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鲜汉诗是东亚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成就。《箕雅》是朝鲜规模最大的汉诗总集,代表着朝鲜汉诗创作的最高成就。《箕雅》收录的汉诗大量运用典故,既体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特色,也反映了朝鲜汉诗的鲜明特点。这些典故大多源自中国的经史子集,又可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种形式,充分展现了朝鲜汉诗创作的艺术魅力、深刻内涵以及中朝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箕雅》 朝鲜汉诗 用典 东亚汉文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研究”(23AZD05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春秋行人与战国策士辞令比较研究”(GD22CZW02)
[作者简介]陈彦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广州 510420)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6.012
朝鲜的汉诗创作始于三国,盛于高丽,到李朝时达到顶峰,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朝鲜汉诗在东亚汉文学中成就非常突出本文采纳赵季《箕雅校注》前言中的观点,本文中的“朝鲜汉诗”是指朝鲜半岛的朝鲜族诗人所创作的汉诗;文中的“朝鲜”是指自古朝鲜至1910年以前朝鲜半岛历代政权。。在朝鲜著名的三部诗歌总集《箕雅》《清丘风雅》《国朝诗删》中,朝鲜朝诗人南龙翼编撰的《箕雅》收录了新罗末期到朝鲜王朝肃宗时代800年间共计490名诗人2253首汉诗,是三部诗集中收录汉诗时间跨度最长、规模最大、诗人数量最多的一部,也是朝鲜汉诗规模最大的总集,能够代表朝鲜汉诗的创作水平。胡适说:“自中古到近代,中国诗文简直是典故的天下。”[1]319用典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汉诗的鲜明特点。本文通过对其诗歌中用典的来源、类型、特征的深入剖析,旨在全面理解朝鲜汉诗创作的艺术魅力、深刻内涵以及中朝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箕雅》用典来源
《箕雅》汉诗用典数量较多,二千多首诗中大多数都存在引用典故入诗的情况。其用典来源多样,部分来自朝鲜民族的文化体系,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的经史子集文献。
(一)《箕雅》引用的经部典故
经统计,《箕雅》中“引《诗经》一百四十七处、《尚书》九十七处、《周易》三十七处、《周礼》二十二处、《仪礼》三处、《礼记》三十六处、《春秋左传》五十九处、《榖梁传》一处、《公羊传》一处、《论语》七十六处、《孟子》三十三处、《尔雅》十四处、《孝经》三处,合计五百二十三处”[2]131。平均每四首诗就引经一处,可见引用中国经典数量之多和频率之高,这些引用中很多属于用典。如李荇《再直有感次前韵》:“半世功名敢自期,只今还愧伐檀诗。”[3]174其中“伐檀诗”语出《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358。诗人取其君子不能尸位素餐之义。李山海《江潭杂咏》:“幽人倚杖忘归去,思在秋山锦绣间。”[3]244其中“幽人”语出《周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5]27。其指的是隐士生活中没有艰难险阻,只要坚持守正自会吉祥。尹集《除夜》:“半壁残灯照不眠,夜深虚馆思悽然。萱堂定省今安否,鹤发明年又一年。”[3]341其中“定省”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6]1233。郑玄注:“定,安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6]1233“萱堂”指母亲,诗人借此表达思念母亲之情。金诚一《己卯书感》:“千载明良会,遭逢不偶然。”[3]507其中“明良”是指君主贤明、臣子忠良,语出《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7]144其表明期待明君贤臣能够共图大业,使万事顺遂。李崇仁《扈从城南》:“郊甸秋成早,君王玉趾临。观鱼前事陋,讲武睿谋深。”[3]417其中“观鱼”是批评国君游玩逸乐,事本《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8]1726李稷《病松》:“谁识岁寒翠,反同秋草黄。犹余直干在,亦足栋明堂。”[3]425其中“岁寒翠”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后,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高尚品质,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2491。除了儒家经典外,诗人还引用佛教经典,如郑沆《题僧伽窟》:“崎岖石栈踏云行,华构连天若化城。”[3]621“化城”语出《法华经·化城喻品》,指一时幻化的城郭。
(二)《箕雅》引用的史部典故
