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现实命题。如何有效配置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针对性解决乡村发展升级的实质问题,是产教融合发挥重要功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本文以山西省某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该市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本土人才培养、产业结构升级、强化价值认同等角度提出具体路径和措施,为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参考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乡村振兴;本土人才;产业振兴;价值认同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其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为新时代新阶段汇聚人才、教育、创新等强大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指明了实现途径和关键举措,同时对教育主体主动扎实推进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挑战。实践表明,产教融合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转化等方面具有强大推动力,是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生命线,是有效统筹各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背景下,产教融合相关主体如何加快研究探索,走出一条切合城乡发展实际、精准匹配资源供需的发展路径,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某市为例,在充分实际调研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性总结该市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普适性提炼产教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研究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
一、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现状
该市现有省管应用型本科高校1所,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保持在95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约2.9万人,因此该市职业教育院校是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该市以巩固中职教育基础地位、培优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贯通驻地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大力完善职教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相关职业学院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平台不断为产教融合筑牢发展根基、打造动力引擎、构建人才支撑,最大限度发挥产教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提供人才、教育和创新资源。
(一)主动联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农业特优发展
近两年,该市共筛选52种特优农产品向高校宣传展销,以产品为纽带,畅通校企合作通道,成功与省内外30余所高校有效对接,建设“市校合作”农产品供应基地共20个。此外,积极探索博士工作站、开展联合技术转化项目等方式,推动各类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促进优势农业生产转化。
(二)充分利用职教资源优势突出重大工程牵引
该市以自身文旅资源为基础,深耕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拓展近300个村庄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节点和主要支撑。同时,将职业教育资源充分与文旅产业融合,联合相关主体先后成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文旅产业学院等,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融互通,为职业院校、旅游企业、景区景点、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之间构建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走出了一条切合乡村发展实际、增强民生福祉的特色文旅发展模式。
(三)大力开展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社会化培训
该市联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针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等群体的非学历农业教育培训,加强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仅2022年,共培训高素质农民3068人,2455人取得高素质农民技能证书,持证率达80%以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农村发展需求尚未精准对接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可见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本土人才支撑的重大来源。调研结果显示,该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数量、专业和意愿等方面均出现不匹配现象。首先,职业教育总体办学规模较小,招生规模持续低位,招生平均人数、普职招生比与其他周边城市相比较为落后,市县职教差距过大;其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需求错位,该市共15所职业院校72个专业中,第一产业专业占总专业设置数的2.78%,在校生占比0.28%,第二产业专业占总专业设置数的22.22%,在校生占总在校生数的21.59%,第一,第二产业专业支撑力量薄弱;最后,职业教育“城市中心”现象严重,市区招生占全市总招生人数的75%左右,县域办学资源相对分散,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相应受到削弱,毕业生回归农村就业的意愿较低,农村“空心化”持续加剧,乡村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校企合作存在“先进主义”和“以大为美”倾向
校企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中,职业学校更注重与地方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的产教融合,尤其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宣传中重点强调与高精尖企业的合作情况,忽视了与地域相关的特色乡村产业进行产教融合的优势。尤其是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全市生产总值50%以上,地方职业教育资源更倾向于与传统工业企业、新兴战略性产业企业、基础良好的大型企业合作,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持续缺乏,效益偏低,各类资源集聚能力较差。
(三)“学校热,企业冷”现象突出,产教融合不深入
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现象时有发生,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建设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无法开展。学校作为教育主体,与企业合作将前沿技术、市场信息、用人需求等融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还不够,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主要关注师资选派、课程设置、就业见习等方面,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培养标准与用人标准的契合程度还不足,未能真正实现教、学、研、产的融合发展和完整链条,导致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企业的能力较弱。
三、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一)聚焦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纵观整个教育序列,职业院校具有“职业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具有显著的本土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优势,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保留本土技能型人才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从根源上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
1.优化专业布局
高校要借助产教融合延伸育人链条,关注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加强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地方需求、国家需求的联系,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区域建设相衔
