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推动毕业生服务农村的路径研究

2024-12-13 00:00:00王检华
公关世界 2024年22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发挥好其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作用,势必能推进乡村振兴走向更深更实。基于此,本文首先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然后在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乡村振兴关系,最后尝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链接情况的基础上,采取“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需求”育人模式,推动高职毕业生服务农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服务农村;路径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作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国家一系列的举措充分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而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服务农村。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不仅能够促进乡村职业结构的转变,推进乡村产业改革,更重要的是能为乡村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两者关系的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培养定位分析,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1]。职业教育工作精神指出,要求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肩负的重任艰巨而伟大,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全力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技术技能人才支持。2023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综合来看,乡村振兴仍需人才支持,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就高职院校而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链接情况分析

(一)专业链与乡村振兴未实现全面链接

高职院校要想在推进毕业生服务农村上实现突破,必须对准乡村振兴设置专业,针对性地提升毕业生服务农村的能力[2]。从专业链与乡村振兴衔接情况分析,在涉农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乡村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必须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使其更好地与乡村振兴实现全面衔接,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学生能力与人才需求未实现有效链接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城镇就业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关注城镇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农村用人单位却考虑得较少,其能力与农村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农村与城镇相比,农村有其特殊性。(1)农村工资待遇相对低于城镇;(2)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于城镇。特别在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仍存在较大差距;(3)农村企业发展供给力较弱。农村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能力弱、融资难等特征,农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产压力大,发展供给力较弱,在人才待遇保障上更困难。

(三)服务指导与就业创业未实现有效连接

高职院校除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外,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去农村就业创业,在乡村振兴上绽放青春[3]。但在毕业生就业创业引导上存在着以下不足:(1)对工作研究不深。部分就业指导人员对乡村振兴研究不深、政策不熟,导致他们在引导毕业生前往农村就业和创业方面显得犹豫不决或缺乏能力;(2)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怀和情感投入不足用心用情不深。毕业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城镇待业,也不愿去农村就业。在就业帮扶时,一些帮扶责任人用心用情不深,导致部分毕业生产生了抵触情绪;(3)引导针对性不强。并未突出乡村振兴导向,一些学生在就业创业时未紧跟乡村振兴步伐,未能用好乡村振兴政策红利,在推动乡村振兴上作用有限。

三、高职院校推动毕业生服务农村的路径及策略

(一)强化全过程培养,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严把专业开设关。专业链必须对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必须紧跟人才需求。(1)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行为,要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和乡村振兴推进 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确保学生毕业即为需要的人才;(2)敢于舍弃。调整专业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面临诸多困难。一些传统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拥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已积累雄厚的办学资源,甚至已是骨干专业。但是,伴随经济发展变化,这些专业的就业难问题也同样突出。然而,由于舍不得已有的“坛坛罐罐”,这些专业仍然按以往规模继续招生。一些专业招生容易,就业却很难,由于这些专业是保住招生规模的重要专业,因此对这些专业亦是不愿舍弃。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立足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该舍则舍,及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更快地与乡村振兴实现对接;(3)深化校企合作。封闭式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掌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抓实专业建设,联合企业突破人才培养的难点、痛点,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对准乡村振兴开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并提供相应的人才。要自觉将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重大事项,针对性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二)抓好专业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抓手,紧扣岗位要求,特别是要突出农村企业岗位胜任要求,着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1)提升教学质量。要深化“三教”改革,突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导向,努力提升教学质量;(2)提升学习质量。教与学是一个结合体,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去学,要学有所获,特别是要学懂弄通专业知识,训练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了解农村,进而想去农村、敢去农村,提升服务农村的能力;(3)协同育人。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维考核体系、实施教育教学等,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服务农村的能力;(4)提升学习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种学习能力更为重要。

(三)做实立德树人教育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大业。(1)立德。在做事之前,做什么样的人最为关键。必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帮助学生做一个有德之人;(2)立才。有能力才能做事,才能在乡村振兴上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做事处事能力;(3)立功。要引导学生去农村奋发作为,把青春绽放在农村大地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四)提升人才质量

