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京剧谭派的亲缘

2024-12-11 00:00刘维嘉
北京纪事 2024年12期

现代京剧《沙家浜》是我小时候最爱听的剧目之一,后来在通县西海子电影院观看了这部京剧的电影版。从我爷爷那里得知,剧中扮演郭建光的谭元寿是我们家的亲戚,究竟是怎样的亲戚,我一直不清楚,也没主动问过谁。十几年来,我先后两次去银川,从我的大表姑谭凤茹和三表叔谭少英那里知道了很多。

舅爷和表叔

在我的记忆中,知道银川那是40多年前,舅爷谭世英和舅奶奶张瑞英从银川来京住在我们家。当时我在一家工厂上班,星期日回家的时候见到了舅爷和舅奶奶。那些日子,我特意休了几天存休,陪伴着远道而来的舅爷和舅奶奶。晚上我和舅爷在外屋睡,我们经常聊到很晚。那时候,我对不少事情还不懂,从没问过舅爷一家的事情,仅仅知道他是教唱京剧的老师,住在银川。银川对我来说,那是很遥远的。如今想来,如果我那时候就从事散文写作,一定会得到很多写作素材。

2010年11月的一天晚上,我和媳妇去看望年迈的父母,父亲拿出了几个信封,里面有不少照片,还有一张是七位兄弟姐妹的合影,在照片的背面依次写着他们的名字。父亲告诉我,他们都是我舅爷谭世英的儿女,是我的表姑和表叔。

过了几天,我从互联网搜集了一些很有限的素材,写了《怀念舅爷谭世英》并发到新浪博客。

2012年9月初,北苑人大街工委组织我们去银川考察,这让我很高兴,于是告诉母亲,想看看三表叔谭少英。我和他并不认识,更没见过面,只是在写《怀念舅爷谭世英》一文时,知道了他子承父业,唱架子花脸。记得2009年7月的一天,我聆听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他乡北京人》栏目播放的记者沈弘采写的报道《谭门传人谭少英》,听了之后,不由得肃然起敬,从内心非常敬佩三表叔的素养、演技和艺术感染力。所以,很想去看看三表叔。

母亲给我找到了三表叔谭少英的联系电话。第一次和三表叔通话,我没有什么陌生感,感觉他没什么架子,很亲切。

我随团来到银川后,在兴庆区入住宾馆前,向团长请了假,然后打车去了三表叔谭少英家。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看看天色已晚,我告别三表叔回到宾馆。第二天我们离开银川前,三表叔特意来宾馆送我。由于时间紧,我没来得及去看其他表姑和表叔。回到北京后,我写了《谭门传人谭世英和谭少英》一文。在写此文时,大表姑谭凤茹和三表叔给我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写作素材,丰富了我的写作内容。

舅爷谭世英于1918年生于北京梨园世家,爷爷谭鑫培,父亲谭嘉瑞,他在十一个叔伯兄弟中大排行老十。舅爷有七个儿女:长女谭凤茹、长子谭韵扬、次女谭晓东、次子谭韵龙、三女谭凤秋、三子谭少英、小女儿谭明珠。

三表叔谭少英是舅爷培养的学员之一,他们爷俩,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师生关系。三表叔是在两岁的时候,随父母从北京来到银川的,从14岁开始学唱京剧,一直到提前退休。当年和谭少英一起学花脸的有四五个人,谭世英总是默默地观察着谭少英,对他没有丝毫的特殊照顾,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从没有夸过他,在教学时一视同仁。等到了家里才跟谭少英说存在什么问题,并对他说:“改正这些问题全靠自己的悟性和刻苦努力。不能让别人看出你是我儿子,我有偏心。”50多年来,谭少英在宁夏京剧团饰演架子花脸兼武丑,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宁夏之最”。宁夏京剧团于2012年事业改企业,按规定,年龄满50周岁,工龄满30年就可以在事业单位退休,享受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谭少英符合这一条件,于是提前4年退休。他退休后被返聘回宁夏京剧院继续教学生,还跟院里一起排演大型剧目,并且亲自上场演出角色,同时还担当直排导演和艺术顾问。这次我和媳妇驾车从北京来银川,我又和三表叔谭少英聊了很多,从他的言谈话语中,让我对舅爷和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此同时,他那忍辱负重、知恩图报、以义制利、低调做人、严于律己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