接[1]。同时,要充分结合地方乡村振兴发展实际,多角度入手,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实现以点带面、多元模块化分析,将专业布局不再拘泥于城市发展优势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需求相结合,明确农村场域需要的技术技能和人才类型,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调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提供优质教育基础。
2.实施“传帮带”手段
引导职业院校学生进入农村场域交流学习,将具体的理论技术与农村实际经验相互碰撞,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乡村工匠的模范作用,促使其与本地生源的职业院校学生结对子,创建弹性学时,带领真农民、利用真场地、开展真教学,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交替培养[2],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基础宽、技能高、适应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
3.引导本土人才“留下来”
制定颁布系列针对各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特别是扩展本土人力资源的定向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后,以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荣,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本土人才保障。同时,在大力建设乡村文化的同时,通过“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体系,加强传播乡土文化[4],树立回乡就业、创业模范,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发挥已回乡工作的本土人才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扬守望相助、回报桑梓的传统美德,增强本土人才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更多的本土人才发自内心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
(二)瞄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是产业振兴,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中,无论是“研究院”模式、“学院”模式还是“实践基地”模式,均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探索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人才培育方式方法[5]。产教融合实际上就是在强化教育基础的同时,联动产业相关主体、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共同打造多层次的实践合作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体系
将产教融合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中,牢牢把握三大乡村产业类型,即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并以此为抓手,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扩大农业产业链,将产教融合成果和水平作为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一大标准,从宏观视域出发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领域的产教深度融合。
2.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相关部门要为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乡村复合型人才提供资金保障,引导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主体更多关注农业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耦合,推进专业群、课程体与岗位群、价值体同频共振,更好提升产教融合服务乡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3.强化科技创新协同作用
高校具有一定科研创新优势,能够与企业共同承担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项目和任务,在帮助乡村产业链实现快速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6]。因此,地方高校要围绕当地主导优势产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站或者专家智库,以多种形式鼓励高校师生开展乡村科研,为乡村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和高校创新服务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乡村的转化和应用[7]。
(三)增强乡村振兴价值认同,打造校企地命运共同体
以产教融合机制促进乡村振兴,势必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迫切需要学校、企业、地方在合作机制、文化交融、组织形式等方面加强管理创新,强化互利共赢的价值认同。
1.以区域乡土性为基础,充分融入地域发展
相关院校、企业要立足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和未来,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差异和实际需求,科学定位校企地互动方向,积极拓展校企地合作路径,灵活创新校企地共生策略,将教育规律、企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充分耦合,三方深度联动构建命运共同体。
2.以城乡互动性为桥梁,促进优势资源流动
教育主体要对省市、县区、乡村多级谋划,精细布局包括城市院校、县区职业培训中心、乡镇技能转化基地、村落社区学习空间等在内的教育体系,与企业多方联动,通过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等不同种类的合作项目,推动人力、资金、技术、文化等多种经济社会要素在城乡之间有效流动,满足多层次、全类型的服务需要。
3.以发展性平台为载体,有效融合全领域主体
搭建以人才培育、科研攻关、技术转化、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政校企联动的命运共同体平台,充分借鉴当前已有成果,建设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农业科技校园,扎实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构建更加多样、广泛共享的乡村新业态[8]。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搭建合作链条,创新合作形式,通过产业试验与教育改革园区、乡村振兴学院等载体,持续释放服务活力。
结语
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实质是在政府推动和产业需求导向下,研究解决、联动互促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相关课题。本文通过调研山西省某市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围绕产教融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有效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路径。高校和行业企业要强化主体责任,将乡村发展与高等教育有效结合,通过整合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科技创新等多种异质性资源,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强城乡优势资源互动,扩大乡村就业创业、提升本土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发挥产教融合在乡村振兴下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群,高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9(01):108-116.
[2]杨怡凡.产教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23,(10):136-139.
[3]湛年远,谭永平,刘燕.欠发达地区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意蕴、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8):42-47.
[4]陈建荣,王子铭.助力乡村振兴 地方应用型高校大有作为[J].中国民族教育,2022,(03):26-28.
[5]赵玉娴,郭秋芳.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肇庆地方高校服务模式[J].肇庆学院学报,2023,44(06):27-33.
[6]罗秋雪.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3,9(30):73-77+82.
[7]田勇.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3,50(01):70-72.
[8]李化树,叶冲.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03):61-64.
(作者单位:山西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