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要遵循差异性、实践性、综合性原则,采取精心构建生活场景、实现议题高效导入,运用任务驱动探究、融合新旧知识体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定优质议题,创设丰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等策略,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141-0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愈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具体情境中的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探讨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所谓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为学生呈现论点和论据,辅助学生从知识的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培养,与学生思维发展相适应。议题式教学不只是围绕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还要对所有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围绕具体的观点进行深度思考。开展议题式教学,可按照以下环节组织实施。首先,确定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整合,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议题。其次,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更为高涨的热情完成议题的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完成议题式教学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此外,还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客观总结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1]。
在初中阶段,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围绕学生实际进行,课堂中运用的教学方法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议题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打造更加具有互动性的课堂模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道德品质。
1.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议题式教学侧重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需从教材内容入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高质量地完成议题式教学。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2]。
2.有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借助自身的语言及知识储备,较好地完成对议题的探讨交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灵活性。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融入时事政治和热点话题,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运用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差异性、实践性、综合性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道德与法治知识,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组织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差异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内容和个性化辅导。教师要设计不同的议题和讨论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探讨交流,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部分学生对法律案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为其提供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导他们应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让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强,教师可鼓励他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开展角色扮演,为他们提供交流机会,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遵循差异性原则,不但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个性和能力,实现相应程度的提高,从总体上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3]。
2.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需遵循实践性原则,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开展实践活动。学科知识的运用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落实实践性原则,教师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认识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其法治意识。
3.综合性原则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需遵循综合性原则。道德与法治教学涉及多个领域,如政治、文化等。因此,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跨学科意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为落实综合性原则,教师可设置跨学科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政治角度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也可引导学生从经济角度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遵循综合性原则,能够辅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同时,跨学科学习还能使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4]。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入议题、整合知识,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巧妙地设置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议题的自然引入作铺垫。实践活动中,教师借助任务驱动可以有效地连接新旧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置议题,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5]。
1.精心构建生活场景,实现议题高效导入
开展议题式教学,议题设置是关键,关乎能不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探究环节。因此,教师所设置的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探究环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素材,精心构建生活场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议题式教学的实施效果[6]。
例如,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公民行使权利的要求,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寻找契合点,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建立对应联系,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细致分析和理解知识内容。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以动画的形式引入新知识。动画的内容如下。三个家庭在旅游途中遇到航班延误的问题,航空公司对此以200元/人的标准提出补偿。有一个家庭认可补偿方案,有一个家庭不认可补偿方案,并结合自身的需求提出新的补偿方案,有一个家庭拒绝补偿方案,并将调解纠纷申请发送给相关部门。教师可让学生联系视频内容进行设想,如果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相关问题,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后,如何应用法律进行维护。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可自主发挥,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找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2.运用任务驱动探究,融合新旧知识体系
在组织学生进行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收集和整合资料,让学生通过合作进行讨论。为使各环节形成有机整体,促进任务顺利完成,教师要严格对照教学活动模板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按照经验的输入与输出、新旧知识的整合等分别解决议题内容,以优化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7]。
例如,在教学“多彩的职业”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运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大国工匠”视频,引出“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未来的工作”这一议题,并设计以下议题讨论环节。第一环节,带领学生了解现阶段的职业岗位,让学生想一想自己适合什么职业,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喜爱的职业,包括职业技能以及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第二环节,融合新旧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以前掌握的职业内容和岗位职责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可提出“若在工作中出现不敬业人员,是否会造成一定影响”等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明确敬业的重要性。通过对议题的讨论,学生能加深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培养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结合现实生活经验深入分析敬业精神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能深化学生对敬业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环节,进行知识和经验的输出。在对知识和经验进行输出时,为提高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的契合度,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小刘的职业困惑”这一议题。小刘是高级机械工人,家庭希望他从事稳定的工作。但小刘并不安心于稳定的工作,热衷于摄影,已经提交辞职报告,虽然仍然从事岗位工作,但主要精力投入到摄影上。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小刘的情况,深刻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认识到爱岗敬业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素养[8]。
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置优质议题
教师在确定议题时,需保证议题的质量,借助适当的表现形式体现道德与法治理论的深刻性。为此,教师可联系自身的教学经验,充分应用知识储备,同时联系学生的性格及学习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议题形式,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高质量的议题,辅助学生深化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议题对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存在偏差,就会导致学生的讨论交流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需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紧密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设置议题。为确保议题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细致分析教材中可作为引申议题的内容,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议题。
例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辅助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后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网络的应用价值,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可设置“网络游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全面总结网络游戏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高议题式教学实施的质量。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细致分析教材中可作为引申议题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炼高质量议题,能提高学生参与议题探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习更多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9]。
4.创设丰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独立思考
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索,保证创设的实践活动能够辅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组织开展议题式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要以高质量的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议题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重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遵守社会规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深度探究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交通规则小卫士”这一议题,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具体而言,教师在设置议题时要兼顾学生的成长及心理发展特征,引导学生结合交通规则进行深度探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更为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划定一个安全区域,让学生记录行人和车辆遵守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具体情况,如行人是否闯红灯、车辆是否礼让行人等。教师要让学生对所掌握的情况和数据进行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判断观点和建议的正确性,让学生以充分的论据加以论证,以增强说服力[10]。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成果予以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运用议题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为了构建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进一步探索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和完善议题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莙雁,赵明辉.初中《道德与法治》辅助文的价值、类型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13):59-61.
[2]彭虹斌,袁慧芳,陈婉君.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9):48-52.
[3]乐毅,乐昕,王艳,等.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需统筹考虑的四个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2):38-43.
[4]金利.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分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1):4-8.
[5]周建飞.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视点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23(35):59-61.
[6]洪滨.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精细化的原则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1(35):67-69.
[7]胡慧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22(03):47-51.
[8]李惠,张淑清.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2(18):27-31.
[9]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05):4-10.
[10]桓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五位一体建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0):12-15.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opic based Teaching in Moral and Legal Curriculum
Shen Jiawen
(Shipu Middle School,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opic based teaching in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can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improve their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re efficient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s. The application of topic bas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differentiation, practical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It should carefully construct life scenarios, achieve efficient introduction of topics, use task driven exploration, integrate new and old knowledge systems, deeply explore textbook content, carefully set high-quality topics, create rich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and enhance students’ subject literacy.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problem-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practical activities; teaching quality; subject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