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刍议

2024-12-12 00:00:00王奎斌
成才之路 2024年36期

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欣赏名篇佳作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意义;途径;传承者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109-04

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汉字的结构、字义、字形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道理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讨,以期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综合素养。

一、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随着文明的演化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认知和风俗习惯,不仅反映社会现象,还展现民族特征和社会风貌[1]。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艺术表演、节日习俗、民族习惯、诗词歌赋等,可谓包罗万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历史悠久的长河,从古代流淌到如今,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历史,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感染和影响着后人[2]。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能使他们获得人生的启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启示学生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意识,要有爱国情怀。

3.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同时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就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即使课文中出现传统文化内容,也很少进行相关的讲解或拓展,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

2.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及时,各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使得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途径更多元、更丰富,部分学生有时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语文教材虽然有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但通常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3]。

3.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部分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课本中的《姓氏歌》《端午粽》等文章,以及“日积月累”中的歇后语、名言警句等都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但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不能很好地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4.缺乏趣味性

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创新性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缺乏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即使学生能背诵、默写,也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不能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和意义。

三、语文课堂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传统的字词教学较为枯燥,通常是教师先讲解生字的拼音、笔画、组词,然后让学生抄写几遍,目的是让学生会认、会写,能组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主要依靠死记硬背。其实,汉字的字形、构成都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将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识字,在感知汉字形体美的同时,理解其文化底蕴[4]。

首先,教师可从字形入手,将生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构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早的汉字构字方法,是指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很多常见的汉字源于象形。例如,部编版语文上册中《日月水火》一课中的生字都是象形字,在教授这些生字时,教师可利用太阳、月亮、溪流、火苗等图片辅助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这些文字和其所指的事物的形状很相似。教师可顺势讲解象形字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也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结合字理开展字词教学,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的生字表中,除了有象形字以外,还有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教师在教学这些生字时,可通过字理分析,使学生掌握其音、形、义。这既能增强生字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古装类的影视剧中,学生经常会听到“社稷”这个词,却不理解其含义。为此,教师可进行讲解。在讲解“稷”字时,教师可借助字理分析,对其进行拆解,左边的偏旁是“禾”字,右边的上半部分是“田”字,下半部分与小篆的“人”字的形状相似。学生根据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田里栽种禾苗。这样,即使学生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也能认识到“稷”这个字与粮食有关。由此可见,利用字理开展字词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效果,还能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意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古诗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自然景观、社会现象、个人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宝贵资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能让学生感悟古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师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如表达爱国情感、思乡之情,以及歌颂亲情、友情等,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5]。

首先,在古诗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动力,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示儿》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也是诗人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虽然这首诗的语言是朴实的,也有悲伤的情感,但全诗的基调是激昂的,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悲愤,对收复中原的必胜信念,这是他拳拳爱国心的体现。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复杂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有较为具体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国家至上”的意识。

其次,在古诗教学中开展热爱家乡教育。思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让人挥之不去。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常常旅居外地,或为了求学,或为了广结好友,或为了增加阅历,或为了考取功名……但他们都有一种想法,那就是落叶归根,即不论走多远,走到哪里,都怀念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时时刻刻都在思念故乡,思念家人。思乡诗是古诗中的一种常见题材,诗人通过简单的诗句,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叶绍翁《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句,以反衬的手法写出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同时委婉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在开展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流传千古的名诗佳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最后,在古诗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通常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亲情和友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属于人际伦理,是传统文化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以亲情、友情为主题的古诗开展情感教育[6]。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出作者想象到亲人团聚的场景,表现了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还要让学生体会家人之间的关爱,以及感人的亲情。再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写出了李白和汪伦真挚深厚的友情,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体会李白借这首诗传达出的情感,还要告诉学生要与朋友坦诚相待,要珍惜和维护好真挚的友情。

3.阅读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哲理观念、道德品质[7]。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诗文、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神话故事为例,神话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还反映了古代的道德价值观、信仰崇拜等,因此,神话故事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神话故事,学生能够了解上古时期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同时,通过这些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试图征服自然、敢于抗争的精神。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描写了精卫不畏艰险,衔木石填海的故事。学生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精卫顽强的毅力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能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力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优秀品质,健全学生人格。

其次,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通过课堂阅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书籍,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识字数量有限,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内容简单的课外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书籍语句简单,易于理解,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丰富的内涵,蕴含深刻的道理;对于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传统美德故事、寓言故事等,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阅读四大名著,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风俗、生活习俗,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民间谚语等。

4.写作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能指引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启迪。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还对学生的写作内容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学生会主动搜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并对写作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8]。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或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节日形成原因、习俗、寓意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入手,将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各地的风俗习惯等,之后开展端午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回答一些与端午有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精神世界、人格品质。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也会将对端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融入自己的作文中,使作文的立意得以深化。

其次,续写、扩写、改写都属于写作训练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些写作训练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如让学生续写神话故事、扩写成语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等。例如,《守株待兔》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且“守株待兔”也是一个由寓言故事演化的成语。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扩写或改写。在完成这个写作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故事寓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从中明白一些学习和做事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其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观念,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不仅能习得语文知识,还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思骊.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上海教育,2023(09):69-70.

[2]王铁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57-58.

[3]王闺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教育, 2024(02):17-18.

[4]郭丽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4(02):6-8.

[5]张晓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模式构建[J].天津教育,2024(20):123-125.

[6]李萍.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25):141-143.

[7]魏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 2023(07):97-100.

[8]王奋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3(08):95-97.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Carrying ou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Kuibin

(Tonghe Primary School,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ccumulate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s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wisdom and also the treasur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Schoo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which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in textbooks,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hines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ng famous works. Under the nourish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should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form good moral qualities, and become inherito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 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importance;significance;pathway;inher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