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各高校参与的主流赛事,举办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本文立足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在分析其背景内涵、举办的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剖析当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教育改革
引言
202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 (2021—2025年)》,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单独的审核指标纳入文件评审要求中[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功为各行业赋能,形成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发展新业态。响应国家大力支持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举办的号召,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种比赛应运而生,从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背景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各个高校积极响应所发起的一项赛事。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1983年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是全球第一届成功举办的赛事,创业创新大赛由此起源[2]。美国所倡导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与“互联网+”大赛模式相类似,将创业大赛作为重要载体,由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动员学生参加创业项目,形成人才培养范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我国于2015年举办了第一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形成“互联网+”新业态,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3]。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了高校展现创新创业成果的交流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了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重要体现。在这样良性循环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大赛自举办以来就受到地方政府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在学生群体之中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4]。“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由此逐渐成长为国内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通过该比赛也更有利于去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意义。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与价值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创新活动中,鼓励创新创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人才质量,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始终位列其中。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达到更高标准,再加上市场上残酷的竞争趋势,优胜劣汰,大学生因此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前景。在此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开始觉醒,更加关注自身实际条件状况,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寻求多种就业渠道,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正不断成为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他们不仅仅在以就业方式的角度去看待创业,而是在此过程中能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发掘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独特竞争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恰巧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创业、积极尝试,提前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之后真正的创业道路积累经验、奠定基础;还能搭建起与企业、金融资本等沟通合作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二)有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多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知识和信息库都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资源,高校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教育改革,开展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其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效融合,呼吁全体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互联网+”双创大赛的赛道相结合,分阶段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流程方面,除基础的专业知识讲授,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之前的问答式、沉默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努力向辩论式、互动式的模式转变;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鼓励学生立足于最新的市场经济动向,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目标,设计优质的创业作品。由此,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活力,不断革新思维,提升能力。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众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的学生是我国人才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这就要求他们在掌握自身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不断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力。因此,在明确人才培养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高等学府应当明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体系的创建,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引领,提升大学生自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为增强其自身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提供助力。此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一场广为参与的赛事,是各高校及其学生之间交流沟通、思维碰撞、相互借鉴的重要机遇。最后,高校通过积极参加双创比赛,可以就如何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展开交流与研讨,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设计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5]。
(四)有助于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迄今为止举办规模最大、覆盖高校最广以及参与师生最多的综合性质的比赛。在大赛中会涌现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水平高的高质量项目,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特点,参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也会显著提升。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完成创业项目,前景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引起社会资本的关注,并不断延伸其产业链,最终产生的实践成果可能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效益,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同时,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区域发展的一大优势,在催动区域科学技术更新的基础上,其对于社会整体发展效益的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6]。
三、基于“互联网+”大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尽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和多元化的就业模式,但是,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落后、相关教师专业性的缺乏以及大学生对创业认识的不足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对落后,认识片面化
首先,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国家虽然加大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持,但是从高校具体创业教育模式、学生创业能力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程度而言较其他欧美国家教育模式都相对滞后。目前的高校双创教育过度关注创业实践的教育,强调创业的结果,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多高校虽然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对课程的基本设置仅存在于知识理论层面,“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多强调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机械理论的输入难以提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也停留在创意方案的撰写阶段,难以深入开展实施。
(二)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性相对缺乏,实践经验不足
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举办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各高校提高重视的同时,也注重相关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的培养。但是,校内创新创业教师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传授多局限于理论知识,高校外聘的创新创业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在学校开展长期稳定且系统化的教育指导活动。由于他们都没有具体的创业经历,所以他们的讲课模式以课本案例为主,而这些理论内容多流于形式,对于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种注重实践效果落地的竞赛型赛事而言,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只是入门砖,它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老师们也无法根据市场导向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三)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相对滞后,目标定位模糊
“互联网+”创新创业与各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网络资源与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概念本就一知半解,对创新创业的概念也不明确,导致他们对市场的精确调查和对相关产品的定位能力缺乏,从而使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打击自身的创业积极性。此外,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较少,知识结构也不完善,难以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以至于他们对市场敏感度不够,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体系,再加上很多大学生可能只是跟风尝试,创业项目与自身能力水平不匹配,创业目标定位模糊,难以获得良好收益。
四、基于“互联网+”大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对于培养高校人才和检验人才培养成效极为重要。高校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立足于“互联网+”创业平台,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进而更好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助力高校教育改革。
(一)深入贯彻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如今,国家整体需求为创新驱动发展,各高校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以创新助力发展,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首先,创新创业大赛的主办不仅可以将教育、科技、制度等相融合,还可以促进教育创新与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其次,在大赛举办的过程中,立足市场需要,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校企合作,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后,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沟通平台,拉动校外企业、组织、机构等资金的投入,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执行的同时,也积极响应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推动项目开展,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二)加强高校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建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整体部署以课程为核心,这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7]。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立要与创新创业大赛的分组制度相呼应。首先是聚焦于创新的创意组赛道,其首要目标是挖掘出具有创新力的项目和选手,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投入比赛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创新创业认知,也积累到了一定的相关经验,所以第二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更加针对此类学生群体,旨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成长组中的学生所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最为成熟,对他们的课程设计要更加聚焦于专业技能方面,以帮助其创新实践能力完成质的提升。总之,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立足于“互联网+”大赛的赛道要求,设计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构建多层级全覆盖的竞争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作为高校课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赛模式要求参赛者具备综合专业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高校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出台大赛管理相关的制度,在校内组织对创新创业大赛感兴趣的、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参加学校模拟开展的初赛—复赛—决赛等阶段的创新创业大赛,构建竞争体系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创新的思维意识进行了运用,完成了意识层面与现实的融合。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班级、院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大赛训练营,在模拟实践的过程中培训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撰写商业计划书的能力、对商业风险的评估能力以及具体的实施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结语
目前,“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各高校广受欢迎,其举办规模、参赛人数及影响力也非同凡响。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要以更高水平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努力发展,这既符合新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彰显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也能够激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韩伏彬,董建梅.新主题新特点新变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精神读解[J].红河学院学报,2022,20(03):140-143.
[2]徐晓洁.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1(05):103-108.
[3]郑海霞,杨萍,张淑珍,等.构建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9):185-188.
[4]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01):3-7.
[5]幸姚李顺,江晓明,李卉,等.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9):84-86.
[6]魏驿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87-89.
[7]盛振文.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4):18-2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