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特色“茶”

2024-12-11 00:00老骥
北京纪事 2024年12期

说起老北京的饮品,特色“茶”类诸如茶汤、油茶、面茶者,不得不写一下。《都门竹枝词》里面有两句叫做“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生动灵活地勾画出旧京街头饮品的丰富,同时也说明旧日北京人喜欢吃茶汤与面茶等饮品的习惯。

这里的茶汤面茶,虽然都有个“茶”字,但是跟龙井毛尖之类的茶叶并没有一点联系。有人说茶汤乃是一种满族人特色的食品,不过如今却没有足以验明的证据;可考的历史追溯至明朝,皇家茶点里面有将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冲泡成的一种饮料,这或许就是今日茶汤的祖先。皇家茶点一旦流入民间,则百姓争相仿效,明清两季,大为盛行。京师上下,包括外城郊县乃至于廊坊保定一带,皆有货卖茶汤的铺面摊位。另有一班穆斯林朋友,将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这冲出来的茶汤就有一种香气,便有了一个名字叫做“油茶”。至清康乾盛世,油茶用油就不仅仅限于牛油了,还有豆油、棉油之类。回民的饮品,也渐渐被满汉百姓接受,早茶午点,都很喜欢。

迟至清朝嘉靖年间,早有八宝茶汤面世。所谓八宝茶汤,即在茶汤里面加入青丝、红丝、花生、核桃、山楂、杏仁、瓜子、葡萄干等诸多干鲜果子,就为了使茶汤香甜可口,更加宜人。当日宣武门外士子聚居,多有挑着担子,蹲在街头巷尾卖这精细洁净的八宝茶者,生意相当红火。卖茶汤的老板多兼营藕粉,以便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读书人,吃不惯北方的茶汤。

其时京师内城外城,卖茶汤者众多,但是形式不过三种。一是挑担走街串巷的,二是设茶汤摊于庙会的,三是开设店铺于大街的。

走街串巷卖茶汤的,一般在春秋两季午后未时出门,一边吆喝一边走路。挑的担子,一头是双层紫铜大茶汤壶,外层加水,里层烧火,壶底座贮木炭和火筷子;一头是大木桶带水舀子,木桶上放个长木格子,里面放碗、匙子、糜子面、油茶面、藕粉红糖等。但凡有买主叫,立刻住脚,以小瓷碗将糜子面或油茶面用少许开水调好,再到前头将铜壶搬起,高高地一冲,以小铜勺猛搅为糊状,一碗茶汤就做成啦!

庙会上设茶汤摊,重要的是要案净、碗洁、壶亮。摊位主体是一丈多长的木头案子,以桐油涂面防虫防腐;案上陈放玻璃盒两个,盒内分数格,盛面、糖和果料。盒后放彩色小碗数十个,瓦罐一个,用来盛小铜勺。案后支一大号紫铜茶汤壶,壶盖壶嘴壶肚都镶了黄铜花边,壶下设炭火,火苗呼呼,沸水滚滚,颇能引人食欲。案前设长凳,供客人坐下慢慢饮用。

开店铺卖茶汤,多在门口挂一个茶汤壶,是为招幌,店内设座。这种店铺,平日经营茶汤,到了年关正月,还经营煮元宵等业务。店里卖的茶汤,无论做法还是味道,都与摊上的有所不同。先把糜子面熬成的稠粥盛到碗里,再用细筷子将事先调好的芝麻酱,来回往粥上一丝一丝地抡,抡匀抡满后,再撒上一层芝麻盐干姜末,便有一种淡淡的咸味。这里的所谓茶汤,已经不再是一般饮品,而是一种充肠果腹的食物了。

面茶与茶汤极为相似,不过在做法和吃法上略有不同。面茶的制作稍许复杂,先将小米面和成稀糊,锅里烧水时放少量姜粉,水开后将小米面糊倒进开水锅中煮,开锅后盛到碗里;再将少许麻仁炒成焦黄色轧碎;掺适量细盐炒干拌成芝麻盐备用;然后将芝麻酱和素油用筷子搅匀,和着芝麻盐,浇在盛好的面茶里面。所谓“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就是这道工序。这浇法最讲究,先盛一小勺面茶,淋撒一些芝麻酱和芝麻盐;再盛一小勺面茶,再淋上一些芝麻酱和芝麻盐……如此一层一层,一步一步,丝毫不能差错。最后做成的面茶,如同今日之夹心蛋糕。

正是因为做法奇特,所以吃法也相应讲究起来。吃面茶绝不用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否则就将面茶的层次感弄乱了。——外地人初到京师,对这种吃饭的方法最是感到奇特:如此一种普普通通的饮品,都要依照顺次,丝毫不能混乱,简直不可理解。但是孰不知老北京人观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秩序;一碗面茶,其实就是一座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谁都不能有所更改。唯有秩序,唯有和谐,这在京师百姓的眼里,不必宣传教育,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