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爱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既要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负有教育的义务,也要求老师对自己授业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有责任,有担当。昔日少儿的开蒙读物《三字经》讲:“子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的座右铭。特别是在京剧界,也包括一切从事艺术的人员,几乎成为一条守则。去年深秋的敬老节,就演绎了三个京剧花脸典型的尊师爱徒的故事。
一架飞机,载着中国戏曲学院的花脸教授舒桐,和他的学花脸本科学生梁同同,两个人在敬老节之际,心急火燎地飞往国际大都市上海,去看望拜谒中国剧协名誉主席,净角艺术家尚长荣先生,也是舒桐先生的师父,梁同同的师爷。
我们都知道,尚长荣老师是四大名旦尚小云的三子,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现在虽然是上海京剧院的花脸艺术家,可他更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名誉主席,是全国戏曲界的国宝人物。 尚长荣先生虽然远在上海,却心系北京。尤其对北京的民俗,更是念念不忘,至今对于北京的甜食更是心常系之。我和尚老师,交好甚厚,常听他念叨这些。作为他的学生自然知道。这次舒桐师生去上海,特意给老爷子带去了北京稻香村的点心:自来红、自来白,两斤五香花生米,特别还有一包麻豆腐,花钱不多,这个情意可不轻,这是北京人最爱吃的东西啊。这爷俩一路劳乏,不远万里去上海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送这些北京小吃?当然不是,为了一条:听师父师爷讲台上台下的奥秘,好长能耐,长本事,所以才不顾旅途劳累而去往上海受教。
唱一辈子戏,练一辈气
舒桐爷俩在上海京剧院尚长荣工作室见到了师父。甫一坐下,老师便问起梁同同学习的情况,唱念做打都问了一遍 ,接着就让梁同同打了一段《回荆州》张飞的“引子”。尚主席听一句矫正一句,学生努力念,师爷用心改,一个字一个字地改,并且说明为什么要给你这么改。最后师爷把这段大引子从头至尾又给念了一遍,看得出老艺术家对年轻一代的爱护和期望。这时长荣师爷总结了,说了金子一般的语句:“我们京剧演员,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所谓这个气,是指丹田气,“要练丹田气 ,要会用丹田气”。演员无论是唱还是念,必须用丹田气,但又不能“努”、不能“挤”,要“通”。尚老师说的这个太重要了,说出了京剧演员唱戏的奥秘,必须遵守的个中三昩。但是要“通”,何尝容易?必须要练气,还要练唱。这时尚主席问起了梁同同,学院安排了练声的课程没有?梁同同沉默了半晌,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没有……”尚主席也沉默了片刻,又问同来听讲的,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上海戏曲学院的本科生,学院有没有安排每天清晨练声喊嗓的课程。5个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听后尚老师立即皱起了眉头,马上大声说:学员“倒仓”的前后,清晨找地方喊嗓子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学院人家安排了练声课,我们戏曲学院为什么就没有呢?不管是唱文的唱武的,都要张嘴唱呀,没有这个课程的安排是不合理的,应该向学院的领导反映。
笔者认为,尚主席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并且马上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靠学生的自觉,愿意喊就喊,不愿意喊就睡懒觉。想当年马连良先生,富连成科班出科以后,都成了名角了,还每天天不亮,036785ee04bef6440d9995fa47d85d3c就和自己的父亲打着灯笼到城根去喊嗓子,所以才有后来马先生那甜美苍劲的好嗓子。长荣兄这个课题的提出是太及时了,也太须要落实了。特别是戏曲院校,应该立即补上这一课。
