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构建

2024-12-13 00:00:00钱蔡垚
公关世界 2024年22期

摘要: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承载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诚信不仅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成为衡量公民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诚信意识是塑造健全人格、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对当前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诚信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构建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品质的塑造

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道德素养的鲜明体现[1]。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除了与个人的诚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之外。诚信为日常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始终坚守诚信原则,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压力,做到言行一致。这种自我约束的养成,不仅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也会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为将来的职场生涯埋下伏笔。大学生活中,为解决问题而需要具备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的大学生们,面对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通过诚信教育,大学生能够学会在道德层面上审视自己的行为,坚持正义原则,勇于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这种正义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还有利于社会道德新风的培育和发展。

(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是国家新一代的希望,也承载着国家的明天,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诚信教育必不可少。诚信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大学生如何诚实守信,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到社会影响。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行为,不管是对交通规则的遵守,还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都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诚信教育,大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应尽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诚信教育中,大学生们更是身体力行。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无论是公共场所的秩序维护,还是网络空间的文明交流,都将作为大学生公民素质与道德的反馈。他们也将就社会公益作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正能量。此外,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方面,诚信教育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作为未来的公民,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他们的必修科目,必须尊重并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诚信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可以引导他们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诚信一直被多次强调,不仅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诚信教育对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帮助,而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诚信教育。通过系统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对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懂得了诚信与个人品德、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这样的认识,既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又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剖析

(一)个人原因

首先,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意识的主动培育。诚信教育的成功实施,需要实现“知、情、行”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并非仅仅依赖于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付出努力,形成合力。当前,虽然众多学生对于诚信教育的相关内容均有所了解,但却未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具体而言,一方面,大学生往往是被灌输式地接受诚信教育,本能地抵制与反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过于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方面未能下足功夫。

其次,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趋利从众心态也导致了道德迷失的现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多元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显著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可能会感到迷茫,从而不自觉地选择从众。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他们往往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而忽视了诚信道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构成了挑战。

(二)家庭原因

在我国家庭教育实践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尤为明显。由于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过度追求分数与成绩的观念广泛流传,众多家庭将子女上大学视作改变家庭命运的关键途径,因此,家庭教育中的其他要素往往为上大学这一目标所让步。这种倾向导致了对孩子德育教育的忽视,日常行为规范的缺失以及矫正不足,使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德育培养时期。此外,家庭教育本应强调言传身教并重,然而现实中却往往仅停留在口头教育层面。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不诚信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如“贪图小利”“吃亏便是老实”等。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和错误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诚信”这一重要品质产生误解。因此,必须正视当前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素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学校原因

诚信教育是一项最基础的内容,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诚信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于其他方面的道德教育,关于诚信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2]。一方面,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未能对诚信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导致诚信教育的往往由各媒介各行其是地推进,从而使诚信教育的成效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诚信教育的外部资源亦未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利用。仅凭借高校所在地的相关教育基地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诚信教育需求。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使学生以平等的身份更加积极地参与自主探究,将网络实践融入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通过网络平台推动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四)社会原因

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直接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优劣的深刻影响。首要问题在于多元文化思潮所引发的消极影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趋利主义、精英主义等多元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不断地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这些思潮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对其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信仰危机的出现,进而破坏主流价值观。大学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大学生可能采取各种手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诸如“不知知网翟天临”等事件的发生,即这一现象的典型体现。当前社会中,由于失信投机行为而获取利益的个人和组织,往往未能受到应有的惩处,这无疑给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消极的示范,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构建

(一)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1.诚信是道德规范,调整人与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要增加诚信教育的占比与教育效果。要从底层逻辑出发,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诚信、守诚信。

2.积极参加实践,自觉践行诚信

实践是人们主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唯有将诚信认知、信念转化为具体行为,才能将诚信这个抽象概念外化于行,诚信观念的价值在于其被广泛遵守和切实践行。实现行为化是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追求,为诚信的实践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应精心设计周全且具备高度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案,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从而有效促进廉洁教育的深入开展与显著效果。