《箕雅》引用的史部典故多出自正史,主要以《史记》《汉书》《战国策》《三国志》《宋史》《晋书》《新唐书》等中国史籍为主,也包括《朝鲜志》《朝鲜史略》等朝鲜人编撰的史书。诗人一般倾向于以历史人物故事入诗。如李仁老《元夕灯笼诗》:“风细不教金烬落,更长渐觉玉虫生。须知一片丹心在,欲助重瞳日月明。”[3]84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舜目盖重瞳子。”[10]338诗人用“重瞳”比喻圣明天子,表明想为君主效力的一片丹心。又如朴英《戍边》:“无心麟阁题名字,家在洛东江上村。”[3]190“麟阁”即“麒麟阁”,语出《汉书·李广苏建列传》:“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11]2468诗人借此赞扬戍边战士甘愿为国效力而淡泊名利的精神。李齐贤《涿郡》:“刘郎却爱蚕丛国,故里虚生羽葆桑。”[3]101其中“羽葆桑”比喻少时志向远大,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12]871白光勋《宋高宗》:“江南自有全身地,河北空传半臂书。”[3]274“半臂书”是指写在绢上的书信,语出《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一》:“丙辰,徽宗自燕山密遣阁门宣赞舍人曹勋至,赐帝绢半臂,书其领曰:‘便可即真,来援父母。’帝泣以示辅臣。”[13]447李明汉《白马江》:“龙亡花落他时事,漫有浮生不尽愁。”[3]330其中“龙亡花落”是对唐朝和百济一场战事的概括,出自成书于明代的朝鲜人编撰的《朝鲜志》:“(扶余)县北扶苏山下有一怪石,跨于江渚,石上有龙攫之迹。谚传(唐)苏定方伐百济,临江欲渡,忽风雨大作。以白马为饵,而钓得一龙……故江曰‘白马’,岩曰‘钓龙台’。”[3]330《旬五志》:“俗传唐将苏定方由高句丽攻百济……定方以白马为饵,钓出江龙,逐渡兵进围。王后诸姬皆走大王浦岩石上,堕水而死,至今谓落花岩。”[3]330
(三)《箕雅》引用的子部典故
《箕雅》引用子部典故主要以《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列子》等诸子百家为主,以及《世说新语》《宋稗类钞》等小说家等类书。如李荇《有怀》:“文章祗自累,天地岂能仁。”[3]456语出《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4]22其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不济和怀才不遇的感慨。金富轼《甘露寺次韵》:“自惭蜗角上,半世觅功名。”[3]380典出《庄子·杂篇·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15]779诗人用此典比喻自己半生一直在追求微小而无用的功名。郑《过扬子江》:“白鸥也识忘机客,故故飞来近叶舟。”[3]135语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者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16]67-68“忘机客”是指淡泊清净、避免心机的人,强调保持纯真和无机心的重要。金克己《朝参》:“鸡人报晓漏声残,拜手龙犀谢赐环。”[3]82语出《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17]487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皆所以见意也。反绝,谓反其将绝者。”[17]487-488后来用“赐环”指代放逐之臣遇赦召还。郑士龙《游枫岳》:“正阳寒雨烧香夜,蘧瑗方知四十非。”[3]语出《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18]51“蘧瑗”是春秋时期卫国人,字伯玉,举世皆知其贤明,善于反省过失。
(四)《箕雅》引用集部典故
《箕雅》引用集部文献主要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以宋玉、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赋,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为主,也包括历代经典的中国诗歌以及少量朝鲜半岛诗人的汉诗。如“纫秋兰以为佩”[19]5出自《楚辞·离骚》,原意是把秋兰结成索佩挂在身旁,诗人用秋兰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映衬诗人高雅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怀。本句作为典故被多首诗引用,如李仁复《题兰坡李御史卷》:“操人宣父琴,纫为楚臣佩。”[3]165月山大君婷《待月有怀》:“纫佩不可见,兰香空在兹。”[3]1187郑弘明《感遇二首·其二》:“兰以充我佩,萱以忘我忧。”[3]1264这三首诗以此典入诗或用香草之意,或采其高雅之意。又如韩修《夜坐次杜诗韵》:“心为形所役,老与病相随。”[3]401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0]225“心为形役”指心神被生活、功名利禄所驱使,形容人的思想不自由。郑梦周《赠礼部主事胡琏》:“万户砧声明月夜,一竿帆影白鸥洲。”[3]686出自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21]1316诗人引此典形容月夜城中忙碌生活的景象。又如“典春衣”意为典当春天的衣服,出自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每日江头尽醉归。”[21]184该典也为多首诗引用,如何应临《春日山村》:“欲典春衣沽酒饮,不堪芳草日西斜。”[3]234徐居正《三三示金子固》:“右军墨妙曾修禊,工部诗豪欲典衫。”[3]728此外,金安国都《次成进士移寓居韵》和申光汉都《三三寄朴大丘》两首诗也都用此典。