从首都来到宁夏

我舅爷一家为何在银川?一直是我想知道的。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以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6月,国务院决定成立由15名委员组成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任命刘格平(回族)为主任,马玉槐(回族)、吴生秀为副主任。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刘格平(回族)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马玉槐(回族)等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马玉槐时任北京市回民工委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兼市民委主任等职,后来调到宁夏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工作。他在北京任职期间,曾多次带领中国京剧院四团(即“老四团”)出国慰问演出,对全团上上下下都很熟悉。为了支援和发展宁夏的文化艺术事业,自治区成立前夕,在刘格平主任的支持下,马玉槐赴京向中央提出申请,请求把中国京剧院四团调入宁夏,申请很快得到中央批准。与此同时,还从上海、北京等九个文艺团体抽调部分演员,分别组建了宁夏歌舞团、宁夏话剧团、银川杂技团,使宁夏专业文艺表演团队从无到有,繁荣和发展了群众文化事业。

“老四团”全体演职员连同家属近300多人响应中央号召,整编制从繁华的首都来到宁夏银川,其中有唱架子花脸的舅爷谭世英一家人,还有谭元寿的二弟谭喜寿。

中国京剧院四团到宁夏后,改为宁夏京剧院,舅爷继续担任演员和教员。1962年4月,宁夏京剧院分为宁夏京剧团一团、二团和学员队。1966年,宁夏京剧团二团改为石嘴山市(石嘴山矿区)京剧团。1979年10月,与宁夏京剧团重新组成宁夏京剧团。舅爷是离休干部,于1987年5月15日在银川因病逝世,骨灰安放在银川市八里桥烈士公墓。后来,舅奶奶去世后,舅爷的儿女们于1997年7月1日把父亲和母亲合葬于宁夏植物园松鹤园墓地。

我奶奶的父亲

和她的兄弟姐妹

我的奶奶谭淑娱是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孙女,她的父亲是谭鑫培的次子谭嘉瑞。谭嘉瑞娶了丑角沈庄的妹妹为妻,原先练习武丑,后来操琴,常年为父亲伴奏,人称“谭二”,谭鑫培所灌唱片大部分是谭嘉瑞操琴。

中国戏曲理论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齐如山所著《谈四脚》,是一部专论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余叔岩四位宗师的书。齐如山认为谭鑫培的成功有赖于“两个得力的助手”,一说是梅雨田操琴、李奎林司鼓;二说是谭嘉瑞操琴、何斌奎司鼓,他们都是梨园界出名的高手,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合作时间最长的是谭嘉瑞、何斌奎。

从大表姑谭凤茹那里得知,我奶奶的哥哥谭豫德从事京剧老生行当;奶奶的大姐谭淑诚嫁给了京剧团京剧演员吴彦衡(武生),吴彦衡后来离开北京,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呼和浩特京剧团担任演员。他是三代梨园世家。谭淑诚有四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吴荣喜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奶奶的大妹谭凤英嫁给了山东省京剧团演员吴润衡(武生),定居在山东济南;奶奶的小妹谭淑英嫁给了著名花脸演员郭元汾,1958年随团调来宁夏。

我奶奶的弟弟谭豫武(艺名谭世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19岁在中国京剧科班——富连成出科后,由于成绩优秀,留富连成任教数年。后搭各戏班演戏。1949年初,谭世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在湖南军区政治部京剧团担任导演、演员和教员等职务。他于1952年转业回京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工作,担任演员和教员。1956年,总政治部京剧团和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团合并组成了中国京剧院四团,仍由总政治部管理,受中央文化部和总政治部双重领导。

