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什珀·贝古斯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语言学家。2022年夏天,他前往靠近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加海岸的抹香鲸野生栖息地观察抹香鲸的习性。同行的还有海洋生物学家、机器人专家、密码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大家此行的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努力聆听抹香鲸发出的叫声,并试图解读它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抹香鲸是鲸类的一种,抹香鲸之间构成家庭成员关系和其他重要的社会关系,它们时常发出响亮的咔嗒声,很像在相互交谈。科学家对这种咔嗒声颇感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这样的声音是否具有某种含义。于是,在人们的努力下,一个颇具创意的科研项目“鲸类翻译倡议”(CETI)应运而生。为了使该项目顺利进行,科学家使用了大量的新设备和新技术。他们动用了3个监听站和大量的电缆,其中每根电缆都连着大海深处的数十个水下麦克风,灵活的鱼形机器人穿梭于水下,抹香鲸神秘的咔嗒声被有效地收集到了数据库中。在水面之上,无人机从空中收集声音,并录制鲸鱼的视频。科学家还在一些鲸鱼的身上安装吸盘追踪器,此举也可以采集许多数据。
但仅仅采集数据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家还需要解读这些数据。不用着急,他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那就是人工智能。有了人工智能,科学家对破解动物叫声所具有的含义便有了更强的信心。他们认为,人类和动物之间相互理解的通道是可以构建起来的。
一方面,在与动物的接触中,人们会意识到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是大异其趣的。贝古斯认为:“当抹香鲸潜入大海中,你会意识到它们的世界多么广阔,和我们的世界多么不同。” 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们又与我们非常相似。抹香鲸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其大脑的体积是人类大脑的6倍。它们可以下潜到约1200米的深海,那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它们进化出用咔嗒声进行回声定位的方法,这样就能在漆黑的深海搜寻乌贼和其他可食用的海洋生物了。
科学家发现,抹香鲸的咔嗒声也被用于它们之间的社交活动。这些声音的内涵十分丰富,具有相当的复杂程度,几乎足以视作一种语言,这也是科学家选择抹香鲸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
对于动物间的交流方式,科学家其实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他们了解到,绿猴在警告有鹰、豹子和蟒蛇来袭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大象用一种低沉的人耳无法听到的声音进行交流,而蝙蝠则发出人耳同样无法听到的高频的声音。科学家还研究了鬣狗通过传播气味共享信息、蜜蜂通过“舞蹈”进行交流的行为。那么,这些神奇的通信手段能算作语言吗?
回顾人类自身,我们的语言是复杂而严谨的,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掌握语言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能够让我们谈论此时此地之外的事情,还赋予我们处理其他更多事情的能力,例如发明新单词,使我们的语言日趋丰富,等等。那么,动物拥有语言吗?贝古斯认为,目前这依然难下定论。
康·斯洛博奇科夫是一位活跃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附近的生物学家。30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草原犬鼠的交流方式。草原犬鼠会发出很多不同的叫声,当威胁(如土狼或人类)逼近时,它们用一种听起来像鸟鸣的叫声发出警报。截至目前,斯洛博奇科夫已在这种啮齿类动物的示警声中,发现了许多令人惊讶的类似语言的特征。他发现,草原犬鼠能像绿猴一样通过不同的叫声示警,对鹰、狗、人类和土狼,它们用不同的独特的“词语”来表达。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示警声中,还包含与尺寸、形状和颜色相关的信息。
2009年,在一项针对生活在甘尼森草原上的草原犬鼠群进行的实验中,科学家让3位体形相似的女士轮流路过。这些女士身着款式一模一样的T恤,只是每次路过草原犬鼠群时所穿T恤的颜色有所不同。实验过程中,每位女士穿越了约30次草原犬鼠群,与此同时,一名观察员记录下每次穿越时草原犬鼠发出的第一声示警声。
研究发现,所有的叫声都符合草原犬鼠表达“人类”这个含义的一般模式,但针对穿蓝色T恤的人所发出的叫声,与针对穿黄色和绿色T恤的人所发出的叫声是有所不同的。这表明草原犬鼠用不同的叫声区别蓝色和其他颜色。
和草原犬鼠一样,在动物世界中,抹香鲸也向科学家展示了它们的声音魅力。抹香鲸的发声过程很复杂,这种复杂性表明,它们至少拥有比其他非人类动物更为丰富的声音结构,这很容易让人怀疑是一种语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CETI项目才如此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和欢迎。科学家的目标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读抹香鲸的叫声,做法是首先收集抹香鲸的声音数据,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尝试解码其中的含义。与其他鲸鱼不同的是,抹香鲸的咔嗒声有一种类似莫尔斯电码的结构,犹如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人工智能可能更容易分析这种结构。