构建过程、结果、能力“三维一体”的考核机制,努力提升毕业生质量。(1)强化过程考核。健全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技能训练、调查研究、文体活动、农村实践等项目纳入考核内容,突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并将情况如实记入学生培养档案;(2)加强结果考核。学生所修专业课程的考核结果需合格,以考核结果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立足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及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更快地与乡村振兴实现对接;(3)深化校企合作。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精准掌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抓实专业建设,联合企业突破人才培养的难点、痛点,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以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开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并提供相应的人才,针对性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五)突出“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需求”育人模式推进乡村振兴

(1)加强队伍建设。要选拔愿意做事、敢于做事的人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去,鼓励他们深入行业、企业、农村等领域开展调查研究,支持他们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业探索;要建立常态化业务培训提升机制,及时组织他们学习掌握乡村振兴新政策,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优化奖惩措施,对于表现优异者应予以重奖,而对于工作懈怠或行为不当者,则应坚决将其从指导团队中剔除。

(2)强化过程引导。以入学教育、专业认知、职业规划等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

(3)用好示范带动。发挥好校友的示范作用,邀请在农村就业创业的校友入校宣讲,组织学生赴农村企业认知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乡村振兴,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4)突出农村就业创业导向。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去农村就业创业,用智慧和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在农村大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拓展就业渠道

(1)搭建就业平台。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高职毕业生就是高职院校的孩子,必须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4]。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对接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特别是要收集整合农村企业岗位资源,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积极邀请农村企业入校、入班,多在校园开展招聘。

(2)畅通信息渠道。就业市场上的招聘信息内容繁多,发布渠道广而乱,甚至有些信息真假难辨。必须着力提升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降低遭遇诈骗的风险;必须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渠道,立足岗位资源,优化线上发布渠道,规范信息发布;必须建立乡村振兴专项信息发布通道,及时向学生推送企业人才需求。

(3)针对性推荐上岗。要加强毕业生与农村企业之间的供需分析,针对性推荐毕业生直接到企业上岗。对定向培养的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部到岗就业;对非定向培养的学生,要及时掌握农村企业的用人要求,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对企业用人要求和毕业生就业意愿、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加强与企业、毕业生的联系,点对点推荐毕业生直接到企业上岗。

(七)发挥支持鼓励的作用

(1)提升学生农村就业创业供给力。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创业形势和乡村振兴需求,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创业期望;要向学生宣传国家和地方就业创业政策,使学生知晓政策、掌握政策;要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实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奖励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奖励机制,对去农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予以支持。比如,去农村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在人社部门求职补贴的基础上再增加校级就业补贴。去农村创业的应往届毕业生,高职院校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对毕业生所创办企业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培训支持,甚至要送教入企[5]。要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对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要给予科学的指导意见,全力支持毕业生去农村就业创业。

(3)建立帮扶机制。健全校、院(系)两级帮扶措施,构建全员 帮扶体系,针对性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要整合企业、教职工、校友的资源优势,深入分析岗位资源,推荐能吃苦、想干事、能做事的毕业生去农村就业;要学好乡村振兴有关政策,指导想去农村、敢去农村创业的毕业生开展生产经营。全力推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全力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八)做好后续服务

学生毕业不代表工作结束,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会持续跟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1)做好关怀服务。对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给予指导,特别是对去农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要告知其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农村立足,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2)畅通反馈渠道。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势必会反映出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要跟进农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情况,通过他们暴露出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高职毕业生服务农村,不仅是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更是优化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工作意义重大。高职院校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国家的需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推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戴园园.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行为驱动因素研究[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3,50(01):53-56.

[2]陈玲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路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4):73-80.

[3]韦美灵,梁容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公关世界,2022,(13):58-60.

[4]郑映洁,秦皓纯.农村籍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探究[J].教育进展,2021,14(02):5.

[5]吴诗佳.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24,40(11):195-198.

(作者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