传承满族的习俗和礼仪

谭鑫培不是满族人,却把满族的习俗和礼仪带到家里,一直影响着他的后人。这源于他进宫承差以后,逐渐和皇帝贵胄有了交往,时常穿着讲究的时装,佩戴必要的装饰,出入于王公府邸。王府的差役人等称他谭贝勒。谭鑫培和旗人交往日久,逐渐熟悉并习惯了旗人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习以为常地把满族的习俗带到家里来了。我奶奶谭淑娱的父亲谭嘉瑞经常跟随父亲进宫唱戏,也深受满族习俗和礼仪的影响。时至今日,谭门后代仍保留了很多满族的习俗和礼仪。这次我们去银川,见到了我的各位表姑和少英表叔。每当提起我的奶奶和我的爷爷,他们都称呼我的奶奶为二爸,称呼我的爷爷为二姑爹。

我爷爷家的规矩比较多,比如吃饭,大人没上桌,孩子们不许上桌,大人不动筷子,孩子们也不许动筷子;吃饭时不许用筷子敲碗,不许吧唧嘴;早起和晚上睡觉前都要向老祖儿、爷爷等长辈问安……

很多年以前,我和父亲到通州的八旗京味楼吃饭时,遇到饭店的景经理,两位老人见面后,父亲向他行打千儿礼,景老爷子也立马回了打千儿礼。这种礼节起源于满族的传统礼仪,在清代广泛流行。在不同的场合,打千儿礼有不同的应用。晚辈见到长辈、下级见到上级或平辈相见时都会行此礼。

为京剧谭门存史

在谭鑫培的八个儿子中,谭嘉善、谭嘉瑞、谭嘉祥、谭嘉荣、谭嘉宾(谭小培),从老大到老五都从艺梨园,包括他们的数十名后代,扮演京剧中的生、旦、净、丑等角色。

大表姑谭凤茹曾跟我说:“我从小喜爱京剧,但谭家女人不许唱戏,这是祖辈立下的规矩。但谭门女眷们因有遗传基因并受家庭熏陶,大都能像模像样地唱上几段京剧。对艺术的追求谭家人是一致的。”2012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由和宝堂编著的《英秀堂谭》一书。大表姑谭凤茹,谭元寿的长子谭孝曾、次子谭立曾等为该书出版提供了大量的图文资料。特别是在书的最后附有谭凤茹编辑的《谭氏家族世系谱表》。

2024年8月下旬,我和媳妇驾车来到银川,见到了大表姑谭凤茹,她又向我讲述了不少京剧谭派的往事,我奶奶及其兄弟姐妹的情况,还有她和表叔为弘扬谭派艺术所做的一些事情。

这次在大表姑谭凤茹家,她说为编辑《谭氏家族世系谱表》,她和我的大表叔谭韵扬、谭少英做了大量的采访、联络和搜集资料等工作,从2006年的初稿完成后,又经过十多次的修改和补充,形成2009年5月第二稿,最后定稿于2011年12月,并被编入2012年2月出版的《英秀堂谭》一书,填补了京剧谭派家谱的空白。在《谭氏家族世系谱表》编辑和修改期间,大表姑专门买了电脑和打印机,大表姑父郑慎承担起设计、修改和打印的重任。

《谭氏家族世系谱表》从谭成奎开始,采用了宝塔式自上而下排列,涉及八代人。这种家庭成员的亲疏和血缘关系,包括哪些人从事梨园行一目了然。因家用打印机最大能打A4纸,只能设计和打印好了再拼接。当我再次打开《谭氏家族世系谱表》时,这才发现是用五张A4纸拼接的,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1997年春季,为纪念谭鑫培诞辰150周年,三表叔谭少英从银川来京参加纪念活动,参演了折子戏《连环套》。孟广禄、谭少英、尚长荣分别在“坐寨、盗马、拜山”三个折子中饰演窦尔敦,这三个折子是连着一起演的。在此期间,谭少英遇到年逾花甲的作家刘嵩昆(满族),他是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会员,曾任《中国京剧》等杂志社特邀记者,自幼酷爱京剧与文史,业余从事写作二十多年。刘嵩昆询问了谭少英是谭家哪支的,谭少英向他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刘嵩昆写的谭门家谱作了比较详细的补充和讲解。刘嵩昆听了,心里也明白了,于是把写在笔记本上的谭门成员的家谱撕下来给了谭少英。谭少英回到银川后,把这个家谱给了大姐谭凤茹。这个家谱虽然还很简单,涉及的谭门家人很有限,但让谭凤茹有了搜集整理京剧谭派家谱的想法,之后,她和两个弟弟千方百计搜集、整理、编辑了《谭氏家族世系谱表》。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京剧谭门》四卷,是由湖北省江夏区文联驻会副主席陈本豪编著的。在编著此书期间,陈本豪千方百计搜集京剧谭门传人的资料。京剧学者、剧作家、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翁思再建议他去宁夏采访谭门后人,并说:“没有谭家支边一章,《京剧谭门》将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于是,江夏区委宣传部王副部长和陈本豪于2011年7月专程到银川,采访了谭凤茹和谭少英。大表姑也把我写的一些文章给了他们。我去大表姑家的时候,她向我介绍了这套书,并说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在我回京前,三表叔谭少英把他那套书送给了我。《京剧谭门》的第一卷于2017年7月出版,第二卷至第四卷于2021年12月出版,谭元寿为这套书写了序言。在这套书的第三卷也编入了谭凤茹编制的《谭氏家族世系谱表》。

