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特质及其文学影响

2024-12-14 00:00:00宋华
北方论丛 2024年6期

[摘 要]宋、夏政权长期并存,宋、夏诗歌中都存在西夏书写的内容。西夏本身成为宋诗的诗料之一,宋诗中的西夏书写在边塞诗文本记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边塞诗的重新认识。西夏诗歌中也存在自我书写的倾向,其援引儒家经典阐释其所处时间和方位,展现出对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典籍的接受与发扬。在思想倾向上,宋、夏诗歌虽然用不同语言写就,却同时追求儒家的忠义观念,展现出对和谐统一的美好盼望。同时,宋诗中的西夏书写扩大了边塞诗的功用,使其具有论争功能。西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则继承了儒家的诗教观念,在诗歌中倡导德治,具有劝谏色彩。宋、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展现了11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坛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

[关键词]宋诗 西夏诗歌 西夏书写 文学互动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青年博士计划;新疆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汉唐边塞诗中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2023BZW094);新疆大学博士启动项目“唐宋笔记中的西域书写研究”(620322017);新疆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XJEDU2023P045)

[作者简介]宋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乌鲁木齐 830046)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6.010

宋、夏文学关系研究由来已久,刘扬忠在《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中论述了宋夏关系对宋代文学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的影响,引导了学界对宋、夏文学互动的研究。学界先后有张延杰、郭艳华等学者从宋夏战争的角度从事宋代诗歌的研究。近年来孙伯君、汤君、梁锋焘等西夏文领域的专家在研究中也充分考虑文学、文化互动现象,形成了较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著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也烛照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西夏与宋王朝同时共存时间长达190余年,考察宋夏文学中的西夏书写,既是从主流文坛的角度考察边缘地区文学创作的价值,同时也是对11—13世纪中国文坛构成情况的探索。本文结合宋、夏诗歌的文本内容,以西夏书写为支点,探讨宋、夏诗歌的文学互动特质及其价值。

一、宋、夏诗歌中西夏书写的内容特色

宋、夏两朝长期并存,在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等层面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宋夏之间虽然不如宋辽之间常常互派使者,往来酬赠,但从诗歌创作内容来看由于宋代与西夏并存时期主要在北宋,因而本文所称宋诗,主要指两朝有实际交往的北宋时期所对应的北宋诗歌,其中有部分南宋文人的创作为佐证。西夏诗歌存世作品较少,本文主要以能够确定创作时间、且内容高度相关的《拜寺沟方塔佚名诗集》及西夏文《宫廷诗集》为考察对象。,西夏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百姓形象在宋诗中都有迹可循。同时,西夏建制以宋朝为参考,宋、夏文化交流频繁。尽管较少能够亲自游历宋朝,但西夏文人往往以儒家思想为依托,对西夏的存在空间进行想象与考量。

首先,宋诗中的西夏书写继承前代文学文本记忆的同时具有写实性。诗歌中展现出边塞诗常有的风光、飞沙走石,大漠雪海,继承了前代诗人的文本记忆,同时也结合现实所见描写西夏边塞风光、党项民族的骁勇善战等。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经略陕西,负责对夏边防,其《城大顺回道中作》中称:“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1]1902范氏守边之际曾深入接触西夏风物,宋历三月末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但西北边地尚未开花,这里羌山泛指边境之山。此处的边境春晚,在写实的同时也加固了宋诗中的边塞文本记忆:无花的边塞,更兼风雪狂沙。王操的《塞上》一诗描摹春天即是这般景致:“无定河边路,风高雪洒春。沙平宽似海,雕远立如人。”[1]648无定河在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流经陕西米脂、绥德等地。西夏首领李继迁曾在无定河畔会盟党项诸部攻打银州,是为辽、宋与西夏的边地战场。王操诗歌中极言西北之苦寒,“风高雪洒春”,既言其风之多,同时也言天气之寒,在繁花似锦的春日边塞仍洒寒雪,极言边地苦寒。其中“沙平宽似海,雕远立如人”比喻颇为传神,在无边无际的沙海中,一只雕鹰站立似人,荒凉中平添一丝悲壮。实则王操从未到达边境,并未见其实景,其描写是在前人写作的基础上对边塞风光的想象。

