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4-12-14 00:00:00张雪梅王子仪
北方论丛 2024年6期

[摘 要]以股吧论坛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递中介在中国金融市场舆情分析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创新主导作用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网络舆论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舆论抑制了企业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网络舆论的扩散效应也会抑制企业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网络舆论会通过提升股票流动性、促进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并最终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此外,随着信息环境改善、社会责任履行质量的提高,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会被弱化,并且国有企业同样会弱化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网络舆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拓展了网络舆论影响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深入和全面探讨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影响。

[关键词]网络舆论 企业创新 市场压力

[作者简介]张雪梅,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王子仪,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哈尔滨 150025)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6.006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进步显著促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快速提升。截至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超过10亿,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涌现出大量的网络社交平台,这些平台在各个方面承担了不同的角色,例如,股吧论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信息传递中介。通过这些平台,投资者可以快速获取企业相关信息,表达对市场事件的看法。这类信息传递中介通过传达对企业的关注,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情绪波动,进而对股票价格和交易量产生影响,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这一现象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信息传递中介,如网络财经新闻2022[1、分析师追踪2等,研究方向主要为网络舆论关注会如何影响企业的长期决策和市场表现,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网络平台上的舆论信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在互联网平台上,网络舆论可以迅速形成并传播,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受到这些舆论的压力而调整其战略决策,特别是在面临负面舆论时,企业可能会采取更保守的创新策略,避免风险。在当前阶段,中国经济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并且大力推进互联网科技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这不仅要求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还需要提升创新效率,确保创新活动能够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回报。考虑到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支撑作用[3,以及创新实现过程中对大量资金支持的需求,创新效率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此外,创新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内部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还受到外部信息环境和舆论氛围的影响,因此,探索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无论在宏观经济还是在微观企业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解这一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在面对网络舆论时更有效地制定创新策略,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好地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投资者作为网络社交平台的主要用户,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舆论。网络舆论具有高速传播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尤其在特定个体(如平台内的知名用户)引导下,舆论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加快。随着舆论的发酵,可能对企业管理决策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首先,网络舆论可能产生“市场压力效应”。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舆论压力可能会加剧企业管理者对职业生涯的担忧,诱发他们采取短视行为。例如,管理者可能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入,以求稳健,进而压缩了企业创新所需的资金,降低了创新积极性,导致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下降,从而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网络舆论也可能产生“公司治理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压力可能激励企业管理者改进公司治理,推动企业创新,提升创新效率,增加创新产出,从而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舆论可能一方面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那么,网络舆论究竟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创新?这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选取了2010年至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首先,拓宽了舆情分析的研究范围,探讨了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和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从盈余管理[4、企业绩效5、社会责任6、专利创新7等角度探讨企业的创新发展决策,而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详细阐述了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延伸了舆情分析的研究领域。其次,丰富了企业长期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在其经营发展和战略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舆情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论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视角有助于全面理解和理清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对于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1.网络舆论

股吧论坛作为金融市场传递信息的重要路径,广大投资者们可以通过在论坛中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他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帖子的阅读和评论提升帖子的权重,让更多的用户关注到该帖,影响投资者们的投资行为,同时此类网络舆论中涉及的公司可能也会关注相关舆论,并且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Antweiler和Frank[8通过实证指出信息数量对股票收益率存在负向影响。楚明钦9指出舆论导向会使股市价格的异常波动更加明显。朱孟楠等10指出对于处于网络位置中心的上市公司而言,中小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更多的监督,进而抑制机会主义动机,降低股价崩盘的可能性。网络舆论不仅会对公司股票表现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的其他赖以生存的要素和决策方向。徐星美11以东亚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得出舆论的监督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权益融资成本。牛枫和叶勇12指出舆论会对IPO溢价产生影响。杨晶等[13认为网络舆论有助于推动国企中高管薪酬的改善,并且使高管薪酬对业绩更加敏感,还可以缓和国企中员工薪酬的差距。尹飘扬和熊守春(2017)[14认为舆论所带来的压力对公司治理存在积极影响,中小投资者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媒介对自身诉求作出表达,得到公司的回应,并且此类回应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更加明显。王康和李含伟15指出企业越早、越积极地对网络舆论进行干预,网络舆情对公司的冲击就会越小。在舆论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中李大元等16认为,网络舆论带来的压力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提升制造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17,王凤荣等18通过实证指出网络舆论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促进作用,并且网络舆论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也被指出19