这些年来,我怀着对京剧谭派的崇拜,对舅爷的敬仰,对我奶奶的怀念,在采访和史料挖掘的基础上,写了一些纪实散文并发表。我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了《梨园百年琐记》,这是中国京剧戏考的子站点,一个致力于汇总梨园界人物资料和反映梨园界活动年表的网站。当我看到里边介绍的京剧谭门传人中没有谭世英和谭韵扬、谭少英,于是把他们的简介等内容分别上传到这个网站并被采用,填补了空白,也了却了我多年的一桩心愿。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2020年10月9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谭元寿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2岁。谭元寿是谭鑫培第五个儿子谭小培(谭嘉宾)之孙,父亲是谭富英。我父亲刘世恒和谭元寿是姑舅亲,谭元寿是我父亲的表哥。

三表姑谭凤秋从银川来到北京后,与在京的大哥谭韵扬到谭元寿家吊唁,并于15日去八宝山公墓参加谭元寿追悼会。此前,大表姑谭凤茹特意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这个事。她还给我发来比较长的微信,因自己年过八旬,本想来京,但弟弟妹妹不让她来。他们兄弟姐妹七人中,著名京剧演员谭韵扬在北京,原想安排谭少英从银川来京,但他因职业病造成的双腿疼痛无法来京,于是安排谭凤秋来到北京。

得知这一消息,我和媳妇都很高兴,便来到北京樱花宾馆,见到了从未谋面的三表姑谭凤秋。不大工夫,大表叔谭韵扬也来了,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大表叔。记得40多年前,我舅爷在我们家住的时候,大表叔来过。中午,大表叔特意安排我们吃涮羊肉。在去饭店的路上,大表叔走路有点跛行,他说是几十年来从事京剧行当落下的毛病。

在和三表姑攀谈时,当我说起我的奶奶,三表姑在手机里找到了一张三人合影的老照片并发给我,图像已经不清晰了。三表姑告诉我说哪个是我的奶奶,她还不太确定,因为她有四个姑姑,而这里只有三个人。我看到这个照片后心想,我奶奶去世早,我曾经问过我的大姑刘淑贞,她说母亲去世时她很小,不记得长得什么样。

这次我们来到银川后,先去了三表叔谭少英家,不大工夫,我的二表姑谭晓东、三表姑谭凤秋、四表姑谭明珠陆续来了。我们在攀谈时,我说到我的奶奶谭淑娱,并打开手机找到那张照片,经三表叔谭少英确认,其中一人正是我的奶奶,这让我十分高兴。

也许是天赐良缘吧,舅爷、舅奶奶跟我奶奶最亲。在困难时期,生活并不宽裕的舅爷、舅奶奶,经常在各方面帮助我奶奶。我虽然没见过奶奶,但我想,冥冥中我此次能来到几千里之外的银川,这不光是天意,他们之间曾经发生的令人难忘的往事,对于耳濡目染的我来说,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很喜欢写纪实的散文,多写写舅爷一家的事,总觉得这也是替我奶奶报答舅爷和舅奶奶的一种方式,最终目的还是为谭门京剧艺术寻根和发扬光大尽一点微薄之力。我相信,感恩的文字是家族真情的流露,奶奶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