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大学书院制下资助育人体系的成效研究

2024-12-13 00:00:00周迎港
公关世界 2024年22期

摘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支撑;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2022年3月,“H”大学进行了全员书院制改革,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实现全员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书院制改革;资助育人;实施策略

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和系统工程,是加快推进书院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座谈汇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H”大学书院制资助育人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

一、“H”大学书院制改革下资助育人体系的基本情况

2022年4月,“H”大学成立15个书院,是在承袭古代书院“德业兼修、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西方住宿学院“导师制、选课制、分工制”专长,采用“学院+书院”双重管理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书院主要负责学生工作,具体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学、学生奖惩、学生资助(助贷勤补)、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引导、学生组织建设、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等。

2022年10月,“H”大学书院制实行属地化管理,即按照书院宿舍楼栋管理学生,一方面有利于书院思想政治教育,把辅导员设置在学生社区;另一方面对资助育人、精准扶贫起到突破性的进展。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在各个学院,由学院建立奖学金评定工作小组,根据学生成绩、品德评定结果等开展;学生的“助”“贷”“勤”“补”4个模块已完全由属地书院负责。在国家助学金方面,先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书院楼栋(层)组建不少于学生总人数10%的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宿舍楼栋学生对舍友和周边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更为了解,有利于后续国家助学金的评选与育人帮扶。国家助学金主要根据学生困难等级分一档、二档,开展国家助学金的评定需要书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档。在临时困难补助方面,针对河北涿州暴雨洪涝灾害等重大灾害,学校专门设置了补助专项,同时,针对学生日常突发的一些本人和直系亲属的临时困难补助则由书院负责审核后提交至学校进行审议,补助的金额由具体情况而定。随着信息化升级,2023年以来,学生的助学贷款回执,凡是国家开发银行的,只需要在系统中按照要求提交。非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的,仍然需要辅导员收集纸质材料,交至学校盖章后,回传当地银行等部门。对于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学院、书院、机关部门均有组织招聘、管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生活补助等相关的发放,仍以书院为单位。

二、完善资助与育人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由“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资助育人原则

书院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首要任务是应该解决哪些问题?“H”大学采用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奖学金等途径,主要为无偿“输血型”的资助手段。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缓解学生的生活困境,但由于资助资源的有限性,从长期来看,并不能充分解决受助学生普遍面临的成长意识薄弱等问题。随着“H”大学书院制改革深入开展,在实施国家扶助政策方面,“H”大学主张“输血型”转为“造血型”“发展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创造“造血型”资助项目,发展型资助具有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精准性、实践性的特征[1]。通过提供勤工助学职位和建立就业实习平台等途径,在资助和受助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磨练意志、提高素质和发展能力。例如,通过“‘H’大学微资助”微信公众号,审核校外招聘的兼职岗位,定时发布校外合作企业和小微型个体户的兼职;学校后勤保障部门与“Y”书院、校内第一食堂建立联系,为书院贫困学生争取到一笔助学金,并使学生获得在校内食堂兼职、免费用餐及经济报酬。始终围绕着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资助实践,达到“造血型”的育人效果是资助育人的根本。

(二)求实性,树立“精准资助”的工作原则

教育公平的落脚点在于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失学[2]。精确资助要求将资助教育的所有资源科学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将“大水漫灌”转变为“精确滴灌”,从而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准确把握资助育人机制的求实性原则,以真实的贫困情况作为评议标准,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以现有的应用资源作为出发点,杜绝空谈,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观察、关心、走访,不做任何形式上的工作,避免仅限于形式上的工作,不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而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群体对于消费的侧重点问题,有些学生注重饮食与学习,平日里花钱对待吃饭、学习消费较高;有些学生注重衣着打扮,因为想买一件漂亮衣服,省吃俭用半个月,这些心理上的问题更离不开辅导员的关注。同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学校可以运用互联网手段和大数据思维,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全校学生的在校消费情况,例如,复旦大学通过学生校园卡在食堂消费的情况进行精准资助,实施个性化资助方案。各个书院在假期开始前一周均会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走访工作,实地调研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心理情况等,将国家、学校的资助情况告知父母,更好地实现精准资助。

(三)评议的民主性与资助的得体性原则

教育部明确表示,“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的内容,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甚至很细致地提出,要避免大张旗鼓地发放款式相同、规格统一的资助物品,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H”大学各书院坚持以“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了解学生经济状况,确保问题得以提前解决。各个书院会指定由楼栋班长、学生干部、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代表、辅导员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彼此相互合作,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出现专制化现象。尤其是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给予学生的资助资源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单是凭借书院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收集多方资源和意见,进行民主讨论,打造公平、公正的资助环境。得体的资助也是一次“爱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资助,并将温暖的逻辑继续传递,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感恩之心。