尽管宋夏常有战事,但宋廷并不禁止两朝往来交际,年年接受西夏使者的入贡。据《西夏书事》卷十二载:“元昊虽反,犹岁遣人入贡,使者出入民间无禁。工部侍郎韩亿请除馆舍礼之,使官主贸易,立羁防,夏使始敛。”[2]386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夏派遣使者入宋朝贡,基本任务是物资交易。相比较而言,西夏境内土地较为贫瘠,物资不丰,对宋朝的丝绸、茶叶、盐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较大,宋廷并未因战争而禁止民间采买,也不规定西夏商人在京城的活动范围。后在大臣韩亿的建议下,才建立馆市专门从事与西夏的贸易活动,勉强算是设立羁防。由于西夏来朝使者长期在市井间活动,所以宋朝文人对于西夏民众的外貌特征、语言服饰、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等都有所了解,这些内容也自然而然地走入了宋诗之中。

西夏民众的形象在北宋诗歌中屡见不鲜,主要以健硕为主,凸显其游牧民族的特性。如苏洵《上田待制诗》:“方今正似此,猛士强如狼。跨马负弓矢,走不择涧冈。脱甲森不顾,袒裼搏敌场。嗟彼谁治此,踧踧不敢当。”[1]4362诗歌中形容西羌也即西夏士兵“猛士强如狼”,且身形十分矫健,“跨马负弓矢,走不择涧冈。脱甲森不顾,袒裼搏敌场”,不仅身手矫健,更能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甚至还能不着甲胄作战。邹浩的《送陈志仁赴河州司理》中也有类似表达:“将军雅歌飞玉觞,健儿如鼠马如羊……雪霜肃杀百草死,孤峰袅袅沙碛光。”1]13948肃杀的草原、悲鸣之笳鼓皆为传统边塞诗所常用,河州在今甘肃省临夏附近,属于宋、夏与吐蕃接触地区,司理乃为军中掌狱讼的判官,邹浩送陈志仁赴任,想象边地在朋友的治理下获得蓬勃发展,“健儿如鼠马如羊”极言西北健儿行动之快,及其在朋友的治理下如同羊儿般柔顺。

关于西夏民俗的记录也出现在宋诗中,王禹偁的《酬处才上人》中称“茹蔬剃发在西戎”[1]781,西戎也即西夏,所谓“茹蔬”即是指西夏信仰佛教,其实这里有夸大的成分,虽则银川平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但西夏所产菜蔬品种有限,老百姓主要以荞麦、稻米、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剃发确为西夏风俗之一,李元昊自立后颁布了“秃发令”,西夏男子皆“秃发,耳重环”。这种发型可以分出多种类型,“西夏的秃发依蓄发的有无及形制,分为六型。秃头,即光头,剃掉头部的所有头发;头顶蓄一撮或长或短的头发,其余的全部剃去;两鬓或头顶各蓄一撮或长或短的头发;前囟门处的发剃掉,其余则蓄之;头顶和后脑部的发剃掉,其余的保留等”[3。剃发的发型不止一种,无论哪一种都与中原人的蓄发习俗不同,但与辽代却有相似之处,是游牧民族男子偏爱的发式之一。

其次,西夏诗歌中也展现出自我书写的倾向,其空间描写常常以儒家经典为故实来阐明其时空、方位。《宫廷诗集》载《圣□大贤歌》中所称“时光流逝犹如河水不停息”[4]100,用《论语·子罕》的典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处的河水应为黄河水,与后文“东面黄河西贺兰”联用,指明西夏国的方位。再如《圣□大贤歌》中“四海幽深水玄绝,时光流逝犹如河水不停息”,这里的四海指东西南北四海,与传统典籍所言四海并无区别,四海与《左传》中载相同:“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外薄四海,皆为周地。”5]1504;八方与刘向《说苑·辨物》言类似,“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的方位相一致,这里的八方指《周易》震、离、兑、坎、乾、坤、巽、艮所代表的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八个方位。之所以可以断定如此,因其《夏比邻国德高歌》中言“皇天之中兄弟国,陆地上各方王。八方之臣蛾涌拜,四海之王庆使传”[4]207。从诗歌来看,皇天之下,陆上各方有王,而西夏只是其中之一,八方涌拜,四海之使往来,四海之王包括邻国之王在内,四海也是包含夏国在内的皇天之下。再如《夫子巧仪歌》中,诗人称:“藏、汉、蕃三族一母处,语言不同地所分。极西地高蕃人国,蕃人国家用蕃文,极东地低汉人国,汉人国用汉人字,各自语言各自爱,各有文字各自敬。”[4]216诗歌中认为西夏在西方,宋朝在东方,虽然使用文字不同,但藏、汉、蕃精神来源相同,地域性是导致语言不同的原因,并不否认文化来源的一致。《庄严向山歌》中又称:“先祖轩辕尽有言者何时终,故袭魏拓跋无土筑城圣指教。”4]147轩辕神也即黄帝,可见西夏文人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意识。

