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武强年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探究

2024-12-12 00:00:00李永霞张建光
成才之路 2024年36期

摘要: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阵地,武强年画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其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介绍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及资源开发中的责任,分析武强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出地方高校武强年画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如资源整合、课程融合、师资培养以及开展非遗文化活动等,进而为地方高校在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地方高校;武强年画;非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057-04

基金项目:该成果受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经费资助,系2023年度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课题“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地方高校武强年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FX ZX07)、“武强年画图像分类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3FYZX02)研究成果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地方高校作为教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其中,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地方高校在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策略和方法,并以具有代表性的武强年画为例,深入分析其融入地方高校的路径和实践,以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武强年画与非遗文化的内涵

1.武强年画的内涵

武强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河北省武强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武强年画以年节时张贴于门庭、室内、灶台等处的传统画为主要形式。武强年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在明朝初期,武强年画开始形成规模,到了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武强年画则进入鼎盛时期。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采用“绘、刻、印”三道工序进行制作。首先在木板上刻出图案,然后进行印刷,最后再进行手工绘色。在历史上,武强年画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并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年俗博物馆,以满足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传统年画艺术的观赏与研究需求。如今,武强年画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欣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地方高校通过研究和传承武强年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1]。

2.非遗文化的内涵

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传统的、不可触碰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文化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源泉。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通过教育、传承和宣传等途径,可以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通过创新和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力[2]。

二、地方高校与非遗文化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载体,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作为当地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与非遗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地方高校肩负着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的责任,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支持和平台。另一方面,非遗作为独特的教育资源,丰富了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机会。地方高校还在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地方高校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研究能力,为非遗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次,地方高校是非遗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和技艺传承,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再次,地方高校在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能够与政府、非政府组织、文化产业等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最后,地方高校通过开展非遗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培养更多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事业的人才[3]。

三、武强年画的艺术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1.武强年画的艺术特点

武强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起源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武强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武强年画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粗犷、色彩鲜明、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其画面注重突出主题,层次分明,主次关系明确。在色彩运用上,多采用红、黄、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在武强年画中,有一幅经典作品名为《六子争头》。这幅画以其独特的构图和深远的寓意,成为武强年画的代表之作。从画面上看,《六子争头》呈现的是六个孩童相互借用、头部和臀部连在一起,构思巧妙且奇特。这种构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画面布局,使得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这幅画的寓意深刻,画中的娃娃由三子变六童,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命一体,都是命运共同体”。这种寓意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谁都不可独善其身”,这也寓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此外,《六子争头》还体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修养。这些民间艺人通过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勾勒出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和天真烂漫。这种技艺和艺术修养也是武强年画的重要价值之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体验,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凸显出色彩鲜明和线条粗犷的特征。不仅展现了武强年画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且传达了人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纯真、快乐的向往。武强年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木版套印、手工彩绘两种。木版套印是指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将版材刻成各种图案进行套印,手工彩绘则是在套印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手绘加工,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武强年画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吉祥图案、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景人物等,这些内容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中,吉祥图案是最为常见的题材,如“年年有余”“五福临门”等,都是人们喜爱的题材。此外,武强年画的地域特色鲜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反映了冀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地域特色使得武强年画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武强年画的教育价值

武强年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还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地方高校教育体系,能够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武强年画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了解民间艺术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学习武强年画的艺术特点、构图技巧和色彩运用,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这种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地方高校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参与年画制作过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加深其对武强年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武强年画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传统。通过鉴赏武强年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地方高校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探索,鼓励学生在鉴赏传统年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和观念进行新的创作尝试。这种创新既能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又能为武强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

