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及对策研究

2024-12-13 00:00:00于小雯
公关世界 2024年23期

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环境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科学有效地探索教学模式与具体的改革措施显得极为重要。此举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还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准。通过发挥体育教育在学生全方位成长中的积极作用,能够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理论基础,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科学性、合理性与高效性并存的体育教学。本文研究了“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显示出极大的迫切性。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都要通过改革来予以充分地解决与应对。通过对现状与改革需求的深入探讨,不仅能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托,还能明确其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前进路径。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健康中国”这一宏伟蓝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中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显得迫切又必要,此举直接回应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需求,也贴近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旨在全面革新体育教学,打造一个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随着国家对健康发展的大力推动,在加强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体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公共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这些变化反映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侧重技能与规则的传授,未能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乃至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上[1]。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意味着单一的体育技能训练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加速进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刷新提供了新动力与方向,促使教师们重新考虑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健康基石。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当前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度强调技能考核与竞技成绩,较少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兴趣以及态度,这种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不仅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可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在深入分析公共体育课程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时,发现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决策者与课程设计者对学生需求的认识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僵化教育观念[2]。体育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并非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技能,而是更加注重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增强自我挑战的勇气,公共体育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体系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偏好以及心理健康等多维度因素,致力于构建一个灵活多样、包容性强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与课外锻炼不足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与动力,他们的体质培养与健康发展对于个人成长乃至社会进步均具有无可估量的影响,该观点虽然被普遍认同,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高校已设置公共体育课企图促进学生参与,但学生本身因学业压力过重常会将体育锻炼视为可有可无甚至可牺牲的选项,从而让体育教学难以达成其应有的教育效果。随着科技进步与数字娱乐方式的兴起,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空闲时间沉浸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的虚拟世界,而不是参与体育锻炼或外出活动[3]。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但加剧了学生体质普遍下滑的问题,同时也与“健康中国”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反映出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忽视,预示着体育锻炼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不足。

(三)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薄弱,教学普遍不均衡。虽然在某些专项运动中表现出较高的造诣,然而,在面对广泛的体育课程与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时,体育教师常常显露出局限性,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同时还发现了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与继续教育机会匮乏的问题,导致他们难以跟上新体育教学理念与技术的快速发展[4]。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科在某些高校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这种忽略加剧了软硬件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开展高质量体育教学的难度,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参与度,进一步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深刻剖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与教学水平低下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需要通过综合的努力和改革来积极解决。

(四)体育场馆及设施设备利用率低

许多高校在建设体育场馆时,倾向于追求外观的奢华与规模的宏大,却忽略了体育场馆的实际使用需求,从而导致大量资源在日常教学中闲置无用。教育机构在对体育设施的开放与管理上设有较多限制,比如,开放时间过短和对外借用门槛过高,这些制约因素导致体育场馆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5]。还有一些高校在体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存在偏差,比如,偏重竞技体育而忽略大众体育的发展,致使设施和设备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由于缺乏高效的设施利用策略和计划,教学活动往往只能围绕有限的几项运动进行,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体育器材的维护和更新周期过长,学生在使用中遇到设备老化、损坏的问题,不仅削弱了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安全也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此外,缺少合理的体育教学规划与调度,体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设施的有效利用。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体育场馆设施投入使用后疏于管理和维护,缺乏专业的维护团队和定期的设施检查保养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的现象[6]。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高校应对市场与教育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由教育部门与高校携手合作开发出涵盖从基础体能训练到专项技能提升,再到休闲体育等内容的新体育课程模块,确保课程内容广泛且深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采用虚拟现实与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系统,该系统应关注学生的体能表现并综合评估其在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等软技能方面的表现,通过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成长进步。另外,高校应当与当地社区及体育组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各种校内外体育活动和比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课程内容,并在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7]。为了不断推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进步,高校应定期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反省与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科学、系统,更富有动态性,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增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课外锻炼常态化

高校应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与课程内容,融合课内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选择,例如,引入如街舞、瑜伽与搏击等流行且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内组成各种体育社团,比如,瑜伽社团、街舞社团,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壮大社团的力量。各社团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流程、组织活动开展,使他们更热情、更具积极性,此举将会在无形中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让他们重视体育锻炼,促使课外锻炼常态化。另外,还要强化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教师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还要深入探讨并传达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从而在学生心中植入运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长期坚持运动的内在动力。

高校还应当积极构建并完善课外锻炼的激励与支持系统,比如,通过体育活动积分制度,将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与实体锻炼的频率转化为一定的学术成就或奖励,鼓励学生将课外锻炼转变为一种日常习惯。同时,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且便捷的体育设施资源以及安全的锻炼环境,以保障学生在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学校对其体育健康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定期举办校内体育赛事与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运动技能的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全校范围内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这些综合性策略的实施与推进,将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将课外锻炼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健康中国”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8]。

(三)加强体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既拥有高水平竞技能力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才,同时大力支持现有教师参与国内外的进修和学习,确保他们能持续刷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鼓励并支持体育教师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创新推进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使体育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要提升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可以采用综合性手段进行全面推进,比如,通过定期举行校内外体育教学法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新思想和新经验的平台,广大教师可以在该平台对教学方法做深入的交流,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备受关注,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充实现有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成果。

此外,学校要给教师提供长期且持续学习的机会,比如,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让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挑选还是对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让教学呈现更好的效果,这些均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息息相关。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或组织讲座,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他们在教学的时候将传统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提升体育场馆及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高校要扩展体育场馆对社区居民等校外人士的开放范围与时间,满足更多用户的锻炼需求,通过此举来提升体育设施的使用频率;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体育设施的高效管理,可以利用实时监控与基于数据的预约管理和排程优化来避免资源的闲置或过度拥堵,从而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更佳的体育锻炼体验;通过推广校园文化,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与活动,激发全校师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设施的利用率;重视设施的维护更新,定期检修或更新设备,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场馆布局与设施配置,确保体育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使用者打造一个安全且舒适的锻炼环境。

结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极其迫切,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能有效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成效与品质,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为达成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助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事业向着更加璀璨的未来迈进。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康体适能知识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TYC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永革,梁迎,梁达,等.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5):69-72.

[2]吕宏宁,王焱森,刘学奎.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改革策略[J].冰雪运动,2022,44(03):70-74.

[3]董成文,许大庆,毛献亮,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究[J].科教文汇,2022,(14):102-106.

[4]荀盛龙.简析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运动,2015,(01):83-84.

[5]段青.新发展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转型模式的思考[J].田径,2023,(11):4-7.

[6]姜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拳击与格斗,2023,(13):79-81.

[7]郝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32):79-81.

[8]史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多元融合型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科技,2023,44(01):117-119.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