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七点式”教学改革探索

2024-12-13 00:00:00范微微
公关世界 2024年23期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成绩考核要求以提交专题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其中调研报告重点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情况。基于系统化教学设计理念,本文构建了“七点式”教学改革方案,即教材知识点、学生关注点、教学结合点、教法突破点、选题关键点、实践闪光点、考查核心点。完善了“大思政课”背景下教学流程设计,即问题导入、形势分析、政策解读、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调查研究、成果汇报。

关键词:“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积极落实“八个统一”要求,但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方面普遍存在欠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指:思政课既是理论课更是以实践来支撑理论的课程,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指: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统一性要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使用、教学管理具有统一性。与此同时,不同的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受教育者群体,进行多样化教学。比如,针对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差异性,选取不同的教学素材,以科学性、理性思维为支撑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塑造[2];再如,在教辅材料的编写使用中,要尊重统编教材的核心地位,同时辅之以具有国情、省情、市情、校情特色的教学辅助材料。

针对不足,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题讲授中引入案例教学。“一个好的案例是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基于“大思政课”视角研究中国地方经济政策、治理经验、发展成效,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特色案例库”。“特色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弥补“形势与政策”课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题“宏观”“案例泛化”等不足,使专题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改变了“从概念到概念”灌输式教学理念。“特色案例库”的编写,具有原创性、本土性特点,展现地方经济发展领域新成果,适应讲好中国故事新要求。以学习通等学习平台为依托,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可以满足高校大学生通过平台观看、阅读、学习、分析、讨论案例。建设“特色案例库”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效果,c408c42b45d88f092c8c4cf88345aa1538c9698e2375dd36e062c7bc793472e8同时又可以依据不同专业大学生需求选取不同的案例进行“多样化”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确定适合各专业学生的调研报告选题,构建与专业实践相得益彰思政主题调研内容,将校园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一、“形势与政策”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成绩考核主要是专题论文、调研报告,但在“形势与政策”课实际教学中,调研报告考核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师资不足、指导不够;选题宏观、内容泛化;目标不清、针对性差;统一要求、多样性少;各弹各曲、理解不透;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虎头蛇尾、总结欠缺;纸上谈兵、文大于行等。

基于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生比现状,“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需转变思路。(1)让“形势与政策”课调研报告成为全校大学生展示实践能力的平台,设计开放式、包容性强的调研题目,允许学生提交“三下乡”“调研河北”“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调研报告完成考核;(2)进行“三结合”教学改革,即形势政策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与调研报告相结合、调研报告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的授课内容和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特色案例库”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完成专题教学教材知识点、学生关注点、教学结合点的设计,使所选择的案例对教学内容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开展案例教学。按照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分组作业”构建与专业实践相得益彰的思政主题调研,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调研选题,开展选题报告。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完成社会实践过程,破除思政课“孤岛”困境,突破理论教学的时空限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沉基层、企业一线取真经。形成了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调研报告、专业实践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思路。同时配合组织开展“行走的课堂”在实践,“万名大学生”在路上活动,将校园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有力提升“形势与政策”课调研报告的实效性。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七点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经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七点式”教学改革新模式:知识点→关注点→结合点→突破点→关键点→闪光点→核心点,即以教学要点为依据确定教材知识点;以问卷调查为前提寻找学生关注点;以集体备课为基础打造教学结合点;以案例教学为特色探寻教法突破点;以调查研究为方法锚定选题关键点;以专业实习为路径形成实践闪光点,以调研报告为结果完成考查核心点。

“形势与政策”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变”,形势变动不居,政策层出不穷,教师要紧跟时事热点,及时关注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教学要点,参考《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结合教育部、河北省每学期的培训等资源提炼各专题重难点内容,“教材知识点”设计应避免偏离教学重难点。

如何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偏好、认知特点和规律?如何有效激发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培养大学生理论分析、形势判断、政策解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兴趣?破解和回答这些问题,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达到“理论武装”“释疑解惑”的目的,通过学习通课前问卷调查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关注点”,增强教学设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教学设计的逻辑体系与教材逻辑不同,教材内容一般按照知识体系展开,而教学是要面向学生,需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展开,以问题链的方式切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教学结合点”,打造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对接点。

基于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调研报告、专业实践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三结合”教学改革。形势政策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探寻教法突破点、案例教学与调研报告相结合锚定选题关键点、调研报告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形成实践闪光点。

“形势与政策”课主要考核专题论文、调研报告,其质量是考查核心点。专题论文,将宣讲专题与“时事大家谈”“大学生讲思政微课”相结合,让学生把自己撰写的内容讲出来,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能入脑入心。调研报告,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确定适合各专业学生的调研内容召开选题报告会,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有力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三、“七点式”教学改革下“科技自立自强”专题案例教学设计

“七式点”教学改革新模式,即教材知识点、学生关注点、教学结合点、教法突破点、选题关键点、实践闪光点、考查核心点。“七式点”教学改革新模式下“科技自立自强”专题案例教学设计,见表1。

“大思政课”教学理念下“七点式”案例教学流程设计,包括问题导入、形势分析、政策解读、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调查研究、成果汇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沉基层、企业一线取真经,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横向全面覆盖,纵向贯穿始终的课程设置特点,让课程调研报告真正成为全校大学生展示实践能力的平台,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加满足“社会大课堂”要求。

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七点式”教学设计将引入现实社会生活元素作为逻辑起点,增强了思政课的社会生活内涵,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教育场域、教育途径和方法。理3edON6k1XQtyh0bCxfUiDw==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为进一步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推动地方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本文系唐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7023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4):136-137.

[2]毛玉婷,张楚媛.新时代大学生马列经典著作研读现状及策略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0,(04):243-244.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