总之,考察宋、夏两朝诗歌可以发现,西夏书写是二者共有的吟咏内容。宋、夏文人之间较少像宋、辽两朝那样频繁往来酬赠,西夏留存诗歌也较少,但宋诗对西夏风光、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描写在继承边塞诗文本记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写实意义,展现出西夏对宋代文人创作的影响。西夏文人在进行自我书写之际,亦将西夏放置在中华民族传统时空背景之下,以“四海八方”为主要内容的空间想象展现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继承和运用。

二、宋、夏诗歌中西夏书写的思想倾向

宋、夏诗歌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讲反映的是宋、夏两朝思想文化的互动情况。考察宋、夏诗歌,不难看出,尽管用不同的文字写成,却都主要反映传统儒家思想,在内容上强调忠义,在艺术手法上援引经史入诗。

首先,宋诗中的西夏书写往往在蕃汉情的基础上展现出对忠义观念的强调。西夏书写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大致同时,主张文以载道,艺术上求真尚实,一改西昆体雕章琢句的弊病,在诗歌中往往抒发真性情。当然也不难发现,此时期的西夏书写往往带有一定的激愤色彩,如石介《偶作》“元昊诚蝼蚁,有地长一畛。讵足污斧钺,寻当投荆榛”[1]3417;苏舜卿《吴越大旱》“是时西羌贼,凶焰日炽剧”1]3901等诗歌,措辞皆严厉,后世读者往往很难想象温文尔雅的宋代诗人在西夏书写的诗作中竟会流露出如此一面。深究起来,恐是宋代文人“以和为贵”的初衷被战争打破后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宋廷对少数民族政权一向以优抚为主,在士大夫的认知中,“蕃汉情”具有传统性和严肃性,也是施行“仁政”的一个重要层面。

宋初以来,宋夏关系一直较为和缓。宋仁宗即位后,曾向李元昊颁诏重申李德明以来的两朝之间的亲善关系,借以规劝元昊“守我西土”,切勿“坏尔考之约,孤本朝之恩,忠孝两亏”(《赐置斯赉(角厮罗)》《赐西平王赵昊诏》)。从中可以看出,西夏与中原的亲缘关系由来已久,忠孝节义也是两朝民众共同的追求。和平统一一直是宋代文人的治国理念,这种情绪落实在诗歌中如范纯礼《送中济侍郎帅庆得行字》中称:“新伤乃民力,未振亦军声。既膺阃外寄,当思千里清。吾家世此官,所得蕃汉情。未尝任杀戮,接以信与诚。方略固多在,惟公守其成。”[1]8041这是诗人送友人范子奇知庆州时所作诗歌。其中展现了范氏理政的基础是“当思千里清”,意欲应着眼于大局,照应后句的“未尝任杀戮”。范子奇乃范雍孙,范雍曾在咸平年间为陕西转运使,范纯礼为范仲淹第三子,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所以诗人称“吾家世此官,所得蕃汉情”,言范雍、范仲淹等人在西北为官与蕃人建立了深厚友情,应该“接以信与诚”,治边当诚、信而非杀戮,展现出儒者的淑世情怀。此外,吕陶的《送蒋熙州》中也称:“一旦春风来,生意入穷塞。……治边信有术,岂徒威克爱。”这也是在和平的立场上言及治边方略,这一初衷一旦受到战争滋扰,定然会生出愤恨之心,这便是宋代诗歌中西夏书写偶尔展现出愤激色彩的由来。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宋诗中意气用事的成分渐渐褪去,代之而起的是对西夏治理方略的思考,逐渐归之于理性。