综上所述,业界虽然开展了许多关于网络舆论与企业决策关系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股票市场和企业综合表现,对企业创新的关注相对较少。然而,创新才是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研究网络舆论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拓宽我们对网络舆论如何影响企业行为的认知边界,还能够更好地解释信息传递中介在市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2.企业创新

企业作为经济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所以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企业层面关于如何影响创新的研究数不胜数,侯麟科等[20指出地方政府融资会降低研发补贴金额并且减少企业债券发行金额,从而抑制企业的创新,杨濛等21实证了企业“存贷双高”现象会阻碍企业创新,并且在盈余管理较好、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中更加明显。随着信息传递中介对企业决策的作用愈发明显,学界开始探索信息中介对创新相关的影响,如报刊媒体关注会缩减公司的研发投入22,然而对于新兴信息传递中介对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较少。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尽管舆情分析和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从舆情分析的角度考察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网络舆论不同于其他传统的信息传递中介,其主要参与者是投资者,而非具备专业背景的分析师或专业性较强的报刊等中介。因此,深入探讨网络舆论与企业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能够拓展企业创新研究的视角,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实践指导。

(二)假设提出

1.网络舆论与企业创新

威胁刚性理论(Threat Rigidity Theory)是一种组织行为理论,最早在1981年提出,该理论主要探讨组织在面对外部环境威胁时的行为反应模式。威胁刚性理论认为,当一个组织面临威胁时,其决策过程和行为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刚性特征,即组织倾向于缩小信息搜索范围,强化内部控制,减少创新和变化,这种行为反应通常是为了迅速应对威胁,但同时也可能限制了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潜力。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一种重要威胁来源,这些舆论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参与门槛低等特点,能够迅速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表现。对于企业而言,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舆论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同,而消极的舆论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企业危机。在威胁刚性理论的框架下,网络舆论可以被视为一种外部威胁。特别是当负面舆论大量涌现时,企业管理层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市场和社会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还可能危及管理者的声誉和职业前景,因此面对网络舆论,企业管理层通常会采取一系列防御性措施来应对这种外部威胁。

威胁刚性理论指出,当组织感受到外部威胁时,通常会表现出信息处理的刚性化和决策的保守性。这种刚性化表现为组织在面对威胁时,倾向于依赖既有的信息和经验,减少外部信息的获取和多样化思考。此类行为通常旨在迅速应对威胁,但也可能限制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信息处理的封闭性和僵化。当企业面临负面网络舆论时,管理层往往会陷入应对危机的紧迫感中。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可能会倾向于封闭信息处理过程,依赖既有的决策框架和管理经验,减少对外部新信息和新观点的吸纳。由于创新往往需要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所以信息处理的封闭性和僵化可能导致企业错失创新的机会。其次是决策的保守性和风险规避。面对负面舆论带来的外部威胁,企业管理层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风险规避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短期利益和稳定性,避免进行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且风险较高的创新项目。例如,为了迅速平息舆论危机,企业可能会加大对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的投入,减少对创新研发的资金和资源分配。此类决策方式的保守性可能导致企业在长期竞争中丧失创新优势。再次是组织结构的集中化和控制强化。威胁刚性理论还指出,面对外部威胁时组织往往会倾向于集中决策权,加强内部控制,以确保快速应对危机。在集中化和控制强化的管理方式下,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提高组织的反应速度,但在长期来看,可能会压制基层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动力,原因在于创新通常需要一定的自主性和宽松的环境,而过度的集中化和控制会限制员工的自由度,阻碍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实施。最后是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对创新的抑制。网络舆论带来的威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管理策略,还会对员工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刚性理论认为,面对外部威胁,个体往往会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表现,员工的创新意愿会被抑制,进而降低组织的整体创新能力。