三、书院制下资助与育人结合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策略

(一)强化正向引导,树立相互结合的发展理念

科学的资助方式和育人理念是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书院应准确把握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将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通过“扶困”与“扶智”相结合、“扶困”与“扶志”相结合[3],确保贫困大学生的多向发展。资助体系的构建,不仅是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还应从心理和精神层面进行鼓励,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志向。(1)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导向作用,积极挖掘受助学生优秀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典型示范效应。更加注重发挥困难学生的主体作用,邀请学生参与相关资助育人项目,提高学生自助、助人的意识和能力;(2)及时对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排查、疏导。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着自卑、敏感的心理问题,资助者则是采用对应的干预措施,在关爱与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发展模式。书院各楼栋每个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困难学生的专题会议,及时完善和优化对应的工作制度;(3)书院要将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始终贯穿始终,通过“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我的梦想”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主动弘扬学生的自强精神,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学校、书院应组织学生每年到校外企业开展参观和实习,近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气息,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上进心。

(二)注重精神育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构建离不开思政教育,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程序的公平性、合理化,还要格外重视对育人工作的优化,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书院文化建设中,注重融入资助文化培育的相关内容,坚持教育与资助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理念。(1)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院评议和完善资助流程时,确保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平等对待,书院应定期组织一些关于诚信的主题征文活动、讲座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建立贫困大学生在校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学生的贷款、还款情况纳入校园征信管理系统中;(2)自强教育,贫困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的形式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收获,更容易激发他们的自强精神。为此,学校设置对应的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员助理、辅导员助理等岗位,通过岗位实习,让学生具有更为明确的工作思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在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形成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3)加强学生日常品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校。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如:“建军日”“国庆日”等,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将国家扶贫政策更好地宣传给广大学生。

(三)创新资助育人思政教育的实践方式

资助育人始于资助,成于育人,不能搞资助、育人两张皮。(1)发挥学校基金会、校友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广泛争取企业和校友的爱心捐赠,以设立社会奖学金等方式扩大资助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也将其与项目资助相结合,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和强化教育目标;(2)资助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认知需求,准确把握实践模式是否高效且实用,充分体现帮扶的育人功能。为此,学校、书院需搭建良好的资助育人平台,通过设定课程,教育、引导,书院组织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帮助;(3)创新校园活动,通过公益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也应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形成社会、学校和学生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书院要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鼓励他们积极踏入到社会活动中,结合生产实习与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岗位,在满足学生物质需求的时候,也能强化学生的精神素质;(4)聚力职业教育,书院、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专业、职业活动,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决策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书院辅导员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自我,制定更加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生涯规划。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求职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四)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

1.育人效果不佳

从当下的调查情况而言,“H”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育人效果有待提升,例如书院组建评议小组,尤其是新生的评议小组,部分班级学生积极性不强,成员结构的分布不均匀,无积极报名学生代表。虽然整个过程极为公平、透明化,但是并未考虑到育人的重要性,一味强调单项的帮扶工作,学生仅仅是获得物质上的帮助,并未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引导。

2.外界帮扶明显,学生缺乏内在动力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该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缺乏内在引导力,导致最终的育人效果不够理想化。一方面学校所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类型不够多样化,且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图书馆管理员、行政助理等,本应该对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着重培养,但是学生在这些岗位上只承担着整理、文件复印等工作,无法得到深度的资助锻炼机会;另一方面育人的实效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申请助学金时的学生都会谈到要回馈社会,但是实际校园生活中仍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书院或者学生资助负责部门应该统筹起困难学生志愿服务校园、社会的队伍,让每个贫困学生的内心都留有感恩的心[4]。

结语

资助育人体系的建立对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资助本身就是育人的体现形式之一,而思政工作的开展也为育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资助以教育为导向,以育人为目的,担负教育功能,才能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为此,“H”大学在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为书院制模式下的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本文系海南大学2022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书院制下资助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hdxgkt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彦天.书院制模式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以宁夏大学博雅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13):41-44.

[2]卞学愚,王朱丹,孙立锐.书院体制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设计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213-215.

[3]刘畅.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特色活动的实践探索[J].时代报告,2020,(10):160-161.

[4]曾庆璋.建构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3):72-73.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