本》[J].名家名作,2021(8):92-93.
[3]张悦.浅谈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及不同版本的演奏:以朱晓玫和古尔德演奏版本为例[J].戏剧之家,2021(22):65-66.
[4]赵方晨.钢琴家古尔德“乐者,乐也”的音乐审美境界[J].当代音乐,2021(7):194-196.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