对儒家忠孝观念的强调并非是宋代士大夫一厢情愿的想法,这种思想在西夏文诗作中也有所展现。如《拜寺沟方塔佚名诗集》中《忠臣》一诗中称:“披肝沥胆尽勤诚,辅翼吾君道德明……触槛归正义,未尝阿与苟容身。”6]275其中强调了君臣之道应以忠、勤为主,显然是对传统忠孝思想的认同与吸收。西夏文《宫廷诗集》更具体地展现了西夏文人对儒家忠义观念的强调,如前引《庄严向山歌》中称“皇天下千世界,千千世界不同类,陆地上有万国,万万国有礼何似”,言皇天之下,千佛世界里,陆上万国中,有着相似的礼仪规范。这一规范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仁”。其《处处显瑞歌》中称“四海内仁恩遇,八方隅德力治”“周文王爱同乐,己子他子皆平等,如此须臾西兰山,口念万岁圣万岁”[4]114,诗歌认为西夏国君正是因为很好地遵循了儒家的礼乐制度,亲亲尊尊,推己及人,所以八方得治。

其次,西夏诗歌以儒家礼乐制度为依托,反映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追求和谐统一的倾向。从西夏文《宫廷诗集》[4西夏文《宫廷诗集》主要以黑水城出土I/IHB.No.121、I/IHB.No.876及I/IHB.No.121V的西夏文诗歌为主体,其中121V为《宫廷诗集》(甲种本)存诗29首,IiIHB.No.876为《宫廷诗集》(乙种本)存诗7首。甲、乙两种版本共存诗33首。梁松涛著《西夏文宫廷诗集整理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本文所引诗歌汉文注释参考了书中译文作为注释。对文意的解读同时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汤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及笔者个人翻译文本进行综合分析。来看,西夏文人在自我书写之际,认同天圆地方的观念,其所称天下是包含西夏境域和邻国土地在内的中华大地。如《宫廷诗集》中“皇天之下皆顺之,浩瀚大地独一君,不使八王起怒意,四海万民共和平”,皇天为一,下涵众国,并无方位之辩;四海八方有极,则突出其方位特质。“皇天”也即《尚书》中的“昊天上帝”,《尚书·大禹谟》称“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7]180;《楚辞·离骚》称“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体现了皇天作为天命之主的地位。西夏的许多年号都与“皇天”有关,如“天佑民安”“天盛”“乾祐”等,这些年号不仅体现了西夏皇帝对皇天的敬畏和祈求,也反映了皇天在西夏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皇天并非西夏独有,而是各国共享,如前引《夏比邻国德高歌》“皇天之中兄弟国,陆地上各方王。八方之臣蛾涌拜,四海之王庆使传”。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蕴是颂圣,也是以儒家文化中的“德”的观念为依托,突出西夏国比其他兄弟国家的德行更高,以起到赞颂君王的意思,展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其实也是对传统“天下观”的继承,李宪堂曾称:“天下观可以化约为以下四个要件:天圆地方的空间结构;天人一体的有机秩序;道、王合一的绝对中心;‘以文化世’(即以‘文化’对包括夷狄在内的自然世界进行规制)的文明机制。这些要件是构成中华民族之文明大厦的最重要的基石。它们肇形于文明初始的上古岁月,以此为基点,在民族漫长的生存斗争和文化熔铸过程中,逐kPmkljAPuDg2nq7cgnxwpkK3DldrehnPcesp/jV3YiI=渐生发并架构起了‘天下文明’的中华世界。”[8]49西夏立国近两百年,北宋在时,其曾向北宋和辽称臣,与南宋并行的时期,又向金朝称臣,所谓“皇天之下皆顺之”指的是西夏与其他邻国的和平相处。《处处显瑞歌》中说“四海之内仁恩育,八方隅得力治……如此须臾贺兰山,口念万岁圣万岁,更有吉兆黄河水,三举已正国将正”。其中的“四海八方”与上诗相同,也指普天之下,蕴含天圆地方的观念,包括宋辽等国;所谓“仁恩育”也即以儒家“仁政”抚育百姓之意,包含以文化人的意蕴。不难看出,西夏文人将西夏王朝放置在传统天下观念之中考察,在治国理政方面,更是以儒家礼乐制度作为统一标准。

总之,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宋、夏诗歌尽管创作时间上并不完全重合,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但二者都具有追求和谐统一的倾向,展现出对中华传统观念的认同。“大一统”的天下观是11—13世纪中国各民族文人的普遍共识。神话、经史典籍也成为中原地区诗歌和少数民族诗歌的常用典故,二者的融通、互动,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领域,同时也烛照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三、宋、夏诗歌中西夏书写的文学影响

宋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也影响了宋、夏诗歌的艺术功能,展现出11—13世纪中国文学在功能上的相似进路。

