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12-12 00:00:00钱程
成才之路 2024年36期

摘要:大学新生在初入大学后,面对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文章主要分析当前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从丰富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式、加强育人合力、细化育人举措等方面探析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045-04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积极有效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重要力量,对于大学新生能否有效适应大学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要高度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开展心理适应教育,助力大学新生适应新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提升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内在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增强大学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适应是主体在面对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反应,进而使主体和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面对新的校园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管理模式,原有的心理平衡会被打破。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为大学新生提供心理调适的方式和技巧,可以提高他们在新的环境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也能让他们有效调节心理活动,缓解心理冲突,重建心理结构,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变化,使自我和环境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2.有助于发展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

大学新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新的大学环境,还需要对自我进行深入探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大学新生在这个时期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如果学生没有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容易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导致学业受阻,适应不良。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能使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新生认识和发展自我,促进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3.有助于提升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新生的生理发展水平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但其心理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情感发展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面对新的环境,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产生焦虑、抑郁、恐惧、强迫、躯体化等症状,甚至出现心理危机。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应对策略,增强应对挑战和困难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学习目标,进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表现及原因

冯桂梅等(2018)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概括为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2]。彭晓(2022)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在学习目标、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存在适应问题[3]。总之,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问题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也是最为突出的心理适应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自2010起连续7年对大一新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学业困扰在新生遇到的心理困扰中占比最高[4]。(1)学习态度消极松懈。高中时,学生通常会把高考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很多家长和老师会告诉学生“上了大学就好了”,以给予学生激励并缓解压力。到了大学后,虽然学习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但不少大学新生会在学习态度上出现松懈,贪图安逸,特别是遇到不喜欢的课程时,更容易在游戏、娱乐中放飞自己,对学业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状态。(2)学习方式出现偏差。在大学期间,大学新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就会出现偏差,导致学习效率低,对学习感到迷茫、无助和焦虑等。(3)学习目标尚不明确。调查发现,部分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欠缺,主要体现为大学新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不明晰。高中时,学生很明确地将升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到了大学,部分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也不清楚如何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向模糊。

2.人际适应问题

人际适应问题也是困扰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人际关系不良会诱发羞怯、忌妒、恐惧、抑郁、孤独等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影响大学新生社会化的正常发展[5]。汪小红、甘嘉婷(2022)对某大学2020级新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新生的人际适应水平总体状态一般,需要外在力量介入[6]。(1)人际认知还未成熟。很多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水平受到性别、生源地、学习经历、家庭学校情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的认识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环境的大学新生们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比如,倾向将自己的喜好、观念等强加给对方,没有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个性化差异等。(2)人际互动表现不良。部分大学新生在进入校园后,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一方面想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陪伴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又因自身人际互动技能不足或自身个性特征等原因没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新生封闭孤僻,不愿意和其他同学沟通和相处,自己独来独往;有的新生羞怯内敛,和陌生人说话常常觉得紧张,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会脸红,比较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还有的新生注重自我需求,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等。

3.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城市求学,需要积极地调整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去融入新的校园集体生活。倘若不能及时调整而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往往会导致身心的不协调,产生孤独恐慌的心理[7]。(1)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很多新生是跨省市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新的气候环境、住宿环境、饮食环境等生活环境方面和原先相比会有较大的差异。大学新生在面对这些差异时,需要积极去面对、适应,甚至挑战环境。但是,部分大学新生之前因自身对家庭的过多依赖和生活技能的欠缺等,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于突如其来的宿舍集体生活、较大差异的环境气候变化,不知如何自理,感觉力不从心,会产生失眠、厌食、烦躁、焦虑等现象。(2)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高中时期,学生的生活较为单一枯燥,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大学时期,新生则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一些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过多地将时间放在游戏等娱乐活动上,导致生活作息紊乱,精神状态萎靡,身心不能协调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路径

1.完善心理适应教育内容,育人有实效

(1)及时了解新生的个人信息。在新生入学之初,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新生的个人信息,这是开展心理适应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张慧等(2021)通过研究得出,新生的适应能力会受到新生所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8]。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初可以对其个人基本信息进行全面了解,比如了解新生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父母的关系和工作情况,家庭是否为贫困家庭,学习背景、个性特征,以及成长过程中是否经历过重大变故等。另外,辅导员可以拓宽信息了解渠道,如查看新生档案、谈心谈话、宿舍走访、联系家长等,去详细了解新生的个人信息,为开展实效性的适应性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丰富心理适应教育内容。在新生入学之后,辅导员应根据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和实际需要,丰富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内容,并且有规划地选择和开展。例如,针对学习适应问题,辅导员可以目标教育为导向,为新生提供学习辅导,如讲授学习策略方法、告知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专业毕业走向、提供职业生涯咨询等,进而帮助新生调整学习态度,树立短期和长期目标,提升学习内驱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针对人际适应问题,辅导员可以班级荣誉教育为抓手,为新生提供人际交往帮扶,通过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共同探讨设计班级的班徽、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形式,帮助新生拓宽社交圈,克服社交困境,提高集体融入感,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创新心理适应教育方式,育人有渠道