谈话暂告一段落,尚先生带着徒弟和这些学生去往上海京剧院的排练场,他让梁同同穿上“褶子”走一下架子花脸戏《黄一刀》姚刚的“走边”。学生拿出120分的精力表演完了,静听师爷的评语。出人意料的是师爷没有给他评分,反去问他体重有多少?答:198斤。梁同同真是有些胖。师爷又问,《芦花蕩》中的朝天蹬(把腿抬起到眉间)还能够搬起来吗?答:能搬起来。那你三起三落(搬腿眉间三次,搬腿屈蹲三次)行吗?学生不好意思答:那就免了吧……接下来,尚先生严肃地对学生说:你知道为什么不行吗?你身上这身肉耽误了你,从今后你给我减肥10公斤。学生面有难色,师爷诚恳地说,当年我62岁拍《廉吏于成龙》京剧电影时,我说我要减肥,每天针灸、吃药、练功,结果减肥8公斤。你才20多岁,有什么不可以的?你买两件T恤衫,每晚起码练功两个小时,打“小五套”(枪架子)、正反“圆场”、三个“边挂子”(走边),每天出两身透汗,几个月以后你就可以减肥10公斤,然后再来汇报。尚先生给学生出了一个绝好的减肥妙招。是啊,演员的体重是个大问题,架子花脸虽不要求像武花脸那样精悍挺拔,但是太胖了,连张飞《芦花荡》里的“三起三落”都做不了,那戏就别唱了,所以演员的这身肉是误事的,必须要减下来。
回到工作室 ,尚先生对花脸的唱提出了很重要的看法。铜锤和架子花脸的唱,是有区别的,是有不同的味道的。为什么?因为铜锤和架子花脸扮演的角色类型不同,这就是我们唱的味道不同的原因,我们要以不同的韵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这个味道太重要了,是刚,是柔,是刚中有柔,还是柔中有刚?什么地方声音要美?什么地方声音要爆?这就是唱明白戏。
死学活用要牢记
接着尚老又提出了他演戏的一个重要观点:台上演戏必须要死学活用。死学指你要完完全全地继承传统,一招一式、一句唱,一段白,一定要学得瓷瓷实实,不准走样。但你到了台上就不同了,演戏、塑造人物。需要根据你学到的最基础的东西,灵活运用,服务于塑造的人物;活学活用可以吗?不可以,活学是瞟学,基础不扎实,没有根,你就是没有手段,怎么能够塑造好人物呢?
尚先生这理论太正确,基础的根脉一定要掌握,不能偷懒,要死学,毫无挑选地全部接收下来,不走样。可是上了台,根据你所演的人物,就要灵活运用这些学到的基本程式来塑造人物,这样你所演的人物,便不是千人一面,人物的个性也就出来了。
演员,要加强个人的修养
回到工作室以后,尚主席诚恳地说:为了能够准确地塑造人物,演员要加强个人的文学修养,要学学中国的古诗词,这里面有学问,有意境有情怀。说着说着,老爷子便深情朗诵起毛泽东主席写重阳节的佳作《采桑·重阳子》来: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并且边读边握笔在笔纸上书写起来 ,他那浑厚深情的声音,和他那一手骨气内含的书法,令在场的弟子们无不赞叹钦佩。
最后,尚长荣老师又意味深长地自问自答,怎么样才能够做最好的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想当年同光十三绝中的梅巧玲,擅长隶书,“得者宝之”;四大名旦,梅兰芳画梅、画佛像,尚小云善画花卉,荀慧生喜画山水,程砚秋虽然不善画,但他的书法也是很好的。而老生泰斗余叔岩、言菊朋、杨宝森、奚啸伯,哪一个不是熟读经典,能书善画,故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艺术滋养。所以他们塑造出来的人物都有书卷气,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物的个性光辉。所以,演员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非常重要。
对学生的嘱托和希望
最后,尚主席领着舒桐和梁同同参观了老的上海京剧院。那时的条件当然不行了,房屋都很窄小,而且破旧。尚老师讲数十年前,他怀揣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坐着绿皮火车,一路颠簸来到上海。不是为了要领略欣赏上海的繁华,而是心中默念的上海,是一个开放创新的城市,能够接纳闪烁着创新光芒的剧本。他怀揣美好的梦想,叩开了上海京剧院的门环,为了事业,上海京剧院给他一间狭窄的房屋,当时也只有这个条件。这间房三面都被太阳晒,在蚊帐内能够被热死,出了蚊帐能够被蚊子叮死。他每晚用四盘蚊香杀虫,直到五点多钟,四盘蚊香烧完了,他便即刻起床吃早点,然后到排演场参加排练,在著名导演马科的指导下,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排出了这出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新编戏《曹操与杨修》。他说当时我们拍这出戏的时候,每一个演员都跟疯了一样,全身心地投入 ,那可真是守正创新的范例:没有基础,排不了这出戏,没有创新精神,这出“曹杨”更是 推不上舞台。《曹操与杨修》一经演出 ,便在京剧界产生了小小的轰动,这就是遵循了守正创新的原则的结果。
最后,尚长荣主席对学生们深情地说道,我们作为一个戏曲人,是要向社会贡献点什么,而不是索取点什么。接着又对梁同同这些青年学子寄予深切的希望,你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灵魂有本领有品德的戏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