网络舆论的发酵往往会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股吧等平台上,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股价波动。在这种舆论压力下,企业管理者可能会更注重短期业绩表现,以求稳妥和迎合投资者的期望。然而,这种策略往往会压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资金,导致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效率的降低。此外,如果企业的研发投入未能成功转化为创新成果,或利润出现下降,这种情况会迅速引发网络舆情,给企业管理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投资者通常根据股价、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或投资是否成功来考核企业管理者的表现。如果投资者认为企业管理者未能通过这些指标考核,管理者就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在失业风险的压迫下,企业管理者可能采取短视行为,优先考虑短期的财务表现而非长期的创新发展。这种行为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创新产出,还会降低创新效率,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总之,网络舆论通过加剧信息不对称和强化投资者的短期考核标准,抑制了企业管理者的创新动力,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考虑到股吧用户主要是投资者,他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手段有限,即使获取到了有效信息,也往往缺乏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同时,投资者通常以投机套利为动机持有企业股票[23,因此一旦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或股价波动,投资者们就会在网上进行讨论,这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网络舆论可能会加剧股价的波动,这不仅威胁到企业的所有权,迫使管理者提防恶意收购的发生,还会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巨大的业绩压力,迫使他们缩减创新投入,减少创新产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可能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网络舆论的增加会抑制企业创新产出;网络舆论的增加会抑制企业创新效率。

2.网络舆论、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信息和市场情绪反映,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网络舆论通过社交媒体、股吧、财经论坛等平台迅速传播,对企业的资产配置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金融化作为资产配置结构的表现之一,其是指企业将更多资源和注意力从核心业务转向金融投资和金融活动,如购买金融资产、股票回购、衍生品交易等。金融化现象在现代企业中日益普遍,部分原因是金融投资往往能够在短期内提供更高的回报,吸引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关注。网络舆论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和观点,可以迅速影响市场预期和投资者行为。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网络舆论既是企业外部形象的晴雨表,也是企业决策的考虑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金融化产生促进作用。首先,网络舆论具有放大市场情绪的效应。当某些企业在金融投资上取得成功,或者有知名投资者在网络平台上大力推荐某种金融投资策略时,这些信息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信息的传播会放大市场情绪,使更多企业和投资者相信金融投资是获取高额回报的有效途径,从而鼓励企业增加金融投资。例如,当某个企业的金融投资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并且这一信息通过网络舆论迅速扩散时,其他企业可能会受到激励,跟随这一趋势进行类似的金融投资,以期获得同样的成功。这种市场情绪的放大效应在牛市或市场繁荣期尤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金融化的行为。其次,网络舆论能够迅速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当舆论普遍认为金融市场具有高回报潜力时,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追求短期回报,并对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表示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为了迎合投资者的期望,可能会加大金融资产配置的比例,以提升短期财务表现和股东回报,预期的引导作用在管理层与投资者高度互动的企业中更加明显;企业为了维持股价和市场信心,管理者可能会依据网络舆论的方向调整其金融投资策略,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金融化程度。最后,企业管理者面临着业绩压力,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金融投资被视为弥补主业不足的一种手段。网络舆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网络舆论普遍讨论金融市场的高收益机会时,企业管理者可能会感到增加金融投资的压力,以期待通过金融市场的收益来提升整体业绩。现有研究已指出实体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24,故本文提出如下假设:网络舆论能够通过提高企业金融化程度抑制企业创新产出。

