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话语呈现,有着鲜明的历史出场,是应对西方现代化叙事霸权、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发生逻辑、在特殊与普遍的辩证统一中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合理性的必然举措。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丰富系统,包含主体叙事、本质叙事、特征叙事、规律叙事等基本维度。在现代化叙事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通过多元样态、人本至上、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和重构了西式现代化一元趋同、资本至上、“普世价值”、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叙事逻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叙事 历史出场 基本维度 逻辑重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ZDA002)
[作者简介]蒋永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631)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6.004
现代化叙事作为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呈现,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理论、实践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是阐释与表达本国现代化并为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和科学性阐释的重要方式。当前,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效仿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片面到全面的历史性转变,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是其实践成果并未完全转化为实质性的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因受西方话语的影响而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在复杂深刻的国际局势和世界现代化普遍发展的历史境遇中建构现代化的中国叙事,实现中国式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的完美结合,彻底打破西式现代化的话语霸权,扭转“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格局。
一、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历史出场
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基于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实践所呈现的另一表征形式”[2],有着鲜明的历史出场逻辑和语境,是应对西方现代化叙事霸权、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发生逻辑、在特殊与普遍的辩证统一中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存在合理性的必然举措。
(一)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叙事规则和话语陷阱
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霸权和话语陷阱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历史出场。在多元现代化并行发展、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和超越势头的21世纪,西方国家仍然依托其现代化的先发地位,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现代化叙事方式上大行西方中心的霸权主义。尤其是西方国家以国家话语“高势位”为支撑建构了“世界=西方”“现代化=西方化”的叙事图景和叙事规则,试图将西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直接“挂钩”,使得现代化的西式标准和西方话语成为典范。换言之,西方国家总是热衷于将西式现代化置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世界现代化范畴,将不符合西方意识形态的所谓“异己国家”排除和孤立在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趋势之外,进而以此建构“以西为主”“以西为中心”的具有绝对性和单一性的现代化叙事体系。然而,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抑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多元现代性和世界现代化的具体形态和表现。因而并不存在所谓的“西方唯一合理”、“西方”=“世界”、“东方”“西方”二元对立之说,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解构了将西式现代化作为“一般发展道路”的西方逻辑。因此,为了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规则和话语霸权,在现代化的现实建构中保持独立性,避免依附性,同时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须建构并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并以此来超越西方现代化叙事的单一性逻辑和绝对性规约,展现现代化发展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逻辑和实践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逻辑和实践经验催生着其叙事体系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最根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在于清晰阐明“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基本问题。从大历史观的视域看,中国自晚清以降的诸多现代化尝试,先后在器物、技术、制度层面经历了“以西为师”的“输入型”“西方化”发展历程,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中国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趋势。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才在“两个结合”内在机理之上,根据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理论、实践、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内生性、中国式的现代化。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还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之治”奇迹,“破解了‘后发国家如何走向独立和实现现代化’的难题”[3]。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逻辑和成功实践表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各个国家都要根据自身的历史前提来应对现代化的世界历史问题,都要基于本国独特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4]来选择现代化的道路和途径,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5]7。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呈现,就必须系统总结其发生逻辑、历史进程、实践经验,深入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方法论逻辑,形成具备合理性、科学性、指导性、引领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
(三)诠释现代化“普遍性”和中国式“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阐释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旨归。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6],其普遍性体现为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普遍遵循和共性特征,其特殊性表现为现代化的建构与发展必须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即每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过程、方式都会因本国历史积累、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的不同呈现出个性特征。但是,在单一性和单线论所裹挟的西式现代化叙事逻辑中,现代化并无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分,西式现代化不仅是获取现代性的典范式存在,而且是唯一式存在,“西式”的特殊性被直接等同于现代化的普遍性。尤其是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使得当时一般的意识形态都认为“两个必然”破产了,社会主义既无现代化也无法走向人类未来,历史被终结于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之中,西式现代化更是被标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道路”,被赋予了普遍性意义。然而,无论是西式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属于特殊性范畴。因此,在“中国式”的小逻辑下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丰富内涵、机理奥秘、成功经验、比较优势;在“现代化”的大逻辑下系统阐释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共性和普遍规律。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建构“统一‘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辨证叙事”[7]2体系则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特殊性的同时,把握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建构是基于特殊与普遍相统一的立场,而非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普遍模式向外输出,同时也有助于破解西方国家所主导的“现代化”=“西方化”的那种违背现代化特殊性与普遍性内在关系的叙事霸权。