二、《箕雅》用典的类型
《箕雅》收录的二千多首汉诗中,引用典故非常普遍,有时一首诗用典数量多达3到5处,可见典故运用之频繁。“典故的选择,实际上是携带着现实的感触,寻找历史的相似性。”[22]9《箕雅》用典或引用,或化用,或糅合,或引事,或引言,诗人运用这些典故以期达到陈古讽今、因彼证此的目的。《箕雅》用典可以分为引言的语典和引事的事典两种。
(一)《箕雅》中的语典
《箕雅》中引用的语典主要源于前人诗词曲赋中的词句和儒释道经典文献中的词句,这种引用方式可以分为引用经典词语和经典句子两种形式。直接引用词语的如沈喜寿《呈许岳麓》:“枉鼓三年瑟,长披六月裘。”[3]510其中“鼓瑟”出自《诗经·车邻》:“既见君子,并坐鼓瑟。”[4]369李齐贤《闻淮安君出家》:“碌碌儒冠成底事,可怜奔走二毛年。”[3]667其中“二毛”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8]1814朴漪《城南感怀》:“世态固知甘燕雀,天心何事护鲸鱼。”[3]1025其中“燕雀”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0]1949李廷龟《龙湾壮游示幕中诸君子》:“诗成使之说奇字,期期吐语开茅塞。”[3]1382其中“茅塞”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23]2775洪侃《送秋玉玉蟾晒史海印寺》:“碧鸡金马骋何岭,朱草醴泉发何境。”[3]1285其中“碧鸡金马”出自《汉书·郊祀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11]1250
引用经典句子入诗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引用经典句子入诗时,不做任何改动,如黄庭彧《明庙挽词》:“杳杳白云瞻莫及,交交黄鸟难谁将。”[3]880其中“交交黄鸟”出自《诗经·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4]373朴闫《赠择之》:“鬓毛飒飒生秋气,风雨凄凄作晚寒。”[3]770其中“风雨凄凄”出自《诗经·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4]345林亿龄《次井邑东轩》:“白发老臣心耿耿,隔墙邻女夜舂寒。”[3]207其中“邻女夜舂寒”出自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21]1437第二种情况是把经典语句通过增减字词或改换个别字词入诗,如郑道传《远游歌》:“凤凰鸣高冈,关雎在河州。”[3]1168分别出自《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4]547和《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4]273郑斗卿《李子文挽》:“众女嫉妒我蛾眉,人间行路何多歧。”[3]1433出自《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19]15高兆基《寄远》:“封侯自是男儿事,不斩楼兰未拟还。”[3]78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1]1074李廷龟《月夜登统军亭》:“兹游奇绝平生最,不恨经年滞未归。”[3]931出自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24]357第三种情况是化用经典语句之意,仅选取句子的个别词语入诗,如金尚宪《次竹阴韵》:“君子贵知微,行藏无后先。”[3]1251其中“知微”出自《周易·系辞下》:“知机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5]88赵须《呈金相国》:“浮沉元有数,覆载本无私。”[3]428其中“覆载”出自《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6]1634李詹《宿灭浦院楼》:“烟笼杜子秦淮夜,月小坡仙赤壁秋。”[3]713分别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1]1283和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4]427僧圆鉴《次朴按察恒题密城楼》:“落霞孤鹜犹陈语,故作新诗记远游。”[3]1050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5]361
(二)《箕雅》中的事典
