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论

2024-12-12 00:00:00王东
成才之路 2024年36期

摘要:在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热点事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是具有时代价值的热点议题。热点事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实践性,还有助于学生深度剖析现实问题,发展思辨能力与媒介素养。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可通过构建思政教育新阵地以传播正能量,打造思政教育新范式以传递好声音,汇聚金课程以培育思政教育新动能,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热点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范式;新动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037-04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不再孤立于象牙塔中的宁静一隅,而是被各种社会热点事件所激荡。热点事件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与灵感,高校深入探索热点事件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主动出击,更是教师对新时代的热烈响应与积极拥抱,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热点事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强化时效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在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社会热点出现,而学生也对社会热点保持高度关注。教师适时引入并解析这些热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确保教育内容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同步,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抽象的理论知识嵌入具体的热点事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领悟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能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成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

2.提供现实问题的深度剖析平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的教育路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度剖析现实问题的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热点事件作为教育素材,其时效性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全球动态,形成国际化视野[1]。同时,基于热点事件的复杂性、多元性,学生不仅要理解其表象,还要深究其本质,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思辨能力与媒介素养的沃土

热点事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媒介素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在信息极其丰富的今天,热点事件如同一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沃土,可使学生在参与讨论、分析中学会从多重视角审视问题,辨别信息真伪,以此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热点事件分析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媒介素养,包括有效获取信息、评估信源可靠性及合理运用多媒体表达自我见解等。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累积,还是能力的飞跃,可使学生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保持独立判断,成长为既有深度思考能力又擅长健康传播的新型人才。

二、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传播正能量,构建思政教育新阵地

(1)借助网络平台,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思政教育新阵地,首要任务是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即通过正面信息的传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策略需围绕内容的创新性、传播的互动性和影响力的广泛性展开,确保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正面信息能够准确传达,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发布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高质量内容,传递正能量,如先进人物事迹、国家发展成就、社会公益活动等[2]。高校还应注重平台内容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接受度和传播力。而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偏好,进行个性化推送,能实现精准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创建的名为“青春正能量”的官方抖音账号,可定期发布短视频,内容涵盖“青年榜样说”系列,邀请优秀在校学生、校友讲述个人成长故事,激励更多学生勇于追梦;或以“中国故事”系列,展示各地文化特色、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或以“热点透视”系列,正面解读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

(2)创设时代平台,打造思政新领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模式,除有效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外,还可以网络社会热点为纽带,创设时代平台,形成思政教育新领地,即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构建一个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思政教育新领地。这是适应时代需求,传播正能量,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策略。这就要求高校整合线上资源,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高校还要搭建开放交流的平台,鼓励师生共研共享,以形成正向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学生形成思想认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高校自主研发的“思政云平台”集在线课程、虚拟实践、互动社区于一体,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天地。通过“思政云平台”实践,高校不仅能有效利用网络热点事件丰富思政教育资源,还能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政教育新领地,切实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3)线上线下联动,增强思政教育实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构建立体化、互动式的思政教育新阵地,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参与感。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不仅在网络平台快速响应社会热点,传播正能量,还要通过线下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受到多教育场景的熏陶[3]。例如,高校可将“思政云平台”作为连接器,有效推动实践活动落地,如依据线上热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组织学生参与“绿色校园”实践活动,从节能减碳到垃圾分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树立环保责任感。高校还可利用平台举办如“绿色生活挑战赛”等活动,通过线上云平台发布环保知识、节能小贴士,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在线下组织垃圾分类实践、绿植养护活动,让学生将线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拍摄视频或撰写心得上传至平台。这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还可通过学生的点赞、评论等形成正向的激励和交流氛围。

2.传递好声音,打造思政教育新范式

(1)精准对接需求,提升教育实效性。在传递好声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不仅是让学生有效接收“好声音”的前提,更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这意味着教育内容与形式需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及思想困惑进行设计,确保教育活动不仅贴合时代脉搏,还能触动学生心灵,使其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4]。为此,高校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手段,定期收集并分析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看法、态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取向,据此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育供给与学生需求精准匹配。高校还要强化问题导向,针对学生在热点事件中反映出的认知盲区、价值误区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如通过案例分析、辩论会等,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网络暴力与网络文明”这一社会热点为例,首先,高校可通过前期调研,细致探究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习惯以及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感知程度,并考察其是否具备网络文明意识。然后,高校可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网络素养提升”系列课程,课程内容不仅涉及网络暴力案例分析、法律法规教育,还可包括网络礼仪、信息辨识真伪等实用内容,以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提升其网络素养。通过精准对接需求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能提升对网络暴力的警惕性,还可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积极变化,进而验证精准对接需求在传递好声音、打造思政教育新范式中的重要作用。