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基本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既定的“事实”,而非抽象的“先在”。破除抽象先在的前提性假设,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叙事体系,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方式。新时代新征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本质、特征、规律维度建构其主体叙事、本质叙事、特征叙事、规律叙事体系,是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让世界各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之举。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建构并不断完善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必须阐明其领导主体、实践主体及其内在逻辑。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由之路,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有发展规律性。但是,现代化终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体性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范畴,其自身并不具备自觉能动性和主动建构性,不可能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而是必须要依靠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换言之,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提出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规定了现代化的方向不可逆转,但是只有作为现代化主体性力量和存在的现实的、实践的人,才能赋予现代化生机和活力,解决现代化的世界历史问题。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现代化就只能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空想,绝无实现的可能。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和维度划分中,主体叙事是不能忽略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叙事的核心范畴。基于大历史观和发生学逻辑,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是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被动开启的。晚清以降的诸多现代化尝试,虽然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殷切期望,但是终究没有取得实质性和突破性的进展。直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使得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迎来了性质上的转变和升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现代化由被动向主动、片面向全面的发展与转变。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而这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叙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领导主体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叙事;另一方面,从实践主体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党和人民的通力合作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叙事。需要注意的是,从不同视角考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叙事,并不是要实现现代化主体叙事的二分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体与中国人民的实践主体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与人民的实践活动在目的、方向、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统一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共享现代化成果。这与西方资产阶级执政党在现代化建设与成果享有、利益指向层面对标特权阶级和少数群体,与人民群众二元对立、两极分化有着本质区别,也与依靠大资本、大集团和“经济人”市场逻辑实现现代性攀升的西式现代化截然不同。因此,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体和中国人民的实践主体,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定,又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优势、领导优势,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叙事的重要方面。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定了其根本原则、内在要求、世界意义,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必须立足本质要求阐明其原则规定、内涵规定、价值规定。在世界历史的前进轨道中,现代化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特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一切方面都要以本民族的历史前提为遵循,因而必然呈现出个性差异和特殊表现。也正是在现代化发展趋势统一性和发展方式多样性的逻辑规定下,各个国家在现代化的现实建构中,基于本国国情和特定时空环境使得各国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不同的本质要求。而本质要求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本国现代化根本要求和内在规定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国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显著标识。现代化叙事只有基于其本质要求,才能增强科学性、把握合理性、突出特殊性,进而阐明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本质所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不违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潮流和普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式”本质规定性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其本质要求,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个方面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明确了核心内容。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原则规定,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政党属性、旗帜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逻辑内核,也是建构其叙事体系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性内容;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的系统观念和实践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涵规定和布展,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要求与追求,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重要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国际向度”[8],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价值规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自身发展任务以追求更高现代性的同时,始终兼具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兼顾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中国问题的解决置于世界背景、国际格局来思考,实现解决中国问题与贡献国际社会的有机统一,彰显了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国际向度建构其叙事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能够取得国际认同、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
总的来说,基于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是集中国式现代化原则规定、内涵规定、价值规定于一体的叙事体系。依据这一叙事逻辑和方法论要求所建构的叙事体系和话语表达,不仅能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源、根本和核心,还能在国际视野和国际担当的大格局下,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与方案,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传播力、表达力、影响力,解构西式现代化的叙事规则,破除其话语霸权。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特色,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系需要立足基本特征阐明现代化在“中国式”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特征叙事是现代化叙事的普遍逻辑和基本遵循,是阐释本国现代化独特属性的基本方式。从现代化的发生逻辑和实践维度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根据自身独特的历史前提,在追求更高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破除西式现代化所先验预设的“一般发展道路”,形成符合本国实际和彰显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和方式。而在此实践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叙事,也必然要以本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特征为指标和路向,阐释清楚本国现代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为立足点,建构彰显现代化普遍性规律的“中国式”特殊性叙事,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重要方面和建构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不同方面。一方面,从本质论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制度属性、本质特征、发展方向、未来前景;另一方面,从独特性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不同于具有原生性意义的西式现代化,也不同于代表传统社会主义的苏式现代化,映衬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践逻辑和基本特征,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和民族特色。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必须立足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特征,既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做到在方向和旗帜上不偏离,又要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和具体实际,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的区别和不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叙事体系的建构诠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科学性、先进性、价值性、引领性,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形成有理有据且具有极强说服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叙事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趋势,并不是随心所欲、毫无遵循的纯粹自发式运动,而是在人的主观意愿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逻辑规定与规律遵循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任务,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和规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发展与演进的内生动力,明晰其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三大规律”的坚守与遵循。
