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陕西为例,就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岗位需求及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包括基本写作技能、专业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与批判能力,以期使地方高校写作教育更加贴合现实需求。
关键词:就业导向;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写作能力
引言
中文写作能力一直是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何使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及应用性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围绕这一论题,以陕西省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为例,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析,以期得出相应结论,使地方高校写作教育更加贴合现实需求。
一、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首先,对近100名已经毕业的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收回调查问卷92份,其中本科毕业时间10年以上的为1人,5—10年的为1人,1—5年的为44人,1年以下的为46人;毕业之后从事的岗位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教师、行政、其他、文案策划、编辑及求学深造;目前从事的岗位由多到少依次为教师36人、其他25人、行政人员16人、求学深造9人、文案策划4人及编辑2人;从事时间最长的工作依次教师34人、其他28人、行政人员19人、文案策划与求学深造均为5人、编辑1人。由此可以看出,被调研的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依旧以教师、行政为主,与专业关系不甚密切的岗位也占重要比例。
再次,对近200名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收回调查问卷192份,其中准备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为中小学教师的有128人、政府行政为29人、其他为14人、没有规划的为11人、影视传媒为10人;学生来自陕西其他市县的有108人、其他省会的有50人、西安的有23人、北上广深等其他一线城市的有7人、新疆、西藏等西部省会的有4人;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地域依次为回自己家乡的有86人、留西安的有57人、各地方都可以的为27人、其他地方、北上广深等其他一线城市及新疆、西藏等西部省会的分别为9人、8人和5人;对合同制工作的接受程度依次为接受139人、不接受31人、都可以的为22人;对自由职业的接受程度提问依次为接受149人、不可以的为29人、都可以的为14人。可见,在校中文专业学生生源多来自陕西本地及周边省市,就业地域也多倾向于西安及回生源地,就业岗位意象也多以教师、政府行政等较稳定的岗位为主,但在校学生对合同制工作与自由职业的接受度也较高。
二、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岗位需求分析
首先,以某地方高校的应届生招聘会为例,此次参与招聘的单位共有105家企业,与中文专业相关的招聘单位大概有30多家。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主要有:教育培训机构、网络与媒体、人力资源与行政岗,而这些招聘单位对相关岗位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具体分别为:
教育培训机构招聘岗位主要招聘文科类相关的培训教师或者教育行政人员。培训教师主要职责是承担学员的教育教学任务;行政人员则主要负责日常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以及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岗位要求学生有过相应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有教师资格证的学生优先。教育行政人员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善于沟通与表达,并且熟悉相关的办公软件。
网络与媒体岗位侧重于广告新闻专业,对本专业学生的招聘诉求不高,本专业主要以招聘编辑为主,主要负责采编、撰写、编辑、策划以及约稿工作。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厚文字功底,较强内容策划能力、丰富的编辑与采访经验,此外还需要学生了解一些行业知识[1]。此外,针对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在校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已经毕业的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研究组还对目前各地域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及行政公务人员招聘信息进行了搜集与整理。经过整理与分析后,发现目前国家事业编制或者公务员编制的招聘一般均需要进行笔试与面试两轮基本的测试后予以聘任,但是在这两轮测试中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写作能力考核的内容并不多见,其中笔试部分主要是涉及一些专业知识的考核,而面试则主要是涉及一些业务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考核,但是这些内容的考核都是建立在文字表述或者语言表述的基础上,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基础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写作能力的基本构成[2]。
三、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现状
(一)基础薄弱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素质与能力不达标主要是由于写作基础薄弱,单纯依赖于高中阶段所掌握的写作基础水平,根本不能满足未来就业岗位对于写作能力的要求。而且高校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基础要求并不高,甚至部分学生文字功底不可言喻,再加上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忽视文字基础与文化课程学习,致使写作水平与能力提升遥遥无期。如此一来,教师对于写作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根本无法制定统一的中文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标准,使教学难以有序开展。
(二)方法固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方式方法始终固化单一。教师依旧沿用单一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以侧重教材理论知识讲述,而忽略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不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在整个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忽视对于学生的引导,而且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传统的“大学写作”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大多注重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致传统的写作教学与学生的期待产生一定的距离[3]。
(三)训练断节
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实际上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过程,需要坚实有力的中文基础,更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地训练与沉淀,写作训练拥有延续性是中文专业学习的显著性特征,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许多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写作训练严重断节,缺乏连续性,随机或间断式的写作能力培养与训练,导致写作基础无法充分强化,更遑论写作理论知识积累后应用于文学写作,以此提高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
(四)内容不妥
大部分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教师主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以固定写作模板与要求传授写作经验,大大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与AI 技术交汇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挑战[4]。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优化传统写作能力培养方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AI进行写作的能力。不仅如此,写作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缺乏实用价值,自然也难以适应文字写作工作要求。此外,一些中文专业写作课程课时安排较少,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连续时间无法于有限课堂时间之内合理安排,常常顾此失彼,如此一来多数教师便会将侧重点放置于理论教学层面,而学生训练环节被严重压缩,从而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受限[5]。
