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12-13 00:00:00沈天荣
公关世界 2024年22期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将非遗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留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文化传播;教育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将非遗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是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创新,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留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以下是对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非遗融入的现状分析及探讨。

一、现状分析及探讨

(一)教材内容的增补

在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实践中,教材内容的增补已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推广的重要途径。部分院校已开始在汉语教学等教材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如《发展汉语》《汉语教程》等,它们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为留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非遗的机会。然而,由于课时和教学计划的限制,这些教材在非遗文化的展示上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材编写者和教育者需要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将其更系统地整合进教学内容中。这不仅涉及对非遗项目的基本介绍,还包括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传承方式等深层次内容的阐释。教材内容的增补应具有针对性,考虑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选择与他们文化背景相契合的非遗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1]。

同时,教材内容的增补也应注重互动性和多媒体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开发在线教学资源和应用程序,为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学习途径。此外,教材内容的更新性也至关重要,应及时反映非遗文化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确保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

课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使非遗文化的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教师们正积极探索和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相结合。3D影像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技术,教师可以将非遗文化的展示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转变为三维立体,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都能获得更加直观和深刻地体验。例如,在介绍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时,学生不仅可以看到精美的剪纸作品,还可以通过3D技术观察到剪纸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尝试自己动手剪制。在讲解中国传统戏曲时,VR技术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古老的戏台之上,近距离观看戏曲表演,感受戏曲的韵味和节奏[2]。

此外,教师们还需要注意技术的合理运用,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精神的传递。因此,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同时,教师们还应该注重非遗文化的内涵挖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哲学和价值观。

(三)新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的崛起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和传播途径。这些平台以其直观、生动、易于分享的特点,迅速成为年轻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信息获取渠道之一。留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能够快速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形式的便捷性和吸引力,使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海量和质量的不稳定性,也给非遗文化的准确传播带来了挑战。因此,教育者在利用新媒体进行非遗文化教学时,需要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首先,教育者应当具备筛选和甄别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推荐权威、准确的非遗文化资源,避免误导性信息的传播;其次,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如在线讨论、主题分享等,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来,如制作自己的非遗文化短视频,分享非遗文化的学习心得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

(四)实地体验的机会

实地体验作为非遗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高职院校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机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留学生得以跨越书本知识的局限,直接置身于非遗文化的真实环境中。例如,访问民俗村不仅使留学生有机会观赏到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过程,还能与手工艺人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观看传统戏剧表演则能够让留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内涵。

这种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方式,极大地加深了留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促进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留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所获得的直观感受和深刻印象,往往比课堂教学更加持久和深刻。通过触摸历史的痕迹、聆听传承人的故事、参与传统的节庆活动,留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感知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然而,要充分发挥实地体验在非遗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体验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可以根据留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实地体验方案,使体验活动更加贴近留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对于学习设计专业的留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观传统工艺作坊,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对于学习表演艺术的留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参与传统戏剧的后台工作,体验戏剧表演的台前幕后。

(五)主题交流活动的举办

主题交流活动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为他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讨论非遗文化的平台。通过精心策划的文化沙龙、专题讲座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留学生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

这些活动通常围绕特定的非遗文化主题展开,如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民间艺术的创作技法、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演变等。通过主题化的探讨,留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对非遗文化的整体认识,从历史渊源到现代传承,从艺术形式到文化内涵,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主题交流活动还能够帮助留学生建立起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中,留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观点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性和交流能力。这种跨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对于留学生在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

二、改进措施

(一)教材内容的丰富与更新

为了丰富和更新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的非遗文化教材内容,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首先,组建一支由非遗专家、教育学者、教材编写者以及文化实践者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与修订工作,以确保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其次,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补充资源,如非遗文化专题手册和在线互动资源库,这些资源应包含多媒体元素,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同时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此外,建立教材内容的持续更新机制,定期整合非遗文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实践案例和政策导向,确保教材能够及时反映非遗文化的发展动态。同时,强化实践与体验教学,通过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模拟体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最后,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辩论和创新项目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应用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通过这些措施,高职院校能够为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更新且富有实践性的非遗文化学习平台,不仅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为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全球共享做出积极贡献。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提升

在提升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非遗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在非遗文化教学中能够利用线上资源、3D影像、虚拟现实(VR)等先进手段,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此外,鼓励教师投身于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尝试将非遗文化元素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寻找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可设立教学创新基金,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实施创新教学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非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非遗文化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三)利用新媒体传播非遗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来推广和传播非遗文化。首先,建立官方的非遗文化新媒体平台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发布权威且高质量的非遗文化内容,而且能为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官方渠道,增加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此外,与国内外知名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可以有效推广非遗文化内容,提升其在留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使非遗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广泛地传播。

同时,教育学生如何辨识新媒体上信息的真伪,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是新媒体环境下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研讨会,教授学生如何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分析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此外,鼓励留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新媒体内容创作,如制作短视频、撰写博文等,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能加深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深化非遗文化的实践体验

为增强留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各类非遗文化机构和传承人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留学生开拓更广泛的实践平台,使他们有机会直接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各种活动中,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节庆、戏曲表演等,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技艺,在文化互动中体验精神。

为进一步提升实地体验效果,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建立学分认定机制,鼓励留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思考,将体验成果转化为学术报告或创意作品,以此作为评估和认证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通过这些措施,实地体验不仅成为留学生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提升和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

(五)丰富非遗文化的主题性交流

为进一步提升留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体验,高职院校应定期策划和举办多样化的非遗文化主题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文化节庆典、艺术展览、学术讲座和专题研讨会等,旨在为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留学生不仅能够观赏到非遗文化的实物展示,还能与非遗传承人、学者和艺术家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从而获得更为深入的文化洞察。

同时,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中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归属感。通过实践参与,留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非遗文化,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此外,留学生在活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成为非遗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

结语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的非遗文化融入将更加深入和广泛。这不仅有助于留学生全面理解并体验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为非遗的传承与全球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非遗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不断深化,以期看到更多留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高迪.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留学生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4):128-132.

[2]李苏苏.非遗融入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1):44-47.

[3]陈浊,吴寒天,吴雪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知识职能与文化使命——以留学生“非遗”传承教育项目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4,(06):19-25.

[4]李红,张华.高职院校留学生非遗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4),44-49.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