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4-12-13 00:00:00胡雪雯
公关世界 2024年22期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融入过程中,应在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学阶段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实践活动。对此,各级学校应进行教材整合、师资培训,并组织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引言

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代,文化认同与继承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机遇。对于我国而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高效融入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乎民族精神面貌的提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对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旨趣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确保学生从小学至大学各个阶段都能不断接触并深入探索我国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文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的重点不仅是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涵盖了从古典诗文到传统节日等的广泛文化元素,以从幼年起便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认同。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文化不再是一个孤立或附属的学科领域,而是被有效地融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1]。这样连续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的新一代青年。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合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更在于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审美能力。课程内容通过不同学段的紧密连接与逐步深化,助力学生在学习旅途中不断自我提升。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着力于通过介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阅读经典文学简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情感共鸣,从而为其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初步发展奠定基础。中学阶段,课程将深入探讨传统哲学和历史事件,通过这一过程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理性判断能力;同时,深度研究古代文学与艺术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2]。至于大学阶段,思政课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结合历史、文学、哲学与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在此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更要承担起传播者和创新者的角色,通过多样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全球视野相融合,彰显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可见,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程设置使传统文化教育在推动学生认知、情感与审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欣赏本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也使他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信地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这种全面发展的模式,基于对文化的深刻自觉和广泛的知识探索,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社会文化的继承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学段分析

(一)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为其未来的学习之路奠定文化认知基础。鉴于小学生天生好奇,且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内容更易产生浓厚兴趣的年龄特点。在此教学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古典音乐等文化元素,创设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以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然接触并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组织学生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使其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和文化含义,让他们参与到制作节日食品和手工艺品的活动中,这样的亲身体验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此外,也可在课堂上讲解《成语故事》和《山海经》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3]。教师还应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动画和视频等,使传统文化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他们未来深入的文化学习与理解奠定基础。

(二)中学阶段重点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融入,应注重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与批判性思维。此时,学生的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增强,开始能处理更为复杂与抽象的概念。教师需抓住这一发展特点,通过系统地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助力学生构建丰富且多元的文化视角。为此,在中学思政课程的设计中,应当纳入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哲学流派,通过阐述各派教义及其思想,并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使其了解这些哲学流派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例如,探讨儒家的仁爱思想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理念,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脉络与社会结构,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4]。此外,中学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阶段。通过深入分析古代历史事件的多层面性,例如,三国时期的政治策略或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可使学生在获得历史与文学方面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和进行批判性分析,这对于其个性和思想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这些深度的学习与讨论,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将超越表层,并通过批判与比较,达到对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的全面认识。这种深入的文化理解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一环,有助于他们未来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自信地表达和推广中华文化。

(三)大学阶段重点完善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实践

进入大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聚焦于深入的文化实践与创新性思维的培育。此时,大学生已具备较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及广阔的知识视野,能从复杂的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大学阶段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创新性地继承并弘扬这些文化遗产。对此,在大学思政课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比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等领域相融合,共同探讨如何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能够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组织学生们参与具体的研究项目,例如,分析古代建筑风格如何影响现代城市规划,或探索传统医学知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与创新。此外,大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关键时期。通过国际交流、海外研学等活动,学生将有机会进行交流与对话,并将中华文化推广到全球。这种深入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与反思,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珍视[5]。通过这一系列深层的实践活动与广泛的国际交流,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创新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使其成为能在全球舞台上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多重路径

(一)教材整合

教材整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路径。在融合教育中,教材起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能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中得到系统传递。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分层次、系统的教材体系,以满足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阶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材须保证内容的连续性和深度递进。例如,在小学阶段,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故事,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基本理解;到了中学阶段,教材应当加入更为复杂的文化元素,如古代的诗词、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促进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层认识;大学阶段,则需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视角,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6]。

其次,为了有效实现这种教材整合,教育部门需组建由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参与教材的编写与审核,从而确保教材在学术性和适龄性上符合教育标准,同时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最后,教材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定期地更新和评估。为此,应定期收集来自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反馈,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以确保其能够适应教育需求的变化和文化传承的要求。通过这样全面且系统的教材整合,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中得到有效传授和深入理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文化自信。

(二)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效果的关键路径。在融合教育中,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培养能在各教育阶段协同工作的教师队伍,以推广和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确保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与深入性[7]。师资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加深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其个人修养,这涉及教师对传统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些知识背后价值观的深入认同。为此,培训应设计一系列深入的课程,涵盖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并强调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以帮助教师构建一个跨学段的教学框架。师资培训还需着重培养教师在不同学段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适应性。例如,小学教师应学习如何通过游戏和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中学教师则需接受如何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探讨文化主题的培训,以适应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而大学教师应能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和批判性分析。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师资培训计划中应包括跨学段的工作坊和研讨会,并使教师能在这些平台上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策略,探索如何在不同学段实现教育内容的无缝衔接。此外,培训应提供实践机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并实施新的方法和内容,同时接受反馈以持续改进。这种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不仅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可为学生提供一条连贯、深入的文化学习路径,从而确保教师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中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

(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验的重要一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中,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外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加强不同学段之间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互动性。

首先,学校应定期举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比如,传统节日庆典、书法与绘画展览以及古典音乐会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为了提升教育连贯性,学校可策划一系列的跨学段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安排高中学生教授小学生中国画技艺,或者让大学生向中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历史。这种跨年龄段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帮助他们构建一个跨学段的文化学习网络[8]。

最后,为了进一步增强文化体验,学校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重现历史场景或复现经典故事,使学生能在虚拟环境中“亲历”历史事件,从而让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直观。通过这种全面而深入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喜爱得到了加强,且提高了教育的连贯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

结语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系统的教材整合、专业的师资培训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并让这种源远流长的智慧之树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个体。这种教育模式也使学生从小学习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浙江省绍兴市2024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J20240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单文鹏.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析[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04):77-85.

[2]贺文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9):34-36.

[3]翟丽,齐廷廷.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0):47-49.

[4]李婵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省思[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0(03):54-56.

[5]胡志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生电脑, 2021,(06):189.

[6]喻维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3,(06):1-3.

[7]王爱民,王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影响刍议[J].北京教育:德育,2022,(05):78-80.

[8]郑淑媛,张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6):54-56.

(作者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