首先,宋诗中的西夏书写与唐代边塞诗以夸张、比喻的手法助力于想象力的驰骋不同,宋诗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以诗歌表达政治观念,带有一定的论争色彩,具有以诗讽谏的倾向。

西夏书写与宋夏战争相关,诗人们在创作时情理结合,以诗歌的形式记录政治争论的内容,展现出“以议论为诗”的特质。如苏舜卿《寄永兴召讨夏太尉》,诗中言宋廷败绩后,朝廷展开对夏策略大讨论,他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遂作诗阐述个人御边观念:“或取李悝备边策,或欲五道出朔方。仲夏科民挟弓矢,季冬括驴赍道粮。官军未进复犯塞,搴旗杀将何猖狂。遂令士卒愈沮气,欲使乘障胆不张。”[1]2799诗中用李悝的典故代指改革强国的策略,“五道出朔方”是指与李悝守策相对的主动进攻策略。诗人认为这些策略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并且分析论证弊端:夏天官府以弓矢强迫百姓交税,冬天为了运粮而强行和买,一系列政策却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不仅使百姓生计无着,同时由于耗时良久,官军准备未竟,西夏已首先发难,且速战速决,宋军屡次遭遇猝不及防的失败,使得军队士气受挫,所以唯有登城守备而无法进攻,最后陷入被动局面。在表达了对施政方略的不满之后,诗人感叹自己不能亲到边地指挥,“我愿助画迹且远,侧身西望空凄凉”,言诗人胸中有千万个制敌良方,但苦于不在位,无法施展抱负,接去言“庶几一言可裨益,临风欲寄鸟翼翔”,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策略能够得到施行,一定会像大鹏鸟一样一飞冲天。尽管一时没有得到重用,但诗人依旧慨然进谏,提出自己的策略:“所宜畜锐保城壁,转馈先在通行商。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夺攘。”诗人认为应该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在防守的基础上与西夏进行通商贸易,这样可以很好的牵制西夏。一旦有所滋扰,切记守而勿追,诗人对这一方略十分自信,称“此言虽小可喻远,幸公采用不我忘”,希望经略陕西的重臣夏竦能够听取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要忘了。

这种带有说理论争特质的写作,与唐代诗歌描写立功边塞往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的壮阔豪迈不同,诗歌的重点是陈述政见,表达观点,壮怀和理想都要让位给理性思考,因而这部分宋诗往往带有政论文的特质。这一方面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功能,矫正西昆体的空疏之弊,同时也映照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发展态势。

同时,宋代诗歌的西夏书写也展现出讽喻劝谏的色彩。司马光《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描写战争发生后由于粮草供给需求对民生的影响,“西羌负德泽,飞镝耸边鄙。添兵十万余,斗粟无支拟。州郡走符檄,纵横恣鞭棰。闾阎浪愁苦,卒食半糠粃”[1]6016,言说对夏战争中由于添兵增粮,朝廷争敛无尽,导致百姓食糠咽菜,民不聊生。释契嵩《送章表民秘书》中也言“况当夷狄侮中国,蹂践二鄙翻地皮。将军诛讨苦未克,百万师老劳旌旗。凶年乐岁复间作,风雨霜雪犹不时”1]3562,描绘了将帅老边关,百姓苦役税的社会状况。《宋史·张鉴传》中曾言“关辅之民,数年以来,并有科役,畜产荡尽,庐舍顿空”9]7698。可见,战争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冲击,诗人对这现象进行描摹,目的是劝谏。

宋诗中不乏多视角刻画民生艰难的作品,王安石《何处难忘酒》中也称:“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此时无一盏,难遣壮图休。”[1]562宋廷每次对西夏用兵,都要经历长途调运粮草,紧急募兵,争论将帅人选和无休止的策略讨论之中,西夏既不会与宋朝彻底决裂,又难以维持长久和平,诗人们纷纷感到疲惫和无奈。王令《答刘成父四愁诗》:“眼前所识皆庸我,天下为忧可语谁。倦客维扬每自悲,有时双泪等闲垂。”1]8175无法根除的边患危机,长久因袭的政策,犹如无法施展的抱负,在诗歌中得到了记录,大有怀才不遇、不平则鸣的况味,其继承了中唐以来韩愈的诗歌观念,助力诗文革新运动。

