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资料袋”

2024-12-11 00:00宋伶俐
北京纪事 2024年12期

最近旁听了一位年轻教师同行执教《爬山虎的脚》的课——这是一篇非常传统的课文,作者是叶圣陶先生。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让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课后练习题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个资料袋。对于“资料袋”的教学环节,这位年轻同行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出示了资料袋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说一说从银杏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观察;然后出示了表格,又让学生说对蚕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观察。这一个环节的学习就结束了。

这堂课听下来,我心里直犯嘀咕:一会儿银杏树,一会儿蚕,这内在的逻辑是什么?教材编排资料袋的目的是什么?教学生通过资料袋的学习要习得些什么?如果我来上这一课,该如何处理资料袋?这些疑问在我脑子里反复盘旋。

下课以后,我找来课本想一探究竟。阅读完整个单元的课文以后,果然有一些发现。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单元的组成,这个单元一共编排有三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暂且忽略。第二篇课文是《爬山虎的脚》,课后编排资料袋一个,呈现出两种观察记录的方式,分别是“图文结合”和“做表格”。第三篇课文是《蟋蟀的住宅》,课文编排阅读链接一个,呈现的是两篇观察日记。前后两课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察体系,分别是图文结合、做表格以及观察日记。这三种观察的方式是按照由浅到深的层次编排的。

再看《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资料袋的提示语:“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参考下面两种记录形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段话看起来很普通,学生好像一读就懂了,没什么不理解的。可是作为老师,我觉得有一个词不能忽视,那就是“记录形式”,这提示了资z0cNT/2ASmjqhCEpUsgebbqiXFRQYYZCeoCVnQHhkg0=料袋的教学价值目标,即通过资料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在观察中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记录观察所得。如果说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话,那么资料袋的学习则是对课文习得观察方法的一种延续和补充。学生除了会观察以外,还要能用一定的形式把所见记录下来。

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再来看这两种记录,又有了新的发现。

第一是记录的形式不同。形式一是图文结合,教材中的范例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相组合的形式来记录银杏的种子和叶子的变化。形式二是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了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其次是观察的对象不同。图文结合观察的是植物,列表格观察的是动物,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可成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再者是观察的侧重点不同。银杏重点是观察它的种子和叶子颜色的变化。蚕可以从它的体长、颜色、吃食情况等方面来记录它的生长情况。观察的点可以根据你的观察需求有选择性地确定。

最后看两种形式的排序。把图文结合排在前面,做表格排在后面,很明显是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有了前面的记录做铺垫,再来阅读后面的观察日记,而观察日记的阅读链接,也是为这一单元的习作《学写观察日记》做铺垫。由此可见,编者在编排教材时还是煞费苦心的。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资料袋”的妙用,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发现记录形式的不同,从而有效习得记录生活的方法,最终长出一双“世间万物皆可察”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