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进行高职信息技术课程“金课”实践的探究

2024-12-13 00:00:00陈倩孔玲齐敏
公关世界 2024年22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金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金课”的建设标准,梳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以《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为例,分析了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金课”的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课”;高职;信息技术

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提升教育质量,打造“金课”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深入探讨了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高职信息技术“金课”实践。通过融合思政元素,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金课”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于立德树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其中工作目标指出“要打造一批示范‘金课’,深入推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工作平台、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1]。由此可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金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金课”建设标准

“金课”一词最早是2018年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即将“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吴岩司长提出“金课”的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

(一)“金课”的高阶性

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学习不应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还应该在信息处理、合作学习、数字化学习、综合素养以及思政化的价值理念等方面有所提高。

(二)“金课”的创新性

创新性表现在4个维度:(1)教学素材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素材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更新迭代,紧跟时代步伐;(2)教学形式体现在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学形式不应该仅仅以讲授的形式,应该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学形式选择总体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给予学生更多互动和成长的空间;(3)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该只是统一的标准,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4)评价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评价和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金课”的挑战度

挑战度是指课程任务设置具有一定难度,任务难度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达到新的高度。任务挑战度的提升可以增强学生完成任务时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的梳理

(一)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明确学习模块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4个方面[3]。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学校特色、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确定了12个学习模块。学习模块分为3类:第一类为新技术介绍,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人工智能、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共5个学习模块;第二类为素养提升,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信息安全,共3个学习模块;第三类为技能学习,包括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数字媒体,共4个学习模块。

(二)根据学习模块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二次开发思政素材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范畴。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和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中12个学习模块,挖掘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开发思政素材,见表1。

第一类学习模块是新技术介绍。思政素材的二次开发应将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典型事例、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数字强国案例、中国5G技术发展案例、纪录片《大国重器》等素材融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第二类学习模块是素养提升。思政素材的二次开发应将网络安全案例和网络法律法规等素材融入学习内容,唤起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教学设计时将“学习强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学习平台推荐给学生,拓宽学生学习路径,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第三类学习模块是技能学习。思政素材的二次开发应将国际赛事、航天史、国内外重要时事、中国古建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转换为学生技能学习的素材,在进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奥运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重要精神,培养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四、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高职信息技术“金课”的实践——以《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为例分析

(一)素质目标升级为思政目标,做高阶性的“金课”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体现“金课”的高阶性,见表2。在《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课程中,将素质目标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形成思政目标。(1)通过了解澳门回归以及25周年以来澳门的发展,学生能够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2)通过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提高学生思想站位,以全球化的视野和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二次开发课程素材,做有前沿性、时代性的“金课”

课程素材作为课程的载体,体现“金课”创新性中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邀请函制作》的课程属于第三类学习模块下文档处理模块的学习内容。原有教材以“公司年会邀请函”为素材,存在教学素材陈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的挖掘,升级以“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为素材,充分体现了课程素材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将教学素材与中国的政治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做有先进性、互动性的“金课”

课程形式作为课程的框架,应该体现“金课”创新性中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体现“金课”的挑战度。《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课程采用以任务驱动法为教学形式。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创设情境、任务布置、协作学习和学习评价4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在《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课程中,以《七子之歌—澳门》的视频作为课程导入。该视频生动地展现了澳门几百年的沧桑历史和中华民族对命运的坚韧抗争,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深厚热爱,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整个课程营造出以“澳门回归”为主题的浓郁学习氛围,从而为后续邀请函制作的学习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2.任务布置,激发挑战欲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为主题邀请函制作的任务。邀请对象为外交代表、澳门社会各界人士、普通市民代表、国际友人、青少年代表等不同类型的人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类型的人群,并根据此类人群的年龄或身份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3.协作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不同人群个性化的“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加以“脚手架”的支持。

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是主体地位,教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设计与制作,见表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4.学习评价,提高课堂互动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应该体现“金课”创新性中多样性和综合性。学习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课程中学生评价分为两个方面:(1)组内协作学习评价,此评价是针对协作学习的形成性的评价,占比为60%;(2)小组作品评价,此评价是针对协作学习的总结性的成果评价,占比40%。学生评价在两方面评价的基础上又分为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两个维度占比均为50%。

(四)课程成果形式多样,做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的“金课”

课程成果是学习任务的产出,应该体现“金课”创新性中学习结果探究性和个性化。《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邀请函的制作》课程中课程成果是针对不同类型人群的年龄特点、文化背景而设计的邀请函,课程成果风格不一,形式多样。例如,针对青少年的邀请函,在邀请函背景设计时以青春的风格为主;针对国际友人的邀请函,在邀请函背景设计时加以彰显中国文化的中国元素,邀请函的文字采用中英双语,便于国际友人理解。

(五)多维度课程评价,做多样性、综合性的“金课”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形式、学习结果、学习评价的综合评价,应该体现“金课”创新性中评价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课程评价不仅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形式、学习结果、学习评价的综合评价,而且是对以上方面进行再设计和再提高的重要依据,最终形成教学设计和评价的闭环循环。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应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打造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高职信息技术“金课”。通过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有扎实的技术技能、有浓厚的爱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2023年度校级科研计划一般课题《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数字化转型的研究》(项目编号:BJCZY2023C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质量观”演进[J].北京教育(德育),2024,(04):37-42.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李丹.新课程标准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困境与路径探究[J].中国标准化,2024,(08):234-239.

[4]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