3.网络舆论、股票流动性与企业创新

网络舆论,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股吧、财经论坛等平台的传播,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并且股吧中用户多数为投资者,所以网络舆论会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动态有直接影响。网络舆论可能通过三个方向提升股票的流动性:首先,网络舆论能够迅速传播信息,使得投资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关于股票的各种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关于公司的新闻、财务报告分析、市场谣言等。在信息扩散加快的背景下,投资者更可能根据最新的信息进行交易决策,快速的信息流动增加了股票市场的交易频率,从而提高了股票的流动性。其次,网络舆论往往会放大投资者的情绪反应,正面的舆论会激励投资者购买股票,负面的舆论则可能引发抛售潮。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当网络舆论引发了强烈的投资者情绪反应时,都会导致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活动。由于市场上有更多的买卖双方,交易得以更迅速地达成,交易的增加直接提升了股票的流动性。最后,网络舆论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通过社交媒体和股吧等平台,越来越多的散户投资者能够接触到股票市场的信息。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和中小企业股票,网络舆论可以迅速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增加交易活跃度。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意味着更多的买卖订单,这也会提高股票的流动性。现有研究已指出较高的股票流动性会显著降低企业创新水平[25

三、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数据处理:(1)剔除金融业公司;(2)剔除样本年限中ST或*ST公司;(3)剔除数据缺失的观测值;(4)对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处理。本文数据来源于以下途径:(1)网络舆论数据、企业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2)研发支出等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本文使用的统计工具是Stata17.0。

(二)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产出(PAT)和创新效率(EFF):本文借鉴权小锋和尹洪英[26的方法,整理企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相关数据,并且考虑到三种专利对企业的贡献比重不同,所以按照3:2:1的权重进行分配,以三种专利申请数的加权总数加1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PAT)。创新效率(EFF)用每单位研发投入的加权专利申请数进行衡量,研发投入用企业研发支出加1的自然对数进行衡量。

解释变量为网络舆论(GB):借鉴江轩宇等[7的研究,采用公司当年在东方财富股吧的帖子总数加1的自然对数来衡量网络舆论。

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净利润率(ROA)、总资产周转率(ATO)、现金流比率(Cashflow)、应收账款占比(REC)、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董事人数(board)、独立董事比例(Indep)、两职合一(Dual)、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股权制衡度(Balance1)、托宾Q(TobinQ)。表1进行具体说明。

(三)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以下计量模型(1)与模型(2)来验证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企业个体与年份,表示随机误差项,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和表示对行业固定效应及年份固定效应的控制,本文重点关注回归系数的情况,若假设H1a与H1b成立,那么回归系数应当为负显著。

PAT=α0+β1GBi,t+∑Industry+∑year+εi,t(1)

EFT=α0+β1GBi,t+∑Industry+∑year+εi,t(2)

(四)描述性统计

表2展示了选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企业创新产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280和0,平均值为3.61,可以看出各公司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差异,超过一半的公司无创新产出,但同时也有公司存在无创新产出的情况。其中企业创新效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0.386和0,平均值为0.200,可以看出各公司创新效率之间存在差异,超过一半的公司创新效率较高。网络舆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12.14和6.201,平均值为8.710,中位数为8.712,略大于平均值,网络舆论整体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控制变量中大部分比较稳定,状态与现有权威文献相似。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为了考察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对模型(1)进行回归,实证结果如表3列(1)所示,在控制了行业、时间固定效应以及一系列控制变量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网络舆论的增加会抑制企业创新产出。假设H1a得到验证。为了考察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模型(2)进行回归,实证结果如表3列(2)所示,在控制了行业、时间固定效应以及一系列控制变量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网络舆论的增加会抑制企业创新效率。假设H1b得到验证。

(二)稳健性检验

1.更换被解释变量

为进一步提升本文主要结论的稳健性,在此使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总申请量加1的自然对数(PAT1)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以及使用每单位研发投入的创新产出衡量企业的创新效率(EFF1),其中研发投入用企业研发支出加1的自然对数进行衡量。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列(1)列(2)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依旧为负,且分别在1%与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网络舆论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得出结论与原假设一致。