晋代挚虞《文章流别论》中就已提道:“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26]79《箕雅》中引用很多中国古代故事、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以及名人逸事等,这些内容一般都是通过核心的人物串连起来,因此历史上人物成为重点征引的对象,这些历史人物包括晋公子重耳、汉武帝、廉颇、项羽、张良、李广等各国君主、诸侯、将领等政治军事人物,屈原、司马相如、阮籍、王羲之、杜预等文人墨客,还有荆轲、朱亥等刺客游侠。这些人物中,建功立业的政治人物很受重视,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凭借出色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史记》记录了关于他的众多英雄事迹和逸闻趣事,为众多朝鲜诗人所引用。如李滉《题林士遂〈关西行录〉后二首》其二:“捭阖奇谋汉子房,当年曾受石公方。”[3]830张良,字子房。据《留侯世家》记载,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果后,在逃亡中曾得到圯上老人黄石公赠送《太公兵法》,因此成为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之人。又如郑斗卿《侠客行二首》其一:“结交汉代青云士,长揖秦时沧海君。”[3]1424其中“长揖秦时沧海君”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扬。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10]2034《汉书·张良传》所载相同,是指张良在沧海君的帮助下,得到一名大力士,协助其刺杀秦王的故事。又如崔瀣《四皓归汉》:“汉用奇谋立帝功,指麾豪杰似儿童。可怜皓首商山客,亦堕留侯计画中。”[3]104“四皓”是指商山四皓,是秦末四位博士,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居山中。汉朝初年,刘邦欲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而废太子刘盈,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请四皓辅佐太子,使刘邦消除改立赵王如意的想法。又如《汉书·苏武传》记载了忠贞爱国的苏武故事,至少为五位诗人所引。其一是江沆《拘倭国赴大阪城》:“浮生不是辽东鹤,等死须看海上羊。”[3]306据《汉书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11]2462-2463其二是卢守慎《寄尹李二故人》:“正逢蘧伯知非岁,空逼苏卿返国春。”[3]840其三是金尚宪《沈狱送秋日感怀》:“苏武几时终返国,仲轩何处可登楼。”[3]984其四是崔明吉《沈狱呈清阴》:“汉节十年传后史,秦庭七日济当时。”[3]994他的另外一首《次韵》:“凋尽节旄苏属国,誓完和璧赵相如。”[3]995其五是李敏求《金清阴以上疏斥和押赴沈庭》:“苌弘谩有藏余血,苏武应无啮后毡。”[3]1008三国时期魏国名士阮籍,崇奉老庄之学,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居“竹林七贤”之首,他的逸闻趣事也常被征引,如偰长寿《春色》:“白眼如无见,青山似有情。”[3]419这里的“白眼”是指“青白眼”,出自《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27]1361“青白眼”是指阮籍看待两种不同人的眼光,对待喜欢的、尊重的人,他用黑眼珠正视,对待厌恶的、鄙视的人,他翻白眼表示不屑。另外,有三首诗也分别引用,分别是朴訚《雨中怀择之》:“何当青眼对,一笑见天真。”[3]449李敏求《酬李天章寄诗》:“垂老乾坤青眼在,穷愁江海素书回。”[3]1007李奎报《咏白十八韵》:“迩来憎俗子,无复眼回青。”[3]1065此外,据《晋书阮籍传》所载,阮籍经常独自驾车外出,不按照常规道路行走,所以经常途穷大哭,有三首诗引用该典。曹伟《答淳夫》:“嗣宗非达士,何必哭穷途。”[3]444金净《遣怀》:“苍天应有定,何用哭途穷。”[3]460朴元亨《无尽亭次崔宁城韵六韵》:“亭开有日堪修禊,途坦何人更哭穷。”[3]1112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28]427“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28]432诗歌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历史事典,借助事件的类比来阐述诗人的意图。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和有深远影响的人物的引用,而且通过这些引用来反映和阐释当下的问题。恰当地运用这些典故对于诗歌的表达至关重要,虽然这些引用可能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它们却是构建诗歌意义和情感的关键。
三、《箕雅》用典的特点
《文心雕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28]427引典入诗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传统和诗词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也是朝鲜汉诗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技巧。《箕雅》广泛引用《周易》《史记》《楚辞》《老子》等经典文献,形成以常见典故入诗、单引多引兼备、用事无痕等特点。
(一)以常见典故入诗