其实,在CETI项目开始之前,科学家就已经收集并研究了大量抹香鲸发出的声音。他们相信,一旦找到了抹香鲸叫声中最重要的特征,他们就能更好地猜测声音的含义。为此,科学家需要了解与声音相关的背景信息,这就是为什么CETI项目收集的不仅仅是声音,也追踪其他相关的一切,从鲸鱼周围的水温到感知附近是否存在天敌——逆戟鲸,或者美味食物鱿鱼,等等。这涉及在人与动物间实现翻译的棘手问题,CETI项目的宗旨是解码鲸鱼叫声的含义。
1974年,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这位哲学家认为,无论我们对蝙蝠了解了多少,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成为一只蝙蝠的感觉。当然,我们可以想象蝙蝠飞行或者倒立睡觉的样子,但是内格尔指出:“这只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行为像蝙蝠那样,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当然,将自身想象成任何其他物种都会产生同样的问题。马塞洛·马格纳斯科是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物理学家,他也研究海豚的沟通方式。他指出,语言学家已经列出了所有在人类语言范畴中通用的词语,其中的许多词,比如“坐下”“喝水”“着火”之类,对海豚而言是毫无意义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海豚不会坐,也不喝水(它们从进食的鱼类中摄取水分),当然它们的世界也不着火。但是,海豚对一些我们从未谈论过的事物则可能很有概念。例如,它们会发出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在附近的物体上发生反弹,这样它们就完成了回声定位。在水中,声波还会穿过一些物体,由此,当海豚对人体或鱼类进行回声定位时,它们可以“看到”人体或鱼类的骨骼,它们也许会向其他海豚讲述它们感知到的回声。然而,人类不会回声定位,人类对这样的体验知之甚少。诸如此类的情形,会使我们在翻译海豚的叫声时变得非常困难。
海豚当然也拥有一些可以与人类分享的经历。海洋生物学家丹尼丝·赫茨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朱庇特野生海豚项目的创始人和研究室主任。近40年来,她一直在研究一群野生大西洋斑点海豚,她的目标就是弄清它们在彼此交流时发出的声音中所包含的意义。她指出:“海豚和人类都是社交动物,都有家人。”她认为,这些共同点是人类和海豚有可能实现沟通的基础。现在,赫茨的研究团队能够确定的一件事是,海豚使用标志性的类似哨声的鸣叫来指称自己,这就好似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
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大脑研究所工作的神经生物学家艾莉森·巴克正在研究裸鼹鼠。这种无毛的动物栖息在地下,它们发出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就像是鸟的鸣叫。在与同伴相互打招呼时,它们会发出一种特殊且轻柔的鸣叫声。巴克的研究团队记录了来自7个不同种群的166只裸鼹鼠的36000多次轻柔的叫声。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研究这些声音的模式,结果显示,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类似方言。小裸鼹鼠通过学习会掌握这种方言,当它们进入新群体时,它们还能学会使用新的“方言”。
现在,令科学家倍感兴奋的是,人工智能大大节省了对动物声音进行分类、标记和分析的时间。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使用人工智能来构建一个全新的人类与动物之间沟通的渠道,将动物的声音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将人类的语言转换成不同动物的叫声。
然而,令科学家担忧的是,现在全球各地的动物都面临着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凯伦·巴克指出:“在我们弄明白某些物种的语言之前,这些物种有可能已经灭绝了,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用于记录鲸鱼或大象的系统也可以跟踪它们的位置,这可以帮助人们保护鲸鱼和大象免遭捕鲸人或者偷猎者的侵害。”
保护也是CETI项目的重要目标。贝古斯认为:“如果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抹香鲸,那么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在困扰着它们。”此外,当我们明白了一个物种拥有类似语言或文化时,还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保护它们。例如,有些人认为草原犬鼠是有害的动物,但斯洛博奇科夫发现,当他向人们解释草原犬鼠能相互交谈时,人们的眼睛会发光,他们似乎开始重视这个物种的价值了。
当你参与了一项保护具有某种语言或文化的动物的行动时,你不仅是在保护大自然,同时也在拯救一种生活方式。未来,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询问动物的需求,而不是猜测它们可能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