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兴村: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实践路径

2024-12-13 00:00:00朱昌露
公关世界 2024年23期

摘要: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等院校应通过强化教育,鼓励大学生应立足于坚定信仰,树立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到广阔的新天地中建功立业。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砥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即是对大学生的政治历练,同时能够为乡村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本文基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意蕴分析,洞察幽微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出现的顽瘴痼疾,以期在优化思政教育机制,筑牢日常教育,创新育人方法等提出实践策略,从而实现教以兴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大学生基层就业;实践路径

引言

新时期高等教育应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多方联动机制建设,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德育与智育并重、价值培塑与理论传授并行的特点[1],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灵活变通的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展示基层就业的美好前景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改变其对乡村基层就业的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终走向乡村基层舞台中施展才干,擦亮人生底色。

一、应然逻辑: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高职专业人才输送能力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从育人根本而言,必须关照学生实际诉求、服务社会现实需求,不断围绕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职业素养,从而促使其成为德技双修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故此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结合目前“大国兴农”的优势政策、“三农”核心问题等现实情况,全面系统地分析基层就业对个人职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价值,能够强化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提升对基层就业的科学认知,从而消除传统基层就业偏见,树立投身乡村建设的远大志向,最终彰显高等教育服务乡村发展的社会责任,为乡村建设打造强有力的人才输送链。

(二)激活大学生基层择业情感

情系“乡村”的择业情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时的催化剂,故此思政教育工作在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发展定位,统筹安排“大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2],从而不断厚植大学生“乡村振兴”情怀;通过人文关怀、情感浸润引导大学生形成“知农爱农”强烈情感,从而坚定“为农”理想信念,增强服务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组织大学生开展“田间地头”思政课,践行思政实践育人,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升华“田园情怀”,最终顺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大势,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有利于实现乡村治理格局的纵深发展

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优化,能够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理论素养和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观,助力其在乡村基层就业的过程中运用创新型乡村治理理念开展工作,以此推动乡村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不断优化其职业能力结构、积淀职业经验,在其走向基层工作岗位时能够迅速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大学生对新兴技术掌握相对系统,在走向基层岗位时能够利用新兴技术创新完成相关工作,从而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3]。

二、现实审视: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中存在的顽瘴痼疾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高等院校应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就业教育深度融合,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这一文件的颁布从政策高度彰显了思政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紧迫性。目前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依旧存在,高职院校应基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发挥服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思政教育工作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的信心。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机制不够健全、育人深度不够以及大学生的基层就业理念不够与时俱进等顽瘴痼疾,只有理性审视、追本溯源,才能真正突破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围困之局,破解当前乡村振兴急需高质量人才的难题[4]。

(一)思政教育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机制建立不够健全。首先从育人主体而言,单一化现状较为显著,主要以思政部和就业办为主,缺少与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形成链条式育人机制,导致未能将基层就业作为全方位、全员育人的重要内容,极大降低了育人实效性;其次从育人职责划分而言,各自为政现状较为显著。由于缺少一体化顶层设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职责划分不明晰,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均是按照“自我理解”开展育人工作,导致育人协力无法形成[5]。

(二)思政教育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主要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课程来实现,工具化、同质化、程序化理论内容较多,导致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难以实现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导致大学生对乡村基层就业认知浅表化,无法提高其主观能动力。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虽然有部分实践环节,但是教师往往以简历设计、求职技巧模拟等为主,缺少多样化的实践载体,导致大学生不能在实践中淬炼乡村基层就业技能,无法提高基层就业内驱力[6]。

(三)大学生的基层就业理念不够与时俱进

目前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方法单一,对学生的指导较为浅表化,所以出现大学生基层就业理念不够与时俱进。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个体发展价值的挖掘不够,未能将乡村建设与个体发展充分结合,故此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服务乡村的理想信念基石没有筑牢;另一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没有运用大数据等精准分析其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认知宽度不够,降低了其走向乡村基层就业的内驱力。

三、守正创新: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服务现代化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的占比不高。如何端正大学生基层就业认知、提高其基层就业的意愿,让高素质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通过优化思政教育机制、筑牢日常教育、创新育人方法等能够促使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生成价值认同,产生强烈积极的“爱农、为农、助农”情怀,成为祖国乡村建设的“新农人”[7]。