四、地方高校“武强年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资源整合策略

(1)搜集与整理武强年画资料。地方高校开发武强年画非遗课程资源时,可以通过搜集、整理武强年画资料和建设武强年画数据库的方式作为出发点。图书馆是搜集相关资料的主要场所,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所以,搜集武强年画资料时可以从图书馆入手。高校教师可以从图书馆搜集与武强年画相关的图书、报纸、期刊,了解武强年画的背景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加深对武强年画的理解和研究。除了图书馆资料,档案馆也保存了大量与武强年画相关的历史档案。档案馆保存的官方记录、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都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所以,地方高校应积极与当地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通过档案馆的资料,师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武强年画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此外,民间收藏家也是地方高校积极合作的对象。民间收藏家往往拥有一些稀有、珍贵的武强年画作品或相关资料,地方高校可通过与民间收藏家合作,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整合到课程资源中,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武强年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积极建立武强年画数据库。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库已经成为保存和共享资源的重要工具。对于武强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个专门的数据库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这些珍贵资料,而且能方便师生随时查阅,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因此,地方高校应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搜集到的武强年画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将传统的纸质资料、图片和视频等转换成数字格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地方高校还要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并与其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公众分享这些资源。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实现武强年画资料的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提高武强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地方高校应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并负责数据备份、数据清理、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资料的发现,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添加和更新数据库内容,以保持其时效性和完整性[5]。

2.课程融合策略

(1)跨学科课程设计。地方高校开发武强年画资源后,还可以将其融入艺术、历史等相关学科的课程中,设计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这样,能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刻的学习体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武强年画与艺术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武强年画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技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此外,将武强年画与历史课程相结合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研究武强年画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结合武强年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可促进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2)创新教学方式。为了加深学生对武强年画这种非遗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武强年画的理解。例如,案例分析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对武强年画进行深入剖析。教师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相关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武强年画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教师可以设计与武强年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艺术家、历史学者、文化研究者等。通过情景模拟,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武强年画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增强对武强年画的理解和认同感。

3.师资培养策略

(1)举办师资培训班。为了提高教师对武强年画以及非遗的认识和教学水平,地方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地方高校可邀请武强年画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内的实践者作为讲师,对教师进行深入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武强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以及非遗教育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实践等。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例如,地方高校可组织一个为期一周的师资培训班,邀请在武强年画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进行授课。课程内容可以涵盖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制作技艺、传承方式等方面,并辅以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武强年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地方高校要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实地接触和研究武强年画的机会。这样的实践基地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的平台,促进教师和传承人、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教师可以获得更多与传承人交流的机会,学习他们的技艺和经验,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例如,地方高校可以与武强年画博物馆或当地的年画工坊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教师实践基地。这样,教师可以定期前往这些机构进行实践,与传承人一起工作,学习他们的技艺和经验。教师也可以将这些实践经验带回课堂,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师实践基地,教师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促进武强年画的传承和发展[6]。

4.开展非遗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开发武强年画非遗资源课程时,开展非遗文化活动是重要的策略之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活动,在文化节上邀请武强年画的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非遗项目代表来到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展示和传授非遗技艺。地方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体验中,让他们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再如,地方高校可以开展非遗文化讲座系列活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来校举办讲座,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讲述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等内容。学生通过聆听讲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提升自己的非遗文化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组织非遗技艺比赛,并设立与武强年画相关的比赛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比赛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技艺水平,促进生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在比赛过程中,评委的点评和指导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

五、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在武强年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系统地研究和整合武强年画的历史、特点和价值,以及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地方高校可以制定有效的策略,推进武强年画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因此,地方高校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武强年画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龙,李丹琪,朱晓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教育融入与保护传承研究[J].陕西教育,2024(03):84-86.

[2]李源,迟海波.“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01):29-35.

[3]袁娜.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4,45(01):142-144.

[4]马逸初,杨斌,裴天娇.武强年画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22,24(06):114-118.

[5]李志刚.论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J].美术,2006(11): 124-129.

[6]齐贵来,陈香珍,王秀影.论武强年画的文化内涵[J].衡水学院学报, 2007(04):30-32.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urse Resources for "Wuqiang New Year Paintings" in Local Universities

Li Yongxia, Zhang Jiangua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sit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present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rriculum resources for Wuqiang New Year Painting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artistic literacy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responsibilities in resource development. It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Wuqiang New Year Paintings, and further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qiang New Year Paint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such as resourc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This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Wuqiang New Year Paint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artistic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