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最基本的一门语言交际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本常识,培养学生识文断字、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表演性朗读能让学生的情绪得以较好地表现和抒发,利用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感情的表达,增强课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可运用以下策略:选择合适的表演性朗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新合作式表演性朗读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加强表演性朗读的技巧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良好的表演性朗读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注重表演性朗读的互动反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运用策略;阅读素养;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125-04
所谓表演性朗读就是在阅读时,朗读者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把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提高阅读品质,使倾听者和朗诵者的心灵沟通更加紧密,可以互相传递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突出表演性朗读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不断创新和优化表演性朗读教学,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和引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表演性朗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与戏剧表演相似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使学生运用自身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深入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情感世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表演性朗读可以实现读与演的融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学生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时,需要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参与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水平[1]。
1.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解与感悟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与感悟非常重要,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表演性朗读是提高学生理解与领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年龄较小,往往对一些文字性的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表演性朗读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进行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和蕴含的情感,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2.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时,学生需要做到声情并茂,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唯有如此,朗读的过程才能变得自然、鲜活。学生只有在掌握语言技能和理解文本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性朗读。通过表演性朗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表演性朗读是对学习和生活情景的一种交流和模拟,学生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感受和反馈,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性朗读是通过对声音、动作和表情的综合运用进行阅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技能的有效途径。组织开展高质量的表演性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2]。
3.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表演性朗读需要进行深入思考,这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阅读过程,而是让学生将阅读与表演结合起来。这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按照文本的具体内容,选用适当的语调、动作和神情对文本进行朗读。在朗读之前,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表演性朗读对文本内容进行诠释。表演性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认知,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学生要利用丰富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调变化表现文本的情感和意境,这需要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作者的意图、人物的感情等。这样,学生能够扩展与深化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从而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3]。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无形之中限制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一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变化性、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很难适应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三是教学评价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对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进行改善和创新,难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1.选择合适的表演性朗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表演性朗读教学,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有效性[4]。语文教材有着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但并非每一篇作品都能成为完整的表演性朗读材料。有的作品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进行表演性朗读耗时过长,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表演性朗读。因此,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段落,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并开展表演性朗读,以提升表演性朗读效果。语文教材文章体裁多种多样,有些文章和段落适合表演性朗读,有些文章和段落不适合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不能将文章中的故事进行分割,要让学生进行整段的表演性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才能提高表演性朗读的效果。语文课文中的一些段落和教材中的童话故事都是表演性朗读的好素材,非常适合表演性朗读。例如,在为学生选择表演性朗读内容时,教师可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表演性朗读素材,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演性朗读。在表演性朗读中,学生可通过语调、表情、身体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人物的情感。比如,在描述小女孩饥寒交迫的时候,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语速、语气,在恰当的语言停顿和语调的起伏中,把小女孩的无奈与悲伤表现出来;在描述小女孩见到自己过世的祖母时,学生可以运用面部神情表现小女孩的惊喜、心中的悲伤与美好憧憬。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女孩、行人、祖母等,再现文章所描写的情境。这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让学生的表演性朗读更加真切感人,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与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5]。
2.创新合作式表演性朗读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表演性朗读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表演性朗读,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与感受。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单一的个人朗诵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师应创新合作式表演性朗读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创新合作式表演性朗读形式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采用传统的阅读方式,会使学生觉得很单调,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热情,难以激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合作式表演性朗读中,学生可以进行分工,担当各种角色,相互协作,营造生动有趣的表演效果。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合作式表演性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交流技巧。在合作式表演性朗读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以取得整体的表演性朗读效果。这种协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巧,使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声音,学会尊重别人,真正与班集体融为一体[6]。例如,在对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行表演性朗读时,教师可以创新合作式表演性朗读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颖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在合作式表演性朗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进行朗读,每个部分都有个人表演性朗读,同时也有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表演性朗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合作式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表现主题,有的学生负责烘托气氛,有的学生负责掌握节奏,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能产生更多的创造力与灵感,让表演性朗读更加生动有趣,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3.加强表演性朗读的技巧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表演性朗读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表演性朗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感情与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进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与用意。加强表演性朗读技巧的练习,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语音、节奏及情感的把握程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在表演性朗读技巧的练习中,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力得到增强,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使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表演性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情感抒发,更容易进入情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表演性朗读,加强朗读技巧的练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语言运用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加强表演性朗读的技巧练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综合策略。在进行表演性朗读前,教师可以对文本背景、情节发展以及角色特点等进行介绍,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样,学生在表演性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把文本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在表演性朗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人物的语气、语速、情绪等,进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学生的朗读更为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把角色的个性特征充分表现出来,让朗读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教师要采取综合策略加强表演性朗读的技巧练习,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水平,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7]。
4.营造良好的表演性朗读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演性朗读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本的含义,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增强阅读体验,提升阅读效果。良好的朗读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表演性朗读状态,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全力以赴投入到表演性朗读过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表演性朗读的有效性。加强表演性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与表演技巧。语文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朗读情境,并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个表达感情、传递观点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例如,在对课文《守株待兔》进行表演性朗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演性朗读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性朗读更好地理解与体会课文内容。在营造良好的表演性朗读情境时,教师可以从叙述的内容、人物的个性出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为学生的表演性朗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情感、想法和行为,也可以利用角色表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如对《守株待兔》进行表演性朗读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农民、兔子和过路人,用自己的表演再现故事情节。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情绪,使朗读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在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创造良好的阅读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有效提升阅读学习效果[8]。
5.注重表演性朗读的互动反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表演性朗读的互动反馈尤为重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表演性朗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外,还能够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主动性。表演性朗读的互动反馈,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要适时地进行点评与激励,帮助朗读者提高自我表现力与自信心。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一起发展、共同进步。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增强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自觉性。例如,在对课文《慈母情深》进行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表演性朗读的互动反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以《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诠释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表演和小组互动激发学生表演性朗读的热情,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要在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表演性朗读水平。注重表演性朗读的互动反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表达技巧,还能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与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发展与进步。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把表演性朗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演性朗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能弥补以往阅读教学方式的缺陷与不足,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运用表演性朗读,提升学生朗读水平和朗读技巧,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芳.诗意语文课堂创新性朗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3(08): 37-39.
[2]黄俭平.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表演性朗读的作用与方法[J].新课程研究,2021(32):120-121.
[3]李建国.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1(32):122-123+125.
[4]闫廷明.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初探[J].甘肃教育,2019(23):73.
[5]黄逸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4(18):83-85.
[6]奚峰艳.朗朗书声朗朗乾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指导[J]名师在线,2018(22):8-9.
[7]何进.以“读”促学提升语文课堂实效[J].陕西教育,2024(06):5.
[8]刘黔敏.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02):69-70.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Performance Based Read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Liu Qingxuan
(Dongguan Primary School,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most basic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urse, an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necessary language basic knowledge,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recognize words, read comprehension, oral expression,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based reading can help students expres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effectively. By using facial expressions, tone of voice, and body language, students can express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emotionally, enhance its attractiveness and infectiousness, improv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an be used for performative reading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selecting appropriate performative reading cont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innovate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 reading forms t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performing reading skills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create a good performative reading environment t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effectiveness; emphasize interactive feedback through performative reading t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literac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performative reading; apply strategies; reading literacy;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