(一)优化思政教育机制,形成“大格局”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要求统筹规划、建立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从而将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形成作为思政教育总目标之一,继而形成基层就业、教以兴村的“大格局”。

1.统筹安排、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联合思政部、就业办、学生处等部门,构建全链条、一体化思政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机制,明确不同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指标,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思政部主要在于承担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形成、价值观念塑造;就业办主要承担大学生基层就业信息整理、分析研判就业趋势,从而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给予指导意见;学生处重点发挥学生基层就业情况管理、心理疏导,及时优化学生乡村就业的心态,从而助力其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之中。

2.营造全息式基层就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需要有全息式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层就业心态和心理趋势。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应重视学风建设,常态化组织开展“劳动最光荣”“建设大美乡村”等校园比赛竞赛,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正确就业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将制度制定形成“教以兴村”的文化导向,从评优、奖励、助学金等方面发挥制度导向作用,持续引导大学生端正基层就业观念[8]。

(二)筑牢日常教育,促使大学生就业观转变

1.端正大学生就业认知

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容易受到西方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影响,滋生安逸享乐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其正确的就业认知。故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应优化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育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贯通课内外、校内外,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弘扬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厚植其家国情怀,砥砺其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扛起时代使命的大旗。如高职院校可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乡村教育学习阵地,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影视频资料、文本等宣传,为大学生营造沉浸式乡村基层就业的正确认知。

2.开展“定制式”常态化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应基于本校大学生认知特点,开展“一把手工程”,从大一到大三“定制”常态思想教育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促使大学生基层就业认知的转变。在大一期间,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可结合生涯发展教育,以专项讲座等通识教育为主要方式渗透基层就业、服务乡村的情怀;在大二期间,高职院校可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个体价值,引导其将个体价值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大三期间,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结合就业办,组织优秀乡村振兴建设者等进校宣讲,以榜样示范带领大学生坚定基层就业意愿。

(三)创新手段,增强实效性

1.大数据赋能思政教育工作

大数据赋能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以及吸引力,为开展工作提供精准化数据,最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故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应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就业观念以及趋向等海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描绘大学生基层就业“数字画像”,精准定位基层就业存在的瓶颈问题,为思政教育调整工作内容提供数据服务,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高职思政教育应通过就业主题网络平台,集中乡村振兴、基层就业等关键词整合信息,采取高频度传播、大面积推送、全方位覆盖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就业教育,从而增强乡村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2.运用隐形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亲和力

隐形思政教育工作在方法上具有隐蔽性较强的特点,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大学生所接受,育人效果显著。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应善用隐形教育方法,营造陶冶式校园环境,在校史馆、图书馆、学生社区、教学楼等重要场所展示乡村基层就业导向内容,促使大学生“无感”习得基层教育内容,真正发挥校园环境滋养大学生就业情感、涵育职业德行、引领基层就业风气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持续强化,实现全方位“无言而教”,从而吸引大学生主动靠近、积极联结。教师作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引路人,应通过教学共同体等方式提高个体对乡村建设的深度理解,从而才能够在课内外的言行举止中向大学生渗透服务乡村、基层就业的教育,真正做到大学生建设乡村、奉献基层的引路人。

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任务”,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高地在于高等院校。故此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至关重要,其思政教育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以兴农”为立足点,重视对大学生“三农”情怀的持续培育,不断增强其服务农业农村、积极到基层就业的信心。故此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守正创新、顶层设计,能够深化大学生择业认知,提升高职专业人才输送能力、激活大学生基层择业情感以及有利于实现乡村治理格局的纵深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指引下思政教育赋能高职大学生基层就业观成效研究》(课题编号:SZZX2316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淑艳,魏晓文.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研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7):29-32.

[2]蒋承,周京博,罗尧.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态的定量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03):154-168+192.

[3]张廷君.“95后”大学生能否成为基层建设的生力军?——基于就业意愿与发展意愿的双重考察[J].高教探索,2019,(10):120-128.

[4]张秀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2):139-140+186.

[5]聂妍.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育人工作研究[J].科教文汇,2024,(10):152-155.

[6]马彦彦,陈淑丽,谢佳迪.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报考基层就业项目意愿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以平顶山市大中专学生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3):252-257.

[7]张红霞.高校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39 所高校2021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2):23-30.

[8]钟云华,刘姗.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变迁逻辑与发展理路——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14(02):114-124.

(作者单位:共青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