2.倾向得分匹配法

为进一步提升样本的准确性,减少遗漏和偏差,本文采用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具体做法是,将网络舆论高于同行业年度平均值的公司标记为1,并以全部控制变量作为协变量,使用probit模型对样本数据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过程中会减少部分样本,再使用匹配后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中列(3)与列(4)所示,其中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依旧为负,且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即网络舆论确实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与原假设一致。

3.滞后解释变量

网络舆论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广泛传播并进一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即网络舆论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可能具有滞后性,同时为了减小网络舆论和当期误差项相关造成的有偏估计,并排除其他控制变量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升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将网络舆论及全部控制变量进行滞后一期(L.GB)以及滞后两期(L2.GB)处理,再重新代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列(1)—列(4)所示,其中列(1)列(2)为滞后一期的回归结果,滞后一期的网络舆论回归系数均为负,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网络舆论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列(3)列(4)为滞后两期的回归结果,滞后两期的网络舆论回归系数均为负,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网络舆论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均与原假设一致。

4.内生性问题

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借鉴陈诗思(2024)[27的研究,将同年度省内其他公司的网络舆论均值加1的自然对数(IVGB)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公司网络舆论容易受到同地域内其他公司网络舆论影响,但其他公司的网络舆论很难影响到本公司的创新活动,满足工具变量相关性和外生性假设。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列(1)中工具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工具变量与网络舆论间存在关联,并且在工具变量检验中通过了不可识别检验和弱工具变量检验。列(2)与列(3)中,拟合后的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网络舆论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假设H1a与假设H1b得到充分验证。

五、进一步研究

(一)网络舆论的扩散效应

在东方财富股吧中,投资者不仅可以发帖,还可以通过评论其他投资者的帖子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随着帖子的评论数增加,平台会赋予该帖子更高的权重,使更多投资者能够关注到该帖子,从而形成网络舆论的扩散,提升其关注度。

在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下,企业管理层不仅要考虑股东和客户的利益,还需要面对来自公众、媒体和监管机构的多方压力,这种外部压力使得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管理者可能在决策时变得过度审慎。为了避免负面舆论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可能会采取更加保守的决策方式,从而减少了对高风险创新项目的投入。这种决策复杂性的增加使得管理层在创新决策中优柔寡断,错失创新机遇,并且网络舆论的多样化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企业内部决策的不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基于不同的舆论观点施加影响,管理层在平衡各方意见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力,难以形成统一的创新战略,这种决策的不一致性和缺乏方向感,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创新路径上摇摆不定,可能会降低创新效率。因此可以预期,网络舆论的扩散可能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使用东方财富股吧中帖子的评论数加1的自然对数(Comment)来衡量网络舆论的扩散,将其作为解释变量代入模型(1)与模型(2)中,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列(1)表明,评论数的回归结果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2)表明,评论数的回归结果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网络舆论的扩散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

(二)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进一步检验网络舆论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影响企业创新活动。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论会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压力,导致管理者短视行为及股票流动性的提升,从而抑制企业创新活动。管理者短视会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追求更好的短期效益,促进企业金融化现象[28,挤出创新所需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创新表现。本文借鉴杜勇等学者29的方法衡量企业金融化(Fin),以月均超额换手率衡量企业股票的流动性(Dturn),并根据江艇[30对中介效应检验的建议,构建模型(3)与模型(4),重点检验网络舆论与企业金融化、股票流动性的关系,其中回归系数为本部分关注对象,若模型(3)与模型(4)中系数均为正且显著,即假设H2与假设H3得到验证。将模型(3)与模型(4)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列(1)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网络舆论会促进企业金融化现象的发生,列(2)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网络舆论会促使股票流动性的提升,即假设H2与假设H3得到验证,企业金融化与股票流动性在网络舆论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

Fin=α0+β1GBi,t+∑Cvs+∑Industry+∑year+εi,t(3)

Dturn=α0+β1GBi,t+∑Cvs+∑Industry+∑year+εi,t(4)