(2)创新话语体系,优化表达形式。在传递好声音、打造思政教育新范式的教学实践中,创新话语体系和优化表达形式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更加贴近学生、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如网络流行语、短视频、图表信息图解等,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易懂且具有吸引力。例如,教师可以情境化、故事化的教学形式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领悟道理[5]。此外,教师要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发表意见,形成多向度交流,以增强教育的参与性和有效性。例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教育中,教师可采用“微视频+情景剧+互动讨论”的全新方式。首先,可制作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微视频,如“塑料海洋”“消失的绿洲”,运用动画、航拍等视觉艺术手法直观展示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并配以轻松活泼的网络语言解说,以降低理论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其次,可组织学生分组排演情景剧,如《乡村生态旅游转型记》,让学生在剧本创作和表演中深刻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环保知识图解,直观展示生态破坏与修复的数据对比,并结合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讨论,如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建立线上讨论群,鼓励学生分享身边的环保小故事或环保创意,形成持续的环保行动倡议。

(3)构筑互动生态,实现思政教育新发展。热点事件作为时代精神的风向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尤其在构筑互动生态、实现思政教育新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构筑互动生态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构建一个多方参与、信息共享、意见交流的动态平台,其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此教学模式下,网络社会热点不仅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可成为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的催化剂。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催化者的作用,通过设计议题讨论、案例分析、模拟辩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批判性思考,并在互动中深化对热点问题的理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教师可在思政课堂引入“时事点评工作坊”模式,利用每周的固定时间,选取近期的网络社会热点作为讨论主题,如“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国际关系变动下的青年担当”等。在此模式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准备展示,汇报成果,然后全班自由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热点事件的教育意义。例如,在讨论“科技伦理”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进步本身,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的伦理边界,深刻反思社会公正、个人责任。再如,高校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创建“思政微课”系列,将课堂讨论的精彩片段、学生观点、教师点评等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形成更广泛的传播效应。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实现校内外的有效互动,还能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拓展至社会层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价值传递。

3.汇聚金课程,提升思政教育新动能

(1)开发与热点事件紧密相关的思政课程。此类课程的开发应遵循时效性、针对性、互动性原则,并通过鲜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深化理论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该课程设计应紧密追踪社会发展趋势,选取普遍关注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如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等。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事件本身,还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政策背景、社会影响及价值导向,使学生通过学习收获知识,提升思辨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以“数字经济与社会变革”这一热点为例,高校可开发相应的思政课程,在介绍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前沿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的同时,深入分析其对就业结构、社会公平、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影响[6]。在具体教学中,高校可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在线讲座,分享数字化转型中的成功案例与挑战,同时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个人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职业需求变化。此外,课程还应包含实践环节,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数字技能培训、调研数字经济对当地小微企业的影响等,使其通过亲身体验、反思,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通过此类“热点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高校不仅可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2)引入优质资源,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引入优质资源,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是构建“热点金课程”的关键一环,其目的是通过整合多方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一策略侧重于资源的时效性、多样性和互动性,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注重资源的精选与整合,包括但不限于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或构建校内外合作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或以跨学科融合,将思政教育与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以多维视角审视热点事件,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以“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影响”为例,在具体教学中,高校可引入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的访谈视频、科技企业关于AI伦理规范的案例分析等优质资源充实课程内容。高校还可邀请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开展线上或线下讲座,如探讨AI技术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引发的伦理争议,让学生直面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的冲突、平衡。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虚拟仿真实验,如通过模拟决策系统体验AI伦理困境,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深入思考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共生关系,以此形成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依托金课程培育学生思政素养。依托“热点金课程”培育学生思政素养的方法,强调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环节的必要性[7]。在内容上,金课堂应紧贴时事,选取与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使理论学习更具现实意义。在方法上,可倡导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批判性思考意识。在实践上,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实现知行合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尝试,还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网络社会热点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丰富教育内容,活化教育形式,还能在实践中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构筑互动教育生态,以此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在未来,高校应继续立足热点事件,密切关注并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积极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构筑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荣明,王斯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学习模式发展审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2):74-79.

[2]于惠舒,林婷婷.信息技术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径探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0(02):97-103.

[3]王欣.抖音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2):152-154.

[4]齐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4-6+9.

[5]张箴.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5):88-92.

[6]潘佳欣.网络舆论失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为与可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5):89-91+102.

[7]刘喆.网络舆情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3):89-91.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t Events

Wang Dong

(Guizhou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ongren 5652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and diverse values, how to effectively use hot events as entry poi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 hot topic with contemporary value. Integrating hot even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he timeliness and practic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helps students deeply analyze real problems,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media literacy. In teaching practice, universities can spread positive energy by building new platform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eate new paradigm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nvey good voices, gather golden courses to cultivate new moment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hotevent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new battlefield;new paradigm; new kinetic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