(1)精心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创新的学生活动形式,能有效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廖明英(2018)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9]。辅导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来有效提升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我探索、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等相关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自我探索主题团辅活动可以让新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我是谁”“自画像”“我未来的样子”等;人际关系主题团辅活动可以促进新生形成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如“你画我猜”“信任背摔”“人际财富图”等;团队协作主题团辅活动可以培养新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同心鼓”“旱地冰壶”等。作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重要实施者,辅导员直接进行新生团体辅导,有助于其和新生信任关系的形成,也能提升团体辅导的心理适应效能。(2)充分发挥思政引领作用。辅导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例如,将红色基因融入新生心理适应干预,开展红色基因主题活动,提升新生的心理适应水平。有研究表明,红色基因主题活动能显著减少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困扰,有助于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10]。在设计红色基因主题活动时,辅导员应充分考虑学校及其所处地区的红色资源,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让新生沉浸式参与,筑牢新生立志报国、奋进担当的思想根基。

3.加强心理适应教育多方协同,育人有合力

(1)深入推行朋辈互助,注重朋辈陪伴帮扶。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大部分新生都愿意去寻求朋辈的帮助。班级心理委员和各寝室长作为重要的朋辈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及时发现班级同学或室友的心理异常现象并给予陪伴与帮扶。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的教育引导,丰富他们的专业助人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朋辈效能。此外,新生班导也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新生班导一般由高年级的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长或学姐担任。新生班导与新生年龄上相仿,想法上相近,可以形成更密切的同伴关系。新生班导不仅可以帮助新生解决基本的日常生活问题,还可以为新生提供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生涯规划上的建议。(2)积极保持家校联动,注重家庭正确引导。大学新生能否适应大学生活,与其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环境对新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生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辅导员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关心关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积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他们的在校情况,学会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心声,帮助他们缓解负面情绪,度过大学适应期。

4.细化心理适应教育举措,育人有抓手

(1)加强对关键群体和场所的关注。辅导员要加强对关键新生群体的关注,如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上课迟到缺勤的学生、高考失利的学生、离家较远的学生等,并同他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当下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状态等,以便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化解他们的思想疙瘩,舒缓他们的不良情绪。班级、宿舍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辅导员要多进班级、进宿舍,深入了解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关心和关爱。辅导员还要重视班级、宿舍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班级素质拓展、宿舍文化节等活动,营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温馨有爱的氛围环境,加强新生对班级的认同,增进新生与室友的人际联结。(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阵地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功能,深入优化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资源,不断拓展大学新生的网络心理适应教育渠道,使微信公众号、易班、微博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官方账号平台成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阵地。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并建设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心理适应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容易产生心理适应困扰,如不知如何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不能很好地缓解与室友的摩擦、不会处理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的情绪困扰等。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应切实发挥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的作用,根据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结合学校教育的工作实际,从完善内容、创新方式、加强合力、细化举措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适应教育策略,帮助大学新生接纳周围环境变化,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缓解心理不适困扰,提升心理适应能力,顺利走出适应期,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19-23.

[2]冯桂梅,唐宁,贾颜,等.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与教育措施[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39(03):198-199.

[3]彭晓.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表现、成因及应对举措——基于辅导员视角[J].济宁学院学报,2022,43(04):89-96.

[4]符丹,马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再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8(04):81-83.

[5]王维杰.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06(01): 43-44.

[6]汪小红,甘嘉婷.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基于N大学的实证研究[J].大学,2022(16):95-98.

[7]赵晓通.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与教育措施研究[J].大学,2024(07):173-176.

[8]张慧,田良臣,吴宝锁,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教育观察,2021,10(13):9-12+25.

[9]廖明英.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干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17-122.

[10]扶丹丹,陈明睿.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的实践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3,33(01):133-136.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Freshmen

Qian Cheng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000, China)

Abstract: New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ne to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problems when facing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fter entering university.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o a good job i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freshmen. The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mong current college freshmen,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counselor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arrying ou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freshmen from the aspects of enriching educational content,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synergy, and refining educational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college freshme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lf-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