(三)其他经济后果

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提升了公众和投资者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期望。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监督和信息公开的需求,企业需要更加严谨地进行信息披露。为了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企业可能会在审计过程中投入更多资源,从而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当负面舆论聚焦于企业的财务问题或管理层的诚信时,这种外部压力会迫使企业进行更严格的审计,确保各项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以避免进一步的舆论发酵和声誉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可能会要求更多的审计证据,增加审计程序的复杂性和深度,从而提升审计费用。考虑到网络舆论会使公司受到不同主体的关注,对于此类在“风口浪尖”的公司,审计单位可能会完善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费用。本文以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总额除以100000来衡量审计费用(Tcost),并构建模型(5)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8列(3)所示,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网络舆论最终会提升公司的审计费用。

Tcost=α0+β1GBi,t+∑Cvs+∑Industry+∑year+εi,t(5)

(四)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战略目标。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国有企业通常会优先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而非短期的市场波动,这意味着国有企业不仅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承担着诸如缓解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等一系列社会责任。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目标和行为方式往往有所不同,国有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更倾向于保持稳定和持续性,避免因市场情绪或网络舆论的波动而频繁调整策略,这使得它们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相对较弱,特别是在面对网络舆论时,不会轻易受到短期舆论压力的左右,所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小。基于此,本文为检验产权性质(SOE)对原假设可能造成的影响,故构建模型(6)与模型(7)进行检验,产权性质(SOE)与网络舆论(GB)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该部分重点观察对象,若国有企业对网络舆论所造成的影响不够敏感,则回归系数应当为正且显著。

PAT=α0+β1GBi,t+β2SOEi,t+β3GB*SOEi,t+∑Cvs+∑Industry+∑year+εi,t(6)

EFF=α0+β1GBi,t+β2SOEi,t+β3GB*SOEi,t+∑Cvs+∑Industry+∑year+εi,t(7)

将模型(6)与模型(7)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列(1)的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网络舆论与产权性质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2)的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网络舆论与产权性质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在国有企业中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抑制会被弱化。

(五)信息环境的调节作用

企业在良好的信息环境中运营,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降低网络舆论带来的市场压力,并削弱其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环境下,企业能够更及时和准确地向市场传递其经营状况、战略决策和未来前景,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这种透明度有助于减少投资者、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确定性,使他们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在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投资者和公众对企业内部信息的了解有限,往往依赖外部信号进行决策,当这些外部信号传递的信息不准确或带有偏见时,就可能导致市场对企业的误解和误判,进而放大网络舆论的影响,负面的舆论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或市场对企业的过度反应,增加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和声誉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披露财务状况、发布业绩报告、公开重要决策和战略规划等方式,与投资者和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这种主动的信息披露和交流有助于建立信任,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猜测和误解。当市场对企业有了充分的信息了解时,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自然会减弱,因为投资者和公众不再需要依赖网络舆论来获取企业信息,降低了舆论发酵的可能性,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也会被削弱。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让企业在面对网络舆论时更加从容,不必因为外部舆论的压力而过度调整内部战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创新研发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而不必过度关注市场和舆论的短期反应。同时,透明的信息环境也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激励员工进行更具风险和挑战性的创新尝试。因此,处于良好信息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削弱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进而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刻画企业信息环境,借鉴王凤荣等学者[18的研究成果,选取企业是否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Big4)来衡量企业所处的信息环境,若企业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则认为企业处于较好的信息环境中,并构建模型(8)与模型(9)验证信息环境对原假设的影响,信息环境(Big4)与网络舆论(GB)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该部分重点观察对象,若处于良好信息环境能够弱化网络舆论所造成的影响,则回归系数应当为正且显著。

PAT=α0+β1GBi,t+β2Big4i,t+β3GB*Big4i,t+∑Cvs+∑Industry+∑year+εi,t(8)

EFF=α0+β1GBi,t+β2Big4i,t+β3GB*Big4i,t+∑Cvs+∑Industry+∑year+εi,t(9)

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列(3)的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网络舆论与信息环境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4)的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网络舆论与信息环境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在良好信息环境中,企业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抑制会被弱化。