(二)家庭环境改善

1.建立示范家庭廉洁教育工作机制

家庭教育在孩子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家庭中,家长通过自身的良好行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诚信品质传递给子女,这构成了家庭诚信教育的主要实践路径。家长所展现的诚信行为和高尚品质,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同时,在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进程中,家庭间的示范效应亦不容忽视。高校通过建立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诚信评价体系,有效动员家庭力量参与诚信教育。在此基础上,评选出表现突出的优秀诚信家庭,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这些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其作为广大学生家庭中的诚信楷模进行广泛宣传,以期形成更为浓厚的诚信教育氛围。

2.诚信教育融入优良家风

家长要守诚信,做榜样,言传身教。平等相处,坦诚相待,让学生感受诚信力量。同时,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多鼓励肯定,引导不足。家长要勇于担当,营造融洽宽松家庭氛围,统一教育标准,避免双标行为。让学生认识不廉洁的严重后果,树立廉洁观念,健全人格。不当行为避免当众批评,保护学生自尊心。

(三)高校多方拓展诚信教育载体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要切实抓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阵地作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地发挥在教育大学生廉洁从政的进程中。高校应深化廉洁教育的改革创新,优化思政课堂内容与方式,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首要任务是筛选贴近现实、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廉政教育应贴近学生生活,便于理解和实践。同时,应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干部提出更高要求,确保教育实效。

诚信教育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进生活化、具体化、实际化。教师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诚信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和情感,实现教学方式创新。结合灌输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坚持灌输式与启发性相统一,以启发性教育为重点、以启蒙式为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教育工作者应科学使用灌输法,坚持理论灌输和事例启发,使其与时俱进,增强效果。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大学生廉政教育的思想、观念强化,不仅停留在理论理解和规范要求上,确保廉洁从政行为得到落实。张岱年老师强调道德行为在现实中的重要性,道德既是行为准则,也是准则在实际行为中的体现。高校教育需从教学理念到实践调整转变。诚信教育与精神文明实践、思想品德修养课、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宣传诚信重要性,讲解案例,让学生认识失信后果,内化诚信观念,走向光明人生。

2.积极促进各种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1)积极开展校园诚信主题活动。诚信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融入各个环节。通过多形式的活动,如无人监考能力测试,培养大学生诚信。良好的校规、校训对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理想和诚信意识至关重要。宣传大学诚信时,应注重舆论导向的亲切性,从身边小事入手,增强说服力。

(2)加强廉洁从业教育。大学生的诚信认知需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因此学校除课堂教育外,还应组织主题班会、征文赛等诚信教育课外活动,强化诚信认知,提升诚信意识。同时,优化校园环境,培养诚信理念,包括高效课堂、诚信文化活动及师生诚信行为示范,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

3.有效利用新媒体教育的新阵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必然会出现诸多诚信问题[3]。校园文化构建、传播与影响中,新媒体地位至关重要。新媒体时代,应利用网络教育优势,提升效能,推动廉洁从政教育深入,确保实效。在此过程中,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也需新媒体参与。网络作为廉洁教育新手段,不仅限于教育领域。通过新媒体渠道,可创新传播教育方式,贴近学生需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解决思想与实际问题。

(四)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教育机制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句论述表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德规范需机制约束。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条例,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教育与法规应相辅相成,共促诚信素养提升。诚信社会建设需以法律为基础,违法必究;其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网络诚信。可加大网络诚信教育宣传力度,结合多媒体,使诚信教育融入生活各方面。

结语

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以诚信为基础,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家长也要和学校一起努力,共同培养家庭廉洁教育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本文系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以无锡为例》(课题编号:20036020099WS2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晖.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9):46-48.

[2]李棘,牛玉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立体化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31-32+35.

[3]陈雪珍.网络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探讨[J].中国报业,2018,(24):25-27.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