四、就业导向下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写作能力要求
(一)基本写作技能
基本写作技能是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所有岗位只要涉及写作,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学生应具备正确的语法和拼写能力,以保证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学生应掌握合理的段落结构和逻辑思维,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此外,虽然AI已经能够较为简洁合理地进行文章的撰写,但是对于具体情境和写作内容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还应该注意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学会用符合情境且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最后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避免篇章杂乱无章。
(二)专业知识的运用
在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过程、日常的教案撰写过程;行政文秘人员撰写公文材料过程;其他行业的编辑进行文案撰写等工作中都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应对文学、文化等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与写作相关的工作中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学生应熟悉行业文章写作的规范和要求,能够按照行业文章的格式进行写作,并运用合适的引用和参考文献。此外,学生还应了解当前社会和行业的热点问题,能够在写作中融入时事和实践案例,使文章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写作中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思路。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需要在写作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AI的发展使基本的写作能力并非无可替代,而创新能力是AI所无可替代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能够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思辨能力与批判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在写作中能够深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多重含义和内涵,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批判能力则是指在写作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需要在写作中注重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学生应该注意批判能力的培养,要学会评价不同观点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判断和建议。
五、中文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研究中小学写作能力培养的衔接和延展性
深入了解中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便地方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学能够与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有效衔接。分析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写作能力的发展轨迹,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加强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确保地方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学与中小学阶段的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分析中小学与大学写作教学差异:对比中小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在写作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的差异,找出衔接点;(2)建立衔接性课程体系:在中文专业课程中设置衔接中小学内容的过渡课程,帮助学生从中小学写作平稳过渡到大学专业写作;(3)延展性内容开发:除了基础课程外,可以设计一些进阶课程或实践项目,如文学创作、新闻采编等,让学生在中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写作技能。
(二)设置对应社会岗位需求的目标写作培养课程模块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与职业相关的写作课程模块,如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商务写作等。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写作的实际需求和技巧。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
(1)课程模块设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针对性的课程模块,如公文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媒体运营等;(2)校企合作教学:与企业合作,开设企业定制课程或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行业写作规范与技巧。
(三)全方位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基础写作能力的训练,如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基础技能强化:加强语法、修辞、逻辑等基础写作技能的训练;(2)创新思维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写作深度和广度;(3)多读多写: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素材;同时加强写作实践,如日记、论文、报告等;(4)写作技巧传授:开设写作技巧讲座或工作坊,传授学生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四)重视社会实践场景的创设
创设与职业相关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写作练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和经验。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撰写论文、发表文章等,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校内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写作实践平台,如校报、校刊、新媒体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2)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媒体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写作项目;(3)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项目,如社会调查、新闻采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写作能力;(4)模拟职场环境:通过模拟职场环境,如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公文写作等,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写作需求。
结语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其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为例,就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岗位需求及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最终认为,在就业导向下,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包括基本写作技能、专业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与批判能力。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 2022年度课题《就业导向下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GH22Q2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文敏.高中新手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2]姜德照.思维切换在文秘写作过程中的应用[J].应用写作,2023,(03):4-7.
[3]陈运贵.新文科视域下“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1):7-9.
[4]周建新,杜峻沨.全球竞争视野下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机遇、挑战和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4,(02):1-15.
[5]沈冬娜,金田妮.新文科视域下创意写作人才胜任力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23,41(05):97-102.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