(六)社会责任履行质量的调节作用

企业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肩负着经济责任,还承担着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随着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社区贡献方面,能够显著提升其社会形象和声誉,此类表现通常通过信息披露来体现。良好的信息披露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还可以为外界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增强企业的透明度。

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完整性对投资者和公众的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企业主动、准确、及时地披露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时,投资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良好的透明度有助于减轻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者对企业行为和决策的疑虑,增强投资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投资者一旦确信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重视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往往会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较高的市场评价。并且,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表现和良好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弱化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抑制作用。在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论对企业的声誉和市场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负面的网络舆论可能放大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失败或风险被过度解读时,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企业股价下跌和市场波动。

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通过良好的信息披露来提升透明度,可以有效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支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的履行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参考Yuan(2021)[31的方法,以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次数衡量社会责任履行质量(CSR),并构建模型(10)与模型(11)验证信息环境对原假设的影响,社会责任履行质量(CSR)与网络舆论(GB)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该部分重点观察对象,若企业能够高质量地履行社会责任,则网络舆论所造成的影响将被弱化,回归系数应当为正且显著。

PAT=α0+β1GBi,t+β2CSRi,t+β3GB*CSRi,t+∑Cvs+∑Industry+∑year+εi,t(10)

EFF=α0+β1GBi,t+β2CSRi,t+β3GB*CSRi,t+∑Cvs+∑Industry+∑year+εi,t(11)

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列(5)的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网络舆论与社会责任履行质量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6)的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的回归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网络舆论与社会责任履行质量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正,在10%的水平上显著,即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的提升,企业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抑制会被弱化。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新兴信息传递中介的发展显著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由于其能够迅速引导市场情绪,影响企业战略调整,所以网络舆论在公司决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2010—2021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舆论会抑制企业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网络舆论的扩散也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对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时,发现网络舆论不仅会提升股票流动性,还会使企业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作用,最终还会使企业审计费用增加。在国有企业中,网络舆论对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较弱。此外,在处于良好信息环境和能够高质量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中,网络舆论对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会被弱化。

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首先,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处于信息劣势,这意味着他们往往无法获取企业内部的真实信息,容易受到外部噪音或误导性信息的影响,进而做出不够理性的投资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导致市场波动性增加,股票流动性过高,增加了投资风险。为缓解这一问题,企业应积极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尤其是在关键财务状况、企业治理、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确保信息透明、真实和及时,并且通过主动的信息披露,企业能够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充分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做出更理性、更稳健的投资判断,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还能够避免他们盲目跟风,减少市场波动,稳定股票流动性。通过建立一个更为透明的市场环境,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将得到加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企业内部应树立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和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需要在内部培育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敢于尝试新想法和新技术。同时,企业也应关注外部信息环境的建设,积极与外部研究机构、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内部创新文化的建立和外部信息环境的优化,企业能够在创新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和成果。此外,企业还应注重培养文化自信,以长期发展为导向,减少对短期市场舆论的敏感度。网络舆论虽然可以快速传播信息,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坚定自身的创新方向和发展目标,不为短期的舆论所左右,就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价值提升。

最后,政府应加强舆论监管和制度建设。在技术层面,政府应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市场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识别和管控不良舆论,防止其对市场造成过度波动。在制度层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全舆情监测体系,规范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特别是对于涉及企业短视行为的舆论应予以重点监控。以企业金融化为例的企业短视行为可能带来一定的可观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不确定性,为此政府应通过政策管制,限制企业出现短视行为的倾向,鼓励企业更多地将资源投入到创新和实业发展中。同时,通过制度的约束,降低管理者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短视行为的可行性,鼓励企业管理层专注于长期发展战略,避免被短期市场波动和舆论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此外,政府还应发挥信息传递中介的积极作用,优化信息传播渠道,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通过培育和规范信息中介,如专业的财经媒体、独立的研究机构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可以帮助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有效性的提升,减少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决策盲点,激发市场的活力。这些信息中介在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和解释者,也是市场信号的放大器。通过加强对信息中介的监管和引导,政府可以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防止信息误导和市场操纵,确保投资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总之,企业、政府和信息中介各方都需要在各自的角色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透明、稳定和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应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积极的创新文化,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的稳定性;政府应通过加强舆论监管和制度完善,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信息中介应通过专业的服务和信息提供,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激发更大的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

[参 考 文 献]

[1]何枫,刘贯春.数字媒体信息传播与企业技术创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12).