其次,《宫廷诗集》中的圣君书写展现出儒家文化的影响,主张德治,诗歌具有劝谏色彩。如其《庄严向山歌》中言圣王出生的异象:“出生之时□天地之间德之本,无战争时日月形象明镜举。”据史料记载,西夏仁宗出生之际“异光满室”,诗歌中所谓日月形象明镜举,意在指此。西夏仁孝皇帝仰慕汉文化,尤其是在统治后期,近臣任得敬的叛乱使得他的治国政策发生重文轻武的转向,在国家上下推行儒教,儒家思想也在西夏官方得到认可。圣君之“德”首先表现在“四海施恩”,这样才能达到八方安宁、国泰民安。

在颂圣诗歌中,西夏文人以儒家的德行劝谏君主施行德政。《圣德天悦歌》中称美好国度的愿景是“皇天之下皆顺之,浩瀚大地独一君,不使八王起怒意,四海万民共和平”;西夏文人所期待的太平盛世是“□□风雨皆合和,山河日月永光明,皇天之下皆顺之,浩瀚大地独一君”。不难看出,西夏文人对大一统的认可与追求。在赞颂君主时,西夏文人认为圣君的“圣”出自“德”,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深度认同。《宫廷诗集》的创作阶段大致在西夏仁宗时期,其是对仁宗以儒治国状况的反映。

圣君之“德”表现为君主拥有“贤明”之智,智慧是教化的核心,其展现出与传统典籍的会通。《节亲大臣歌》中赞美国君“贤智人,天地神祇母胎之中德所示,才思过人事皆知,明朝秋毫,万韬国事有秩序,无庸多言,所有施令心中明”[4]222。诗歌强调“德”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一德行是先天而来,并且表现在对事物的精准判断和行为的极端正确层面,君王具有才思过人、世事洞明的能力,是一位“贤智人”。这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对君王的要求是一致的,尤其是与宋人的观念类似。宋太宗《缘识》其九中言:“心重一时间,寸阴堪可惜。明根生惠性,德行多饶益……河水注东流,自然无漂溢。上下立尊卑,端恭何得失。”[1]434从君王的视角谈到慧性,也即智慧应该源于德行,只有君王有德行才能令上下尊卑有序,是为国家治理有方。关于智的解释,西夏文《圣立义海·智人名义》中载:“智名智者,世界中与圣近边,乃为上,明性气者,与天性气合也。”10]64这里的“天”指的是“先天”“自然”,性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性即天性,气即禀赋,“明性气”也即明晰天理人性。结合 “瑞明如行”条中称“智慧广大,如资君睿明,诸事皆知晓,性气明敏” 来推测,“天”更精确的意义应该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与中国古代明敏事物的规律,格物致知,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是相一致的。

除了强调“圣君”的“德”,《宫廷诗集》中也强调君臣同“德”。如《君臣同德歌》中称“君臣同德,犹如日月皆上照”,言如果君臣同德,则将收获宇内清平。诗歌中称赞西夏境内君臣相得,“如今皇帝,如同文王爱共乐,皇位宝杖,类周公恩忠功俱足,如此殊妙,圣照臣聪明智,天下黔首人年轻且快乐”。既然君臣同德,如前所述,有德的君主是贤智人,大臣亦具有聪明智,那么在“智”的沟通之下,君臣相得,上下相安,共同铸就了四海太平的盛景。西夏文人称赏像魏征这样的直臣,在《君臣和睦歌》中,诗人称“君臣同德心力齐,治国理性相同……圣明王类尧帝,忠德臣似魏征”。尧是古代仁君的象征,魏征是古代直臣的代表,诗歌表达了西夏文人对圣君以仁为德与臣子以忠为德的追求。为了达到与君臣同“德”的境界,《宫廷诗集》中有不少诗歌还涉及臣子的自我修养问题,如《臣子修治歌》中就曾言“黄昏忘食,圣君恩德皆思念,黎民难眠,父母功绩欢喜抱。皇天下,忠心耿耿皆敬爱,陆地上,为义行德孰不喜”,言士人的自我修行,要时时纪念圣君恩德,心怀百姓,做一个对圣君忠心耿耿、为德义甘于奉献的人。《大臣德赞歌》中也称“于彼大任复何有,深夜潜睡不忘思,忠心不忘思圣君,早晨一起行忠职,以忠行遣不思娱”,这样不停地修习自我德行,才能子子孙孙无穷代。“一视同仁嫉不起”,同僚百官能真心敬服,没有妒忌,并始终得到君王的信任,获得臣民的拥戴。