在《箕雅》的汉诗中,常见的典故被广泛运用,以丰富诗歌的意象和表达,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共鸣。如金净《积水》:“乘桴潜圣叹,终不陋蛮居。”[3]461其中“乘桴”出自《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9]2473孔子在这里表达了如果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理念不能被采纳推行,就乘坐木排远赴海上,寻求一片净土的愿望。后来该典被广泛用来象征避世隐逸的行为,表达文人在政治失意或社会动荡不安时的退隐心态。该典被很多朝鲜诗人使用,如金鳞厚《寄题海亭》:“压海闻开槛,乘桴欲问津。”[3]481崔匡裕《长安春日有感》:“扁舟烟月思浮海,羸马关河倦问津。”[3]609朴祥《法圣浦》:“乘桴蹈海还追古,老泪无端忽满裾。”[3]786郑梦周《贺李秀才登第还乡三十韵》:“道泰辞桴海,春喧趁浴沂。”[3]1074朴訚《泛兴杨浦晚登永保亭纵饮》:“行藏未可谋,圣哲欲乘桴。”[3]1202该典作为一个人们熟知的、常见的典故,也为中国历代文人所引用,如班彪《览海赋》、曹植《盘石篇》、谢灵运《罗浮山赋》、张九龄《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杜甫《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韩愈《远游联句》、刘敞《题天池馆二首其二》、王安石《次叶致远韵》、苏轼《次韵陈海州乘槎亭》、苏辙《次韵子瞻过海》等500多篇(首)诗词引用该典故,特别是北宋刘敞有10首诗运用该典。可见,该典在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又如西汉时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的飞将军李广,一生战功无数,但最终愤而自杀,常为诗人们怀念,《箕雅》中有10余首诗引用李广事迹。如朴淳《题杨总兵照庙》:“铁衣金剑已尘沙,庙闭松杉噪夕鸦。怊怅汉家飞将死,胡笳频渡白浪河。”[3]226朴淳是高丽王朝末期至朝鲜王朝初期大臣,官至上护军,死于国内战乱。该诗是朴淳参观明朝总兵杨照庙时所写,杨照曾任明朝边关总兵,在突袭敌军时战死,与飞将军李广人生境遇非常相似,诗人引用该典表达对杨总兵为国捐躯精神的赞扬和对战死沙场结局的同情。《箕雅》中还有其他10余首诗引此典入诗,如郑斗卿《古剑》:“秋色满天龙夜吼,白头飞将忆关山。”[3]344李谷《李陵台》:“汉皇虽好武,飞将未封侯。”[3]398申钦《送台徵赴吉州》:“试访遗民说家世,至今人忆李将军。”[3]925张维《送李汝复出守钟城》:“圣主深知毕学士,匈奴应避李将军。”[3]996这些诗歌引用李广事共通之处在于对飞将军天下无双才气的敬仰和怀才不遇的感慨。作为常见典故,有关李广事也是中国历代诗人引用的重点,如高适《送浑将军出塞》、王维《老将行》、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温庭筠《伤温德彝》、范仲淹《赠樊秀才》、王安石《寄朱昌叔》、赵孟頫《和姚子敬秋怀五首·其二》、李梦阳《送李中丞赴镇》、陈廷敬《出守行送程使君之桂林》等数百首诗歌都曾引用该典。
(二)单引与多引兼备
《箕雅》引用典故时单引与多引兼备,是指有的诗中引用一个典故,有的诗引用多个典故。引用单个典故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集中和突出,而一首诗中引用多个典故则可以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可以创造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意象,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单引的情况一般在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中比较明显。五言绝句如崔瀣《雨荷》:“胡椒八百斛,千载笑其愚。如何碧玉斗,竟日量明珠。”[3]9该诗首句“胡椒八百斛”出自《新唐书·元载传》:“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29]4714唐“斛”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斛,一斛等于一石,所以该典又称为“胡椒八百石”。“胡椒八百石”是指元载任唐朝宰相时横行跋扈、奢侈淫逸、贪赃枉法,后被治罪赐死,抄没家产中,仅胡椒就有八百石。后来此典用来比喻官吏贪赃枉法、聚敛钱财,如苏轼《欧阳叔弼见访》:“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24]370黄庭坚《梦中和觞字韵》:“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生活于高丽王朝后期的崔瀣引此典也是用其讥讽官吏不廉之意。七言绝句如朴寅亮《伍子胥庙》:“挂眼东门愤未消,碧江千古起波涛。今人不识前贤志,但问潮头几尺高。”[3]70其中第一句“挂眼东门愤未消”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10]2180据《补闲集》所载,该诗作于高丽大康六年(1080年),诗人朴寅亮时任礼部侍郎,作为户部尚书柳洪的副使被派到宋朝谢赐药材,在浙江海域遭遇台风,当时风涛大起,朴寅亮此时看到伍子胥庙在江边,马上作此诗凭吊,很快风平浪静,虽然遗失很多贡品,但众人幸免于难,化险为夷。此诗大意是说众人不知道是伍子胥壮愤之志激射成为惊涛骇浪,只是担心波涛会伤害大船,所以询问波涛是否危险。