[2]余宜珂,陈鹏宇,姚文轩.分析师跟踪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3(6).

[3]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

[4]郑建明,贾昊阳.网络舆论关注与企业盈余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5).

[5]沈灏,梅楠,麻雪玉.媒体报道、治理响应与业绩下降企业的绩效恢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6]叶俊宇,梅强.舆论环境影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探索性研究——以安全生产为例[J].经济管理,2018(2).

[7]江轩宇,朱琳,伊志宏.网络舆论关注与企业创新[J].经济学(季刊),2021(1).

[8]ANTWEILER W ,FRANK Z M.Is all that talk just nois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internet stock message board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3).

[9]楚明钦.中国股市价格异常波动中的舆论传播效应[J].理论月刊,2016(8).

[10]朱孟楠,梁裕珩,吴增明.互联网信息交互网络与股价崩盘风险:舆论监督还是非理性传染[J].中国工业经济,2020(10).

[11]徐星美.金字塔结构、舆论监督与权益资本成本[J].学海,2012(5).

[12]牛枫,叶勇.媒体报道影响中小板公司IPO抑价吗?[J].当代财经,2015(2).

[13]杨晶,沈艺峰,李培功.网络负面舆论对高管薪酬公平与效率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7(2).

[14]尹飘扬,熊守春.网络舆论压力、投资者保护和公司治理——基于股市异常停牌的经验证据[J].经济体制改革,2017(2).

[15]王康,李含伟.自媒体时代的企业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百度指数的研究[J].情报科学,2018(1).

[16]李大元,宋杰,陈丽,等.舆论压力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6).

[17]戴万亮,路文玲.环保舆论压力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领导环保意识与组织绿色学习的链式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9).

[18]王凤荣,马骏,李亚飞.网络舆论关注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2(8).

[19]姚树洁,孙振亚.网络舆论如何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J].社会科学辑刊,2024(2).

[20]侯麟科,孙锦萍,李亚飞.政府融资抑制了企业创新吗?——基于企业融资结构的视角[J].经济科学,2022(6).

[21]杨濛,刘嫦,李庆德.抑制还是促进:上市公司“存贷双高”现象与企业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

[22]刘萌,史晋川,罗德明.媒体关注与公司研发投入——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3).

[23]徐浩峰.信息与价值发现过程——基于散户微结构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2).

[24]王红建,曹瑜强,杨庆,等.实体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1).

[25]冯根福,刘虹,冯照桢,等.股票流动性会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吗?[J].金融研究,2017(3).

[26]权小锋,尹洪英.中国式卖空机制与公司创新——基于融资融券分步扩容的自然实验[J].管理世界,2017(1).

[27]陈诗思.“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关注与企业绿色创新[J].管理工程学报,2024(4).

[28]喻彪,杨刚.管理者短视与企业金融化[J].金融与经济,2022(10).

[29]杜勇,张欢,陈建英.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

[30]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

[31]YUAN T,(George) WU J,QIN N, et al.Being nice to stakeholders: The effect of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Economic Modelling,2021(prepublish).

[责任编辑 夏迪旸]

Research on the Role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ZHANG Xue-mei WANG Zi-yi

Abstract:Emerging information transfer intermediaries represented by stock bar forum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in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and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innovation.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hibits corporate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lso suppresses firms'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The mechanism of action study shows that online public opinion suppresses firms'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by increasing stock liquidity, promoting financialisation of firms, and ultimately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audit costs. In addi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will be weakened,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also weake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we empirically analysed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expanded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riche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helped to deeply and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the rol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Market Pre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