值得关注的是,西夏文人注重德行的修养,其以德化民的观念展现出浓烈的世俗色彩。如《圣立义海·为人立名》中称“天下地上一切有情中初始也”[10]62。其认为人依天地立德,称“上荫蔽于天德,下坚依于地藏”,并以“五行蔽身”,其中称“人者,上依蔽五星,下立于无常”,由鬼神守护,称“寻见德行,菩神守护,莫得损害”。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能够得到皇天护佑,受到五行的荫蔽,也能够得到菩萨守护,表现出中国古代民众朴素的信仰观念,也即凡事可以让人觉得幸福、快乐,满足生之所欲的信仰就是可以相信的,带有浓烈的世俗色彩。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以儒家思想将佛教观念本土化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如《净德臣赞歌》中将佛教的清净理论同臣子的“德”之修养相融合:“男子德行玉璧白,智心所定寿不断。此如德臣须臾生。愿令清净乐悠悠。”佛家认为人本来清净,修行的目的是修炼人们认清本我,只有做一个有德之臣,才能拥有清凉境界,于是,在有德行君臣的共同治理之下,西夏国力强盛。在《夏比邻国德高歌》中,诗人称“契丹国交百人朝,赵皇君作五十寿,皇天之中兄弟国,陆地上各方王,八方之臣蛾蛹拜,四海之王庆使传”,指出西夏与契丹和北宋鼎足而立,皆为兄弟,但旋即指出契丹和北宋均在女真的铁蹄之下覆亡,只有西夏国独存,诗歌中称“圣君恩如天高,修德礼如地阔,君臣同德力不纯,愿为军民不求恩报也,此间天宽地广所增威,废墟之上所建置,君子功绩炯不同,永世吉祥得善名,如此之世更何有”。西夏文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信心,也阐明在国家治理层如果一味“爱女色”“喜音乐”,终将迎来丧家失国的厄运,面临“是人是鬼已不知,是生是死他人握”的悲凉境况。其与儒家观念中的“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殊途同归,深入贯彻了儒家的诗教观念。这些诗歌内容充实,句式整齐,展现了较高的思想价值。

综上所述,由于宋夏两朝并存时间长达190余年,西夏书写成为两朝诗歌的共有内容,二者虽使用不同语言,但都以儒家文化为创作基础。诗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认知,展现出对所生活时代的接纳、对世俗生活的热爱,立体化地呈现了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人类心灵的丰富与多元,烛照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盛况。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西夏书写为北宋诗坛输送了新的空气,助益于宋诗理性气质的形成。西夏诗歌也接受儒家的诗教观念,宣扬德治,展现出讽谏色彩。总之,宋、夏诗歌同根同源、共享共生,共同表达了中华文脉的延续性与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1]傅璇琮,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吴广成.西夏书事[M]//续修四库全书:卷3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朱存世.西夏秃发的类型[J].北方文物.2002(2).

[4]梁松涛.西夏文宫廷诗集整理与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5]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M].宋庆元六年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

[6]宁夏考古文物所.拜寺沟西夏方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7]四书五经[M]. 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23.

[8]李宪堂.大一统的迷境:中国传统天下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9]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克恰诺夫,李范文,罗茅昆.圣立义海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连秀丽]

On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Xixia in Song and Xia Poems and Its Literary Lnfluence

SONG Hua

Abstract:Song and Xia regimes have co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re are contents written by Xixia in both Song and Xia poems. Xixia itself has become one of the poetic materials in Song poems. The Xixia writing in Song poems is realistic on the basis of the memory of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which shows the literati’s re-understanding of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in Song Dynasty. There is also a tendency of self-writing in Xixia poetry, which quotes Confucian classics to explain its time and orientation,showing the accep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lassics.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tendency, although the poems in Song and Xia Dynasties were written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y pursue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loyalty and showed a good hope for harmony and unity. At the same time, Xixia writing in Song poetry expanded the function of frontier fortress poetry and made it have the function of argument. Xixia writing in Xixia poetry inherits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poetry education, advocates the rule of virtue in poetry, and has the color of exhortation. The Xixia writing in Song and Xia poems shows the 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literature from the 11th century to the 13th century.

Key words:Song Poetry Xixia Poetry Xixia Writing Literary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 among All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