一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基于生产力的迭代更新先后历经了“武器装备现代化”“工业化”“三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索和变迁,在并联式的过程中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基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不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的弊端,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变革与完善,进而谱写了现代化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篇章的历史。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规律叙事体系,必须突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将以生产力迭代更新和生产关系变革完善的发展规律作为重要内容和核心范式。
二是基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也是其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有着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群众而非特定阶层和权贵集团的利益;所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贫富差距悬殊与两极分化;所坚持的是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而非弱化党的领导;所领导的现代化建设是既能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而非依靠大资本、大集团实现虚假的、片面的、畸形的经济繁荣和现代性提升,并将现代化成果对标少数群体的西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追求与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依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显著优势,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效推进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以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为保障。因此,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一方面是要牢牢把握二者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比较优势,从党的建设、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全面领导、党总揽全局与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阐明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和规律遵循。
三是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性表现在:二者的叙事角度与站位不同,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国家性质与发展的维度进行的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是从现代化建设维度进行的叙事。其联系性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二者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透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窗口和门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现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协调推进现代化”[9]等方面。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必须在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的基础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发展指向,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叙事统一起来。
三、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逻辑重构
当今时代,当人们谈及“现代化”一词时,西方国家总是将自身置于“一般发展道路”,建构出“唯一”“优越”“普世”的叙事话语。与之相反,其他既想谋求现代性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民族和国家总是希冀借助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表达现代化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和差异。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叙事体系的建构,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神话和叙事霸权,实现了现代化叙事的逻辑重构,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多元发展。
(一)发展逻辑及其叙事重构:以多元样态重构一元趋同
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发展成就为支撑诠释了世界现代化格局的多元样态,创新和重构了西式现代化一元趋同的现代化叙事逻辑。如何实现现代化,走哪条道路提升现代性是世界各国绕不开的永恒话题。从历史起源、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世界历史,“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0]404,并且使得现代化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成为每一个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普遍的历史命运。西方国家利用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人为杜撰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永恒真理”,将自己的历史转变为“一般道路的发展方式”,“从而派生现代化‘单线论’的‘合理性’”[11],将西式现代化描绘为提升现代性的唯一样板,在世界历史中竭力刻画着资本主义的单向发展路径。这种现代化的先验预设和霸权行径也决定了西式现代化叙事在道路上的一元趋同逻辑。在西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中,提升现代性、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条,现代社会形态只有一种,那就是资本主义及其现代化,由此形成了以资本逻辑和市场规则为道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形态的现代化叙事体系。在这样的现代化语境中,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与现代社会形态都应该是一元趋同的,都要以西方为样板,践行西方模式,全盘西化。然而,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决定了现代化道路和现代社会形态的多样性。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趋势及其发展方向不可逆转,但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却是可以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强有力的实践成功地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2]367,虽然各个国家由于现代化的不可逆转性和普遍规律性,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存在不少相通的东西,但在具体的道路、步骤、方法的选择必然会因本国的历史积累、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这也充分说明了所谓西式现代化是世界各国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的不合理性,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多元多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明确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前提,以道路选择多样、形态表现多元的现代化叙事逻辑重新解释各个国家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超越和重构了西式现代化叙事中将西方作为“唯一”的一元趋同逻辑,为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在不同国家的实践证成做出了符合历史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集中表现。
(二)内在逻辑及其叙事重构:以人本至上重构资本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民本逻辑,创新和重构了西式现代化资本至上、经济理性优先的现代化发展逻辑和叙事逻辑。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西式现代化,其叙事体系的核心范畴都要立足于现代性内在逻辑的运行基础之上,而其叙事体系的外在呈现则是通过叙事话语对现代化运行模式进行表述和阐释。对于西式现代化来说,无论是发展的内在逻辑,还是叙事的内在逻辑,资本至上始终是中心范畴。长期以来,西式现代化一直遵循着以资本为中心的内在逻辑,通过榨取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种内在逻辑在叙事层面也呈现出经济理性压倒一切的发展态势。但是西式现代化叙事并没有直接将资本增值逻辑作为叙事话语明确表述出来,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叙事与社会进步叙事来掩盖资本至上和资本增值的事实,通过所谓的民主话语解构、掩饰其剥削实质,使得现代化叙事变得“伪善”和“虚假”。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价值立场,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本逻辑,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超越了“物的依赖”和资本主导的逻辑,实现了由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的转变和升华。在叙事逻辑上,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真正体现了人民本位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核心价值追求,以“人本逻辑”超越和重构“资本逻辑”,实现了对“资本逻辑”困境的揭示和规避,从真正意义上超越了西式现代化以“资本逐利本性”为核心的现代发展逻辑,创造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三)价值逻辑及其叙事重构:以全人类共同价值重构“普世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叙事逻辑,创新和重构了西式现代化的普世逻辑。从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发展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建构的现代世界中,西式现代化与西方价值具有“唯一性”和“普世性”,是现代世界本体追问和价值取向的唯一答案。西方国家将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奉为超阶级、超国家、超时空的“普世价值”,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标准,标榜为全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为世界主观定制一整套符合西方利益的价值坐标和话语体系。质言之,西方世界在现代化建构和叙事中借机制造了“普世主义”“普世价值”等话语,宣称“普世价值”及其背后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所有国家和地区摆脱贫困落后、实现文明进步的唯一选择,最后推导出“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结论,其实质在于维护西方中心的世界格局。然而,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并没有摆脱物的依赖,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掩盖不了人剥削人、压迫人的资本增值逻辑。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和坚守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叙事逻辑,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正视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成为人类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最大公约数”。与倡导“普世主义”的西式现代化叙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价值逻辑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阐释,揭示了“普世价值”的虚假性、伪善性和扩张性,超越了绝对化的思维方式,是对现代价值理念的变革与重塑,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契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四)文明逻辑及其叙事重构: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以现代特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逻辑重构和创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叙事逻辑。当今时代,现代化的拓展和现代性的提升给传统文明赋予了现代转型的使命和意义,是现代文明创生和发展的根源。率先进入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在西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逻辑中,西方国家更是将世界划分为“开化世界”和“未开化世界”,自诩承担着“文明开化”的“历史使命”,力求建构“未开化”“半开化”的文明从属于“开化”的文明、东方文明从属于西方文明的世界格局。从叙事体系和话语内容呈现来看,西方国家更是将“西方文明”与“现代文明”直接挂钩,建构出“普世文明”的伪善话语,强调资本主义文明优越论、文明一元论、文明冲突论、文明博弈论,建构人类文明终结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文明的话语陷阱。但其实,文明的发展是多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核,明确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发展的多元样态,并通过中国式叙事重构了现代化叙事的文明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语境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应对世界文明危机的中国方案,实现了现代化叙事在文明逻辑层面的重构与创新。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以“文明交融”重构“文明优越”、以“开放包容”重构“封闭排斥”、以“交流互鉴”重构“对抗冲突”、以“多样共存”重构“唯我独尊”、以“互利共赢”重构“零和博弈”,进而建构了全新的现代化文明叙事逻辑,实现了现代化文明叙事的范式转换与术语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回答了西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面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重困境”,实现了文明世界观的变革和世界文明观的重组,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固有缺陷,打破了西方国家“一言堂”的思维定式,为现代文明的建构与发展拓展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话语呈现,蕴含着深刻的出场逻辑。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以其主体、本质、特征和规律为基本维度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现代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西式现代化叙事仍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的当今时代,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道理的应然之举。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代表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旧社会的胞胎”里不断成熟,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也将不断完善,必将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规则,不断实现现代化叙事的逻辑重构、范式重组与术语革命,彻底打破西式现代化的叙事规则和话语霸权。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磊.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建构路向探索[J]. 北京社会科学, 2023 (11).
[3]吕列霞,陈锡喜.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话语建构[J].学习与实践,2022(11).
[4]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J].求是,2023(16).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陈金龙,李越瀚.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广东社会科学,2022(6).
[7]张永刚,喻志荣.世界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生成与叙事建构[J].教学与研究,2023(9).
[8]陈金龙,李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方式[J].学术研究,2022(11).
[9]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叙事[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罗雯雯,邓伯军.一元现代化还是多元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答[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3(5).
[1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责任编辑 于光大]
Historical Appearance, Basic Dimension, Logical Reconstruction:A Three-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Modern Narrative
JIANGYong-qiang
Abstract: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theoretical summary and discourse present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a distinct logic of historical appearance. It is an inevitable measure to deal with the logic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narrative hegemony, clarify the logic of the occurre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pret the logic of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special and universal. The modern narrative system of Chinese style is rich and systematic, including main body narrative, essential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narrative and regular narrative. In the world pattern of modernization narrativ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narrative transcends and reconstructs the narrative logic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uniformity, capital supremacy, “universal value” and capitalist modern civilization through multiple patterns, humanist supremacy,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and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Narrative Mod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ppearance of History Basic Dimension Logic 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