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工匠”许振超: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

2024-12-11 00:00李传云
家庭百事通 2024年12期

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获得“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接过沉甸甸的荣誉奖章,许振超激动地说:“这份荣誉是对我多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劳动者的激励,我将继续努力,发挥工匠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1年前,53岁的许振超带领团队第一次打破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创造了“振超效率”。2019年,振超团队以每小时514.7箱的效率,第九次刷新世界纪录,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到港口集装箱装卸专家、“人民工匠”,许振超是如何逆袭的?

当上码头工人,苦练吊装绝技

许振超1950年出生在上海市,山东荣成人,父母都是普通工人。1974年,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进入青岛港,当了码头工人。许振超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他勤学苦练,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是第一个可以独立操作的人。吊车司机的工作表面看很简单,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或是从车、船吊到码头。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有经验的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刚开始学习的许振超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矿石比装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手忙脚乱地拿铁锨清理,许振超十分内疚。还有,矿石装火车装多了,工人要费不少劲扒去多的;装少了,亏吨,货主不干。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休息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也走成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儿,很快就被大家传开。

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停下。直到中午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哄哄地找到许振超,请求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货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不及时卸货,一旦箱里温度升高,货物变质,损失就是好几百万元。

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四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十几吨的吊具的四个爪准确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这在好天气都不那么容易操作,何况在大雾弥漫的天气。

许振超艺高人胆大,一咬牙就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他们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位置。他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全卸了下来。许振超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避免了巨额损失。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工人专家”

1988年,许振超他们唯一的桥吊出了故障,自己修不了,就请来国外厂家的工程师帮忙维修。国外专家要价很高,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拿走一大笔维修费。一天就相当于许振超一年的工资。按理说,拿了钱应当教点技术吧?可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们。在国外工程师眼里,中国工业落后,讲了技术也没用,中国人根本掌握不了这种高端技术。

见国外工程师趾高气扬,许振超很生气,发誓一定要学会这门技术。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六门学科。就是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至少也得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既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又没有技术资料,想维修桥吊简直难如登天。

后来许振超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国外厂家全力保护的技术。厂家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为了攻克这门技术,许振超想了个“土”办法:用桥吊的控制板倒推,画出了电路图。就这样,他前后用了四年,一共倒推了十二块电路模板,画了六十厘米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技术难点,消化吸收了当时号称世界先进水平的桥吊电气控制系统。

有一次,队里的六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按说,大修应该请国外专家做,而担任桥吊队队长的许振超,主动找到公司领导,请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他将组织技术骨干来完成。这样做,一来可以锻炼队伍,二来可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短短几年,经许振超主持修理的项目就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资金。

许振超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司机们一听炸了窝:“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操作难度实在太大!许振超没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和青岛港的独创。

有一次,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被碰撞,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上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被装上火车。货轮的船长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就这样,凭着练就的一身“绝活”,许振超成了青岛港大名鼎鼎的“工人专家”。

九破世界纪录,获“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

2000年,青岛港老港区因为码头小,水深不够,无法停靠大型集装箱船舶,同时后方堆场也爆满,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的巨大障碍。他们果断作出集装箱业务整体西移到黄岛前湾新港区的决策,并使之成为当年青岛市的重大工程。

为了实现这个新目标,许振超奉命来到前湾新港区,担任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当时前湾码头还是一片荒地,办公现场就在工地上的一个集装箱里。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集装箱里里外外一样冷。每天早晨脸盆里的水都冻成冰,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几分钟,脚才变暖和。吃饭要到一千多米地以外;睡觉就在集装箱一角,铺上硬纸壳加大衣。有一次许振超发烧,几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样,走路都发飘。但他晚上给家里打电话仍是那句话:“工程进展顺利,我一切都好。”

许振超的妻子许金文和女儿小雪放心不下,乘轮渡到码头上看望许振超。只见他眼里布满血丝,嘴上裂着口子。妻子含着眼泪说:“这么苦,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许振超笑笑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

2001年底,重1300吨、长150米、高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码头上,工人都欢呼起来。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又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用力。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他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袜子。

港口生产有了崭新变化,但一些大型、超级集装箱船舶,对在港作业时间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青岛港是涉外港口,装卸效率、工作质量直接反映国家形象,所以,许振超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他带领工友们创新训练方法。他带领的桥吊队是青岛港最早的一支队伍,有了绝活儿就敢于向世界纪录叫板。

2006年,许振超和团队进行了两年的技术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每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多万元,实现了大气污染零排放。国内其他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码头纷纷效仿。

2017年,青岛港以年吞吐量5亿吨的业绩,位列世界大码头第七位。如今的青岛港,拥有行业领先的港口设施,建设了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在这个领域里,中国的码头工人挺直了脊梁!

2024年9月13日,15名为国家作出特别贡献的各界精英,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在这15人中,他是唯一的工人。他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为桥吊专家。许振超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一身绝活儿,同样无愧于时代。”

青岛港在许振超的引领下,已经成为中国港口业的一面旗帜。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继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如今,已经74岁的他仍旧忙碌在岗位上,经常给新人进行技能培训。偶尔,他还会回到工作多年的岗位上“过把瘾”,仍觉工人还没当够。许振超常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港口工人,要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他寄语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尤其是00后的产业工人:既然当了工人,就得干绝活儿,当个能工巧匠,同样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年轻人持续奋斗。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