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的忧伤》让舞台不再忧伤

2024-12-11 00:00覃天
北京纪事 2024年12期

2024年5月,北京人艺上演了《永定门里》,这出讲述共产党员肖大力“无悔追踪”国民党员冯静波的剧目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出戏的背后是以编剧锦云为代表的人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演出结束后的6月,锦云先生就驾鹤西去,《永定门里》成为他最后一部上演的编剧剧目。

实际上,2024年本不应该是《永定门里》的首演年份。早在2011年,北京人艺就曾在年初时宣布了全年的演出计划,其中便包括了一部万众瞩目的,名为《特务》的剧目。这部戏由冯小刚和宋丹丹联合执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部戏最终未能在当年与观众见面。为了填补它的档期,人艺需要推出一部体量相等,同样有极高关注度的作品,就这样,2011年的7月21日,徐昂导演、陈道明与何冰主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和观众见面了。

剧目的命运是待定的,有时候一部戏能以与预期截然不同的速度与观众见面,或者石沉大海。在冯小刚导演接下来的创作计划中,电影《抓特务》也完成了制作。从2011年的话剧《特务》到当年为了“救场”而出现的《喜剧的忧伤》,再到话剧《永定门里》以及电影《抓特务》,冥冥之中,喜剧的命运完成了带有巧合性的运转。笔者甚至猜测,为了让《特务》这部剧目能如愿与观众见面,因此使用了更为隐晦的名字《永定门里》。不论是“家庭戏”还是“京味儿大戏”,都无法简单概括《特务》本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同样看过《喜剧的忧伤》首轮、二轮演出的观众,应该不会忘记当年演出时的盛况。那是网络售票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时代,北京人艺剧院门口的售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早在首演十天前,所有的演出票全部售罄。这是陈道明阔别舞台演出三十年后的回归之作,也是人艺历史上难得的创新之作,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年,由于多日的演出以及陈道明身体抱恙,这部戏还曾停演了一段时间,后来补上了演出。我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去看《喜剧的忧伤》的票根和节目单,常常想起来那个充满了欢声笑语的首都剧场。《喜剧的忧伤》是人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部“对子戏”,也就是只有两个演员的戏。另一部作品则是朱琳和于是之主演的《洋麻将》。

《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剧作家三谷幸喜的作品《笑的大学》,这部戏剧在多个国家都有本土化后的版本。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审查官和剧团编剧之间,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编剧一直想让自己的剧本经过审查,然而从战场归来的审查官却多次阻挠编剧的作品顺利通过审查,甚至要求编剧临时修改剧本。上文中之所以提到创新,是因为人艺很少翻译较新的剧本,大多都是上世纪的经典戏剧。而在《喜剧的忧伤》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将原作中许多拗口的台词,以及仅限于日本文化的梗做了适合中国观众的本土化改编。在语言上使用了一些替换词来达到喜剧效果,比如将《罗密欧与朱丽叶》调换成《罗密叶与朱丽欧》,将“警察”和“小偷”换成“警偷”和“小察”,来达到喜剧效果。当然,还有许多精巧的设计。

剧中的两名人物虽然身份悬殊,编剧也曾一度怀疑自己,想要放下手中的笔,停止写作。审查官先生因为在战场上目睹了太多的死亡,因此对娱乐作品的态度是十分排斥的。《喜剧的忧伤》这部戏,主要的笑料就来自于双方地位悬殊所带来的误解。然而看完全剧后,观众会发现,通过沟通和交流,两个人也开始逐渐理解对方,审查官身上有了更多的幽默感,而编剧则因为时代环境需求要奔赴战场,审查官先生在全剧的结尾向编剧敬礼表达祝福。

《喜剧的忧伤》在中国的语境下,似乎叫《忧伤的喜剧》更合适。导演冯小刚在看完剧后情绪失控,似乎在自己的电影审查的过程中,也遭受了不少麻烦。《喜剧的忧伤》虽然很难再次在人艺演出,然而它在当时包括现在的影响力,都不可磨灭地对那些观众产生了恒久的影响,永远留在了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