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策略研究

2024-12-13 00:00:00何文文
公关世界 2024年22期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压力及其心理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就业焦虑是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主要由社会、家庭期望以及个人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引起。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心理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宏观环境、教育政策及个人因素等均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心态。高职院校应提供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和心理辅导,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家校沟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减轻就业焦虑,提升就业信心,培养应对就业市场挑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心理策略

引言

在当前就业市场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面临显著的就业压力,其中包括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和对技能不匹配的担忧。为有效疏导和化解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压力,高职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促进他们成功融入职场。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性

(一)就业焦虑影响了就业状态

焦虑是由挫折引发的,常伴有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情绪状态。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体验。成绩好的学生担心找不到称心的工作、成绩不好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等。本研究发现,56%的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期望的种种压力;47.3%的学生对找工作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通常,适度的焦虑可以产生动力,驱使个体去努力弥补不足,提升自身能力和竞争力。当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低时,会使人陷入一种低效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大学生会出现厌恶性刺激、处事能力低、焦虑心理等,从而导致在面临就业时出现的消极状态[1]。

(二)积极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生的就业观念包括对工作的认知、对职业规划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许等方面。这些观念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求职策略,从而直接影响其就业结果发展。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能够激励学生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求职过程中。相比之下,持消极就业观念的学生往往容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关键

在现代职场中,除了专业知识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面对高学历就业群体的竞争时,他们应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就业压力。良好的心态、积极的认知、稳定的情绪、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有助于高职生理性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更容易获得职场的认可。

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强相关培训,也要学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学校还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来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心理健康是就业成功的基础保障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就业则是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健康的心理是保证学生全面展示自己德智体美劳各类能力的前提。根据实践经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高职学生更容易适应职场环境,相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往往会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无法有效应对遇到各种困难,影响其职业发展。学生就业需要良好的自我统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挫折应对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例如,就业为导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

二、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探究

(一)宏观环境因素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毕业生就业心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宏观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总体趋势,但不确定性的增加使经济发展面临压力。会导致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变得更加谨慎,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2)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劳动市场剧烈变化同样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造成影响。随着职业技能需求的快速变化的不断涌现与消退,学生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加剧了就业心理的不稳定。这种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劳动市场需求发生剧烈波动,高职学生必须迅速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3)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宏观层面上也对学生的就业心态产生了影响。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而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未明显增加,导致更多学生面临直接就业的压力,直接影响就业心态;(4)就业政策的导向性也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并完善就业促进机制至关重要,但政策的具体执行效果,尤其是如何精准地落实到高职学生个体,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5)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一个重要宏观环境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一方面,专业设置在高职教育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关联到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高职院校通常会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者过于传统,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可能会因此受限。一个专业如果长时间没有更新其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技能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职业选择,造成就业压力增加。

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就业过程中。本研究发现,20.7%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不确定应该选择何种职业路径。高职院校如果能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与生涯职业规划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与方向,合理规划职业路径,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发展,从而减少就业过程中的迷茫[3]。

(三)个人因素

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职学生就业的基石。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经历获得充分的专业训练,掌握行业内需求的核心技能,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例如,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路设计和故障排除技能,往往能在求职过程中展现出较高的自信,减少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本研究发现,11.3%的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未来的工作。如果学生感觉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以满足行业标准或者与最新的技术发展脱节,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担忧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不足。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心理策略

(一)调整学生就业认知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面对当下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理性平和,这是所有毕业生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适当降低就业预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疏导学生不良情绪

学生们在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时,常常会经历焦虑、失落等一系列消极情绪,高职院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教授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接纳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情绪。明白消极情绪是人类应对压力的一种自然反应,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将其视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其次,可以引入正念训练和放松练习来帮助学生调节这些情绪。正念训练教会学生如何留在当下,观察自己的思绪而不做出评判,来减少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最后,当学生感到自己无法独立控制这些情绪时,应鼓励他们寻求心理支持。

(三)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和职业发展压力的背景下,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在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做出努力,深入了解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困惑,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例如,利用人格测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使他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其次,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职业志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计划。鉴于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通用的就业指导方案往往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因此,通过深入的个性化辅导,为不同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针对性服务;除了职业规划和个性化辅导,高校还应当注重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研究指出,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加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互联互通,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充分了解,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提升抗压能力。

(四)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指导学生积极面对各种就业挫折,并通过案例分析、认知调整、情绪放松、行为训练等方式传授应对挫折的技巧,帮助学生尽快从挫折中走出来。在就业过程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不必要的挫折产生,引导学生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分析自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就业环境,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传递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提高抵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他们就业难题的核心策略。为此,高职院校需要集中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校园环境中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从而提前适应未来职场中的各种压力。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还能显著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也应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学校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引入更多的专业实践课程和企业见习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通过强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引入多元功能性社团、创新创业中心、个人心理辅导、就业咨询服务和成长生涯规划等[4],顺应就业能力发展趋势,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多维度心理策略的落实,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和家庭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构建积极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是每个教育机构的重要责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职业生涯的平稳起步。通过合理的教育和引导,不仅帮助学生克服就业的初期困难,还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最终,这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和社会责任。

四、未来发展的影响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中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化就业服务

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更加深入地整合进职业指导服务中,实现对学生就业需求的高度个性化和精确匹配。根据学生的教育特点提供定制化的职业规划建议。比如,利用先进的算法实时追踪行业发展动态,识别新兴职业领域,并预测未来的劳动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分析往年的就业数据的经济趋势,预见到哪些技能将会受欢迎,哪些职位可能会因技术发展而成为过去式。

(二)强化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学生的目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项目式学习、工作坊和企业实习等教学方式发挥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技能,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得到提升。

(三)国际化教育和全球视野

随着世界互联互通,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将会非常受欢迎。未来的高职教育将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学生参与国际实习交流的渠道,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工作能力。通过这种全球化的教育模式,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国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让他们更好地为全球市场做好准备。

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进行心态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保持良好心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切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着力培养符合育人需求、社会需求和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职生就业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11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邢成建,郑岚戈,李益智,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3):413-417.

[2]杨玲.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心理健康融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1):165-166.

[3]钟妙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引导路径初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4):72-74.

[4]蒋晓蝶,阙明坤,王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特征及范式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24,44(07):9-16.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