一首诗引用多个不同的典故也较为常见。如吴世才《戟岩》:“北岭石巉巉,邦人号戟岩。回舂乘鹤晋,高刺上天咸。揉柄电为火,洗锋霜是盐。何当作兵器,破楚亦亡凡。”[3]394这首诗连用了三个典故。本诗第一个典故“回舂乘鹤晋”,事本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30]109王子乔,姓姬名晋,又称王子晋,为周灵王长子,早卒未继承王位。因其喜爱吹笙,如同凤鸣之音,后于缑山乘白鹤登仙而去。《列仙传》后沿为故事,如李白《凤吹笙曲》:“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21]1306杜甫《玉台观》:“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21]246本诗第二个典故“天咸”,指“巫咸”,出自《楚辞·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19]37-38东汉王逸注:“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降下也。”[19]37“巫咸”是殷商时期著名的神巫,担任天帝与人间君王之间沟通的媒介,如李商隐《哭刘蕡》:“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本诗第三个典故“破楚亦亡凡”,出自《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15]640这个典故又称“楚对凡王”,是楚文王与凡僖侯一起议论楚国与凡国存与亡的问题,楚文王暗示凡国将亡,而凡君加以反驳。南宋刘辰翁在词作中运用该典,如《摸鱼儿》:“今又古。是楚对凡亡,为是凡亡楚。”又如李穑的五律《读汉史》中连用“扬雄”“胡广”“董仲舒”“诸葛亮”四个典故。李奎报七言律诗《和子美成都草堂诗二首》其二中用了“知微”“御寇南华”等八个典故[3]639。从体裁上看,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七言古诗运用典故较多,篇幅较长的排律和古诗每首用典20多处也比较常见。
(三)用事无痕的艺术追求
用典应遵循什么原则,需要达到什么效果,高丽诗人李仁老在《破闲集》中说:
西河耆之倦游,侨泊星山郡。郡倅饱闻其名,送一妓荐枕,及晚逃归。耆之怅然作诗曰:“登楼未作吹箫伴,奔月空为窃药仙。不怕长官严号令,谩嗔行客恶因缘。”其用事甚精,此古人所谓蹙金结绣而无痕迹。[31]31
这是李仁老对好友高丽诗人林椿诗歌的评价。林椿,字耆之,号西河,与李仁老同为高丽时期重要文学团体“海左七贤”成员。该诗题为《戏赠星州倅》,鱼叔权《稗官杂记》中称其题为“《咏逃妓》”,徐居正的《东人诗话》载:“林西河椿薄游到星山,州倅送名妓荐枕,及晚逃归。明朝径赴筵席,林有诗曰……”[31]223李仁老、徐居正二人对该诗创作背景的介绍相同,是林椿游玩途中与当时的名妓发生的一段故事。该诗为七言律诗,全文为:“红妆待晓帖金钿,为被催呼上绮筵。不怕长官严号令,谩嗔行客恶因缘。乘楼未作吹箫伴,奔月还为窃药仙。寄语青云贤学士,仁心慎勿施蒲鞭。”[3]624-625李仁老《破闲集》中引用该诗时发生错误,原诗第二句和第三句的语序颠倒。该诗后四句每句都有一处用典,“乘楼未作吹箫伴”出自《列仙传·萧史》,萧史擅长吹箫,能作凤鸣,娶秦穆公之女弄玉为妻,每日向萧史学箫,秦穆公为他们建造凤台居住。最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飞天成仙。“奔月还为窃药仙”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18]501-502李仁老认为该诗“用事甚精”,达到了“蹙金结绣而无痕迹”的效果。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感,非常精准贴切,同时做到诗句结构严密、内容精美,把典故与内容完美融合在一起,丝毫看不出用典痕迹。又如新罗诗人崔致远《登润州慈和寺》:“登临暂隔路歧尘,吟想兴亡恨益新。画角声中朝暮浪,青山影里古今人。霜催玉树花无主,风暖金陵草自新。赖有谢家余境在,长教诗客爽精神。”[3]601崔致远被誉为“东方汉文学之鼻祖”[32]32,该诗写诗人登上慈和寺远望长江和两岸的青山,瞻今吊古。其中“霜摧玉树花无主,风暖金陵草自新”两句是说霜冻摧毁了玉树的花朵,但风温暖了金陵的草木,春天自然到来。“霜摧玉树花无主”可以认为是写诗人在润州慈和寺登台远眺时所见的树木、花丛被霜雪覆盖的景色。但是熟悉陈后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化用了《陈书》中的故事,《陈书·皇后传·后主张贵妃》载:“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 、孔贵嫔之容色也。”[33]131诗人在这里借用陈后主与贵妃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还有宫廷之中游宴、赋诗等繁华历史景象终归沉寂的感慨。
朝鲜诗人“用事无痕”的艺术追求实际上是源于对中国诗人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的接受。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34]2诗歌用事之风,从南朝颜延之开始,到唐代杜甫发展到顶峰。《颜氏家训·文章》:“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祖孝徵亦尝谓吾曰:‘沈诗云:‘崖倾护石髓。’此岂似用事邪?’”[35]272颜之推引用邢子才和祖孝徵称赞南朝沈约用典“用事不使人觉”。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载杜少陵之言:“作诗用事,要如释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36]459杜甫的说法非常生活化,也更加形象。清代袁枚也有类似表述,《随园诗话》卷七:“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37]235高丽诗人李仁老在《破闲集》中说:“近者苏、黄崛起,虽追尚其法,而造语益工,了无斧凿之痕,可谓青于蓝矣。……吾友耆之亦得其妙,如‘岁月屡惊羊胛熟,风骚重会鹤天寒’,‘腹中早识精神满,胸次都无鄙吝生’,皆播在人口,真不愧于古人。”[31]29-30李仁老介绍了高丽诗人学习苏轼、黄庭鉴诗歌创作手法的风气,特别强调“无斧凿之痕”,同时以林椿的诗作为例说明高丽诗人学习苏、黄诗作的效果。清代沈德潜在评价南北朝庾信时说:“子山于琢句中,复饶清气,故能拔出于流俗中,所谓轩鹤立鸡群者耶。”赞赏庾信雕琢语句水平清新脱俗,超出众人,原因就在于其“造句能新,使事无迹”[38]345,这里“使事”就是用事、用典。庾信能够做到“使事无迹”,即用典没有显露出任何痕迹,贴切自然。“使事无迹”不仅是沈德潜对庾信个人的评价,实际上更是提出一个诗学命题,确定了诗歌用典的评价标准。略早于沈德潜的清代多位诗人都曾提出过与“用事无痕”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如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提道:“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39]223意思是,诗歌中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看不出使用了典故。他以御史董玉虬外迁时所赠离别诗为例,诗云“逐臣西北去,河水东南流”,刚开始他认为只是平常话语,后来当他读《北史》魏孝武帝投奔宇文泰,看到魏孝武帝对迎接部下说“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这句话时,才真正理解董玉虬诗句原来是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无可奈何心情。清代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40]185可见,无论是“用事无痕”“使事无迹”“不露痕迹”还是“水中着盐”,都是对用典效果的审美要求与标准,是诗人引典故入诗的艺术追求。
《箕雅》是朝鲜汉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朝鲜汉诗创作水平的代表,更是东亚汉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现象。《箕雅》通过语典或事典等形式,广泛引用中国经史子集,以常见典故入诗,形成用事无痕、单引多引兼具等特点,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和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共鸣。《箕雅》中的用典现象不仅为研究朝鲜汉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理解朝鲜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汉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理解的文化纽带、心灵沟通的话语资源。”[41]69《箕雅》是朝鲜汉诗创作的重要成果,是中朝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见证。通过对《箕雅》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朝鲜汉诗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对亚洲汉文学的整体认识,对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如何深化中国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赵季.《箕雅》引经考[J].文学遗产,2009(4).
[3]赵季,注.箕雅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孔颖达,等.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孔颖达,等.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孔颖达,等.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孔颖达,等.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9] 邢昺.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6]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9]王逸,注.楚辞章句补注[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20]郭建平,解评. 陶渊明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21]陈贻焮. 增订注释全唐诗:第1册[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22]杨义.李白诗歌用典的诗学谋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 5).
[23]孙奭.孟子注疏[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苏轼.苏轼集[M]//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5]李凭,译注. 古文观止[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
[26]穆克宏. 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
[27]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8]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9]欧阳修.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林屋,译注.列仙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1]蔡美花,赵季,主编.韩国诗话全编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2]金台俊.朝鲜汉文学史[M]. 张琏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3]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4]张戒.岁寒堂诗话[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9.
[35]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6]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7]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8]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9]王士禛.池北偶谈[M]. 济南:齐鲁书社, 2007.
[40]王夫之,等.清诗话[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1]马静,赵季.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论略[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
[责任编辑 王洪军]
A Study on the Use of Allusions in Jiya
CHEN Yan-hui
Abstract:Ancient Korean Peninsula Chines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st Asian Chinese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t has formed a unique literary achievement. Jiya is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ms in Korea,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poetry creation in Korea. The Chinese poems collected in Jiya use a lot of allusions,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but also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Korean Peninsula Chinese poetry. Most of these allusions come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s: language allusions and event allusions, which fully shows the artistic charm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Ancient Korean Peninsula Chinese poetry creation and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 of China and Korea.
Key words:Jiya Ancient Korean Peninsula Chinese Poetry Use of Allusions East Asian Sinographic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