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区域分布、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现象。本文从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重点措施包括: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质量监管、优化服务质量、深化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通过一系列全方位措施,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来华留学生教育;教育质量监管;政策法规体系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立足于国际视野提出的致力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构想,而来华留学教育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承担着沿线国家紧密合作、文化交流的重大使命。目前随着中华文化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孔子学院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至新的高度,赴华留学的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为国际人才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当前来华留学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层次低、奖学金较少等。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具体提出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来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留学吸引力。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来华留学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在规模、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硕士和博士生仅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约10%。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教育交流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吸引力不断提升。
在学科分布方面,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日趋多元化。除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中医药等优势学科外,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也逐渐成为留学生的热门选择。这种趋势有利于培养更多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1]。
来华留学教育的地域分布也在不断优化。除北京、上海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外,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也在积极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推动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也为留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和文化体验机会。
然而,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来华留学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忽视了教育质量的保证,导致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针对留学生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影响了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质量。部分留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面临适应困难,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毕业后的就业指导和支持服务相对欠缺,影响了留学生的长期发展规划。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国际学生的多元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来华留学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质量提升、管理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这些都是未来来华留学教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妥善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推动来华留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
为了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规划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具体而言,应当制定专门的“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措施,确保来华留学生教育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推进相协调。同时,建立部际协调机制,由教育部牵头,联合uE1Qq4F7GBC5UNqyKlsoKslaIxGYA3fE8uYftVKUJwA=外交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的协调一致和有效实施[2]。
还应优化来华留学生的国别和专业结构。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大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生源规模,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如国际贸易、工程管理、交通运输等。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建立教育联盟、开展学分互认、共建孔子学院等方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最后,设立“一带一路”来华留学专项基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金相结合的方式,为优秀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华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留学政策法规环境,增强学生的自身发展力
为了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自身发展力,需要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应完善来华留学相关法律法规,为来华留学生的权益保护、学习生活管理等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依据。优化留学签证政策,简化签证申请程序,延长有效期,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便利的入境和居留条件。适当放宽学习期间的工作实习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健全留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也是重要一环,建立针对留学生的专门医疗保险体系,确保他们在华期间能够获得适当的医疗保障。完善毕业后就业政策,放宽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就业的限制,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更多留华工作机会,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国际人才。建立留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为有意在华创业的留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如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创业培训等,鼓励他们在华创新创业。加强跨文化交流政策支持,制定鼓励中外学生交流的政策措施,如设立交流基金、组织文化活动等,促进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
还应建立健全留学生权益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投诉和咨询渠道,及时解决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加强对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配套政策,为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通过这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留学环境,有助于增强来华留学生的自身发展力,提高他们在华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华深造。
(三)建立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了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质量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应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标准,根据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和中国特色,制定适合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标准,涵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服务、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鼓励高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自我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留学生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收集他们对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反馈,评估教育成果的长期效果,作为改进的重要依据。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对评估结果优秀的高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其继续提高教育质量;对评估结果较差的高校提出整改要求。
(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力
要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内涵发展水平。应推进课程国际化,鼓励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和教材,同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提高课程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教师出国进修、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跨文化教学能力。
推动科研国际合作也是重要一环,鼓励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高水平国际学生。完善国际化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国际教育管理机构,培养熟悉国际教育规则的管理人才,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支持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在线教育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加强国际学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留学生的学习支持、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等配套设施,提高留学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来华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进“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点措施
(一)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制定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权威的质量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对学校进行评估排名。同时要加强制定和发布政策,鼓励优秀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加入,参与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来。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引进外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引进人才,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和建设的动力。此外还要支持并鼓励创新,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3]。
(二)加大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在资助政策上制定合理的奖助学金激励导向,为来华留学生特别是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提供多元化资助渠道,覆盖学费生活费,同时探索建立多方位资助体系,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各类助学金项目。
在职业发展政策上,完善来华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相关政策,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实习积累经验,简化工作居留手续,为优秀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放宽职业资格认证限制,探索为优秀留学生提供永久居留权。在社会保障政策上,将来华留学生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维护合法权益,探索为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咨询服务。
(三)创新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
要积极创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模式,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相适应。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支持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推动学分互认。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设立国际学校,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实际需求,在高校设立一批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电力、文化旅游等紧缺领域的特色专业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传播中华文化专业,积极吸引外国学生就读。采取双语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密切与“一带一路”项目对接,加强来华留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实习岗位,获得工作实践经验。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开设专题讲座,发展线上实训基地,积极与沿线国家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跨国实习创造条件。
(四)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监管
制定符合国际标准且契合国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标准,对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各环节作出明确规范,分设不同学历层次和专业的具体标准。标准制定要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确保科学权威。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定期对高校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第三方评估要广纳国内外专家,确保公正性。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质量反馈和改进机制,推动质量工程常态化运行[4]。
(五)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
要从服务层面着手,全面优化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改善校内基础设施,为留学生提供优质教学和生活硬件保障。加大在校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其更好融入校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安全防范,为留学生构建安全可靠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同时要加强教学管理和就业指导服务,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职业发展指导。根据不同国别、专业和层次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教学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学习节奏。邀请职业规划师及行业专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职业发展把好脉门。积极拓展实习和就业渠道,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5]。
(六)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
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加入国际组织和公约,参与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和资格互认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互派优秀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访学。支持高校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校或独立机构,引进外国优秀高校在华办学。建立中外合作培养长效机制,推进学分课程和学历学位互认。
结语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肩负着促进沿线国家紧密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我国需要从顶层设计、政策法规、质量保障、培养模式创新、服务质量优化、国际开放交流等多个维度采取有力措施,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质量监管,优化教育服务质量,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剑峰,罗志雄.“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38-40.
[2]张静,赵新,黄毅.新时代高校“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06):40-43+49.
[3]邓雪梅.“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路径研究[N].中国文化报,2024-01-30(003).
[4]张淑君,信志强.来华留学生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20):180-183.
[5]黄义强.民办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2,(07):68-72.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