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类核心课程之一,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相关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明晰如何将知识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场域,以利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最终实现该专业背景下的文化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本文通过挖掘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样化思政元素,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中,并提出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政教学创新策略,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汉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将专业课堂体现思政属性的主渠道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以期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引言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作为典型的语言文化类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开展思政改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经济开放、文化自由的教育制度下,与之相应的跨文化能力也成为当下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全面了解国外文化,学会以语言交流为手段,推动彼此的语言、艺术和政治等方面的融合,通过中外文化对等交流和双向交流,促进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为文化传播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和信息对学生价值观,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产生阻碍作用,这使部分学生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造力的发展,也制约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为能接纳新事物、创造新事物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鉴于此,高校教师需在文化类课程教学中,针对如何更新传统教学体系,使之服务课程思政育人需求,以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在知识传播中进行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丰富知识底蕴的双重育人效果进行深度思考。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首次提到要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基于此,各部门、各高校不断地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并推动着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教学工作中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切实落实到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就必须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德的培养相融合,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价值观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相统一。思政育人目标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目标具有天然的契合,依托优秀文化因素的思政元素也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员参与、多方协作,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2]。
(二)中华传统思想精华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课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引入学生的思想中,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国家尊严。通过对孔子“仁爱”“忠诚”“礼敬”等思想的讲授,强调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借鉴“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道教思想,来追求自然与道义的和谐,这些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有更深层次的认识[3]。还可以介绍中国画、书法、剪纸等传统艺术元素,传承和表达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学生享受传统的文化艺术,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趣味。
(三)中国语言文学典范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与继承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学经典,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欣赏中国古典名著,引导学生探究其文学价值,深入思考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在诵读古典文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历史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4]。另外,现代文学也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价值追求。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学生感受到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不同思考,进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与互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正等理念渗透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中,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的内涵和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更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教师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讨、互动分析等多形式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入认知的同时,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更好地与不同文化和谐共存与交流。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一)OBE思想与 PBL模式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强调要从汉语国际化的需求出发,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较好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较高文化修养、文化传播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工作可以秉承OBE教学理念,结合PBL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学形式进行设计,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师生、生生互动研学并重。例如,在以中美两国为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内容中,要求各小组运用幻灯片形式呈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关的问题,采用分组展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学生分组演示之后,各组学生先后进行自我分析、评价与相互评价、交流,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最后,由教师对课堂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扩展问题和案例,提高学生在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水平,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外汉语教学的学习。通过小组课堂互动展示法、视频演示法、互评法、问题驱动法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辨意识、团队精神、课堂组织和教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5]。
(二)以“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价值观”为导向,构建统一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工作要以德为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的需要,把学科和学术资源变成教育资源,把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导向结合起来。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通过创新与实践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突出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例如,在讲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文化异同时,可以邀请相关国家的汉语教学志愿教师或学生开展关于该国文化元素及其成因的线上、线下讲座,并就中西方文化差异、汉语教学实践、志愿服务程序等现象或问题进行交流,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引学生把握与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本专业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现实需求与使命担当,为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彰显语言文化学科的人文价值与思政内涵。
(三)理论教学融入思政因素,助力学以致用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一,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增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海内外从事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时,需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当前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汉教专业文化类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在其中融入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要素,始终贯穿在课程每一章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解与记忆,更能够运用所学。同时,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分析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共性,通过深入的理论讨论与个案研究,探索中国故事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方式,以增进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能力和文化自信,从而提高学生对外交流的传播能力[6]。
(四)开展中外师生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攀升,中华优秀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爱国情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国际思维、国际视野。笔者所在学院自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来,定期向热爱中国文化、热爱文化交流的外籍教师和归国教师发出邀请,举办文化主题讲座,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外教文化主题讲座不仅是理论的传递,更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桥梁。
(五)课堂内外知行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在保持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与增加师生双向互动之间摇摆,究竟如何调整、变革教学方式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满足师生的期望,时常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查、研读经典、故事演绎、田野调查实践、基于文化传播与对比项目的创新创业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离开传统课堂亦能通过文化践行、项目比赛达到促学、促研、明智、明德的思政教学效果。教师对课程应根据现实条件和学生需求进行整体性的设计,教师在课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深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参与国际学生节和国际文化展览,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互动和交流,体验和感受不同生活,通过拓宽课程的视野和深度,使学生在探索中汲取知识,体验多元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也可以让学生把适用于理论教学的文件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
(六)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评估,检验立德树人成效
教学评估是检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与课堂学习达成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评价上,要针对学生、授课教师及实践活动导师等不同教学成员拟定教学评价机制,切实、全面地监控与检验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内外教学的水平、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思政成绩进行评估,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日常课程思政的学习进行评估,在期末考试中也要适当地加入课程思政的主题,以巩固课程的思政成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做到因材施教,在增强思政意识的前提下,灵活地进行思政工作,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情况,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重要支持。
结语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不仅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也是推动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团队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教学理念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2020年度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4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颖,徐鑫.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08):8-10.
[2]陈丽丽.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政教育混合式教学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6):23-25.
[3]陈云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例[J].高教学刊,2024,10(04):161-164.
[4]刘凯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硕课程衔接情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2.
[5]安兰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国际中文教育研究,2022(02):32-42.
[6]吴润